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修订版)出台以来,正当防卫制度长期处于几乎被冷落状态,被称作"僵尸条款".以于欢案为契机,正当防卫制度逐渐被激活唤醒,然而一些案件对其理解与适用过严或不当,例如对不法侵害的额外限制、防卫时间的死板判断、过分苛求防卫者、防卫限度以结果论等.为了鼓励公民行使正当防卫权,维护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激励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为准确适用正当防卫制度提供了规范指引.正当防卫的认定应综合考虑案件前因后果,不能机械套用法条,打破"谁死伤谁有理"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2.
假想防卫案件不易处理的关键在于其主观意图的认定与把握。假想防卫从概念来看,不存在真正的正当防卫,而是假定的防卫;从特征来看,不存在客观的正当防卫,而是臆想的防卫;从与相关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来看,不存在正确的正当防卫,而是错误的防卫。  相似文献   

3.
论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是正当防卫中的一个特殊问题,有四大特征,五种类型。在不具备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多种非正当防卫行为中,哪些属于假想防卫行为,对此,我国刑法理论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假想防卫只能构成过失犯罪,或属于意外事件而不负刑事责任,而不能成立故意犯罪。  相似文献   

4.
正当防卫是刑法对受害人或者第三人在实施正当防卫行为中的客观上的危害行为的性质予以确认合法的制度,因此正当防卫行为必须具有防卫意识。偶然防卫因为没有防卫意识且其行为本身没有防卫行为的正当性,因而不是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5.
比较我国新旧刑法典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经过修改后的新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概念更趋规范、科学;放宽了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有利于人民群众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确立了无限防卫权,强化了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同时也埋下了公民防卫权滥用的隐患。  相似文献   

6.
行为人防卫意图是否存在是决定行为人之行为是否为正当防卫行为以及是否给予减免处罚的关健。防卫意图具有目的的正当性、内容的广泛性、表现的隐蔽性、时效的有限性等特征。必须对一般防卫、特殊防卫和防卫过当中的防卫意图进行正确分析、认定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论以防卫行为为前提,对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的新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关于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表述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正当防卫为基础,讨论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问题。这种表述由于立论前提的不当,导致了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为解决现有表述中存在的问题,正确认定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应以防卫行为为前提,展开对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新表述。  相似文献   

8.
新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作了重大修改。分析新刑法确立的正当防卫制度的内容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从正当防卫制度的历史发展、性质、立法意图及我国社会治安现状等方面来看,新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是特殊防卫权而不是无限当防卫或无限防卫权  相似文献   

9.
在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和假想防卫虽有相同点,但又有根本区别,正确认识正当防卫的实施条件和假想防卫的主要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判定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应坚持“必需说”,把握以下几个标准:(1)为了避免较轻的不法侵害,不允许防卫行为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后果;(2)对于没有明显危急人身、财产等重大利益的不法侵害行为,不允许采取造成重伤等手段对不法行为人进行防卫;(3)能够用较缓和的手段进行有效的防卫之情况下,不允许用激烈手段进行防卫。权益衡量原则,是衡量的重要依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正当防卫中的无限防卫制度的概念、形成、发展、其各种条件、与一般防卫的区别及其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对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适用的起因条件、限度条件界定不明确。关于特殊防卫权的规定更欠周密性。这些都不利于正当防卫制度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刑法学界对正当防卫制席有诸多论著。本文选取防卫权限度这一角度 ,通过对 1997年刑法第二十条 3款规定的依次分析 ,对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进行了研究 ,本文揭示了 1997年刑法第二十条 3款规定之间的内部联系 ,体现了防卫权限度问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刑法增设了无限防卫的规定,扩大了正当防卫的范围,缩小了防卫过当的范围,本文探讨了确立无限防卫权的意义、一般防卫和无限防卫的关系、无限防卫的成立条件和有关无限防卫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5.
正当防卫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并非终生享有的。它是为保护其他合法权益而派生出来的一种辅助性而不独立的权利,是一种期待权。正当防卫只有正确、恰当地使用,才能达到刑法所规定正当防卫之目的。因此正当防卫成立之条件是制约和决定防卫行为是否符合法律之规定的标准尺度。  相似文献   

16.
何佩弦  管清华 《天中学刊》2001,16(3):117-118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得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可见,正当防卫权的行使远非是毫无限制的,而是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不能造成重大损害。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是区分防卫的合法与非法、正当与过当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什么原则或方法来认定 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呢?…  相似文献   

17.
1997年修改刑法时,专门在正当防卫制度中增设了“特殊防卫权”,但因其缺乏过程完备性、科学严谨性和实际操作性,给人留下诸多立法方面的缺憾。为此,应对刑法第20条第3款及早进行修改与完善,可将其修改为:“对正在进行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杀人、重伤、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犯罪行为,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这样既简明扼要、清晰可辨,又易于理解、便于掌握,从而进一步体现立法者增设特殊防卫权的本意,促进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并发挥其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嘉应学院学报》2019,(5):57-61
司法实践对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存在"唯结果论"的处理方式、"手段对等"的思维模式与"圣人标准"的义务要求,严重限缩了正当防卫成立的空间。究其原因,在于司法机关误解了正当防卫的正当化依据,忽视了防卫者的优越地位,并且拔高了定纷止争的目的导向。为克服上述问题,必须建立从行为到结果的思维模式,进行双重判断;以防卫者的利益为中心判断行为限度;在尊崇公平正义的法律效果基础上兼顾社会效果,实现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关于预先防卫措施,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不多,但这一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该文认为预先防卫措施法律定性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章对预先防卫措施的概念、特征、分类及法律定性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谨慎(严格)预先防卫措施是一种特殊的正当防卫行为,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现行《刑法》对正当防卫作了明确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甚至不法侵害之间往往仅一步之遥。从防卫起因、防卫客体、防卫时间等客观要件出发,可详细厘定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间的厘定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