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意象理论出发,将稼轩词意象分为自然山水之象和社会人事之象两个方面,认为作家在运用不同的意象形态以表达情感时,由于选择、处理、组合的不同,将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分析了辛词将丰富的爱国情感融注于物象的高超表现形式,辛词的用典用事以及对山水之象的艺术处理,从情与物结合的不同方式探讨了辛词意象的组织结构和模糊化处理。  相似文献   

2.
爱国爱乡精神是客家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客家迁徙到闽赣粤边地,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形成爱国爱乡精神.从人类文化心理视野来看,客家经历了幻象文化心理阶段,但很快形成意象文化心理,并且在理学的影响下,形成高度高度理性和系统化的道象文化心理,意象文化心理和道象文化心理是客家主要的文化心理,家国是主要的文化意象,爱国爱乡是意象文化和道象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但意象文化心理并没有因为道象文化心理的形成而退化,它一直是客家文化心理的主要形态.客家寻根谒祖则是对家园意象的追溯与回归.  相似文献   

3.
意象的生成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和审美意蕴.从中国美学史角度溯本探源,“观物取象”,表明意象最初萌芽于人们对宇宙万物的模仿;人情显于物象,是意象生成的萌动阶段,物象被赋予一定象征意;“缘心感物”,主客体达到审美统一,心与物、情与景实现了双向互动交流.意象的审美形成是在“神与物游”情境下完成的,表现为“天人合一”的超然艺术,专注于物我的完美融合.“象外之象”是对意象空间的弥补和填充,是旷然出脱的再生意象,是意象之境的再创造,是意象能够完美生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意象作为现代诗语的核心构件,经历了从浅表意象到深度意象到审智意象的过程,现代诗语言达到了某种“巅峰”状态。然而物极必反,非意象化带着事象化和事态化特征,弥补了意象的不足与缺陷,它大大提升了诗歌处理日常琐屑事物的复杂能力,体现了某种“事实诗意”。而无意象更是把诗歌引入理象与抽象。但事实上,近年崛起的非意象化和无象无法取代意象。意象与非意象化、意象与无象之间既有排他、冲突的一面,也有协调、互化的一面。它们的此消彼长,还得依托于张力杠杆的撬正。  相似文献   

5.
试论写作活动中的意象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一般由客观之物和主观之意两部分组成,是两者的完美融合.意象思维是为"尽意"而"立象"的思维活动过程.意象思维在写作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三种:一是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二是形成情感的对应类象;三是促进作品的自为性发展,彰显作者个性.意象思维具有多相意蕴,在写作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泉州在历史上的"温陵"、"刺桐城"、"葫芦城"、"鲤城"等别称均可看作城市意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后两者明显地体现出了取象比类在城市意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关于城市意象的研究多集中于对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元素的研究,然而从泉州城的案例来看,中国古代城市别称作为城市意象的特殊表现形式也不能被忽视,尤其是像"取象比类"这种隐藏在文化现象背后的思维方式更应该得到注意.  相似文献   

7.
与西方文化的概念思维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象思维",是一种建立在"象"概念演变之上的思维活动,其本质是流动性和"象"的转化。庄子的思想具有明显象思维的特征。庄子指出要进入"无物之象",需要从感知到的与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的物象和意象起步,借此进入大视野和高境界的"无物之象"。在象思维视域下,借助象思维的物象、意象以及无形之大象三种形态的流程,探讨感知与思维的关系,将象思维的整合性与概念思维的逻辑性区分开,又做到二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8.
意境余论     
意境不仅是情景交融,而且要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而象外之象与言外之意有层次上的差异。言外之意体现意象之间的虚实关系。而象外之象是意象内部的虚实关系建立之后的结果,唐代诗歌的代表作是意境的完善体现。  相似文献   

9.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和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它以形象的譬类,将其蕴涵的深刻情感展现出来,这种饱含情感的意象思维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诗意精神。本文集中揭示了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机制中枢的思维特征,为揭示意象思维乃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意指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意象,即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寓意之象也。对于象之由来,象之界定,象之运用,人们却少有提及,本文拟予以阐述,意在引导读者打开意象这一关键,进而便捷地跨入国诗的门槛,悠然地欣赏诗苑的风光。  相似文献   

11.
意象在中国传统诗学乃至思维中拥有重要地位。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象理论,与《周易》的卦象理论一脉相承,在诗歌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发展与丰富。古典诗词的意象生成与《周易》中的取象思维方式即"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运用是对《易经》中取象思维的继承与超越。以具体诗作为例探讨古典诗歌意象与取象思维的关系,对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典故与意象     
典故在中国古代诗文的广泛运用中常常以一种特殊意象的形式出现,我们可称之为典象。按弗雷泽人类学的“原型”说、荣格心理学的“原始意象”或“原型意象”说以及弗莱文学“原型”论,典象分为标准原型意象包括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寓言童话以及相关自然的天文地理、节令物候、动植物等;非标准原型意象包括社会历史人物和事件、生活方式及礼俗甚至经典文本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典象的系统稳定性、地域民族性和增殖扩展性等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象”的认识由来已久,意象在我国的语言运用中也有深远的渊源,从老子的“道”到《易传》中的“圣人之意象”再到后来的“意中之象”与我们今天所讲的艺术语言理论联系紧密,意象美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立象以尽意”是解决“言不尽意”的办法,亦是艺术语言重要的表意、特点。  相似文献   

14.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 ,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 ,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和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 ,它以形象的譬类 ,将其蕴涵的深刻情感展现出来 ,这种饱含情感的意象思维融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诗意精神。本文集中揭示了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机制中枢的思维特征 ,为揭示意象思维乃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意指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意象指称蕴涵的界定,存在着“作品客体说”“主体心象说”“主客合一说”三类不同见解,尽管其间存在着分歧,然其皆认为意象中包括四个要素:属于意层面的情与理和属于象层面的物与事,而意象研究即是一个通过破解存在于作品中的具有“符号”性质的“着意之象”而去探求主体所附加在“象”之上的多重蕴“意”及其它相关因素的过程。从发生学角度看,“意象构成”问题乃是为文之关键,亦是读者进行审美批评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虽是一部医学典籍,但因产生于中华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其语言表述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语言学价值。突出特点是:在阐述深奥医理时,以"立象以尽意"的方法,在动态描述中使深奥的医理、病理变得通俗易懂,这些描述营造了各种各样的"意象",使其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尽显"医文互通"之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8.
象似性是对任意性的挑战。象似性根源于人们认识世界的体验性。人以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世界,在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中获得经验。这一过程就是将客观世界范畴化、概念化的过程。汉字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经验结构的表征形式,映照了这一过程,从而使语言活动与认知现象处于一种相互印证的状态。汉字是表义的组合符号,是中国文化"援物比类,比类取象"的意象思维的产物。因此汉字的意象形态与其所表示的原型义之间是最具象似理据的。  相似文献   

19.
画山水之流于世也,隐造化之情实。"意象"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易传》里就有"观物取象""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说法。"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是以客观物象为外部形态,以自然美及社会美的审美感受的交叉汇合作为底蕴,情景交融而成的审美意象,情感内涵蕴藉深?  相似文献   

20.
辞章作品中的事景物象(象)与情理意趣(意),前曷客体,后属主体,故而异质,其内部会因为同构关系,也就是能使意与象彼此联系起来的纽带,产生“一意多象”与“一象多意”的两大互动模式。其中,以“一意多象”而言,禅理诗是一类颇值得关注的诗种。这类诗作通常透过森罗万物之静观与日常修持结合,而形成“多象”,以体现含藏于其中的佛理禅机(“一意”)。从本文择以探讨的几类物象中可以发现,无论是植物物象、地理物象、器物物象等,皆常为僧俗二众藉以悟道参禅。透过此类意象之经营,不仅使禅理诗生发出独特的禅趣与意境,亦展现出辞章“一意”与“多象”之间异质而同构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