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观中外新闻立法史,新闻立法的目的不外两种:或限制和压制新闻自由,或确立和保障新闻自由。试以旧中国的一些新闻立法为例。从1906年的大清印刷物专律、1908年的大清报律到北洋军阀政府的报纸条例和出版法,不是强调注册登记、保证金制、事前检查制、批准制,就是规定严厉的惩治“讪谤”、违禁措施。著名记者邵飘萍抨击这些新闻立法使  相似文献   

2.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七·一五”反共以及以后的宁汉合流,国民党变得越来越反动。此后,南京国民政府极力推行新闻统治政策,剥夺人们的言论自由,迫害进步和革命的新闻事业。从1929年开始先后颁布了《宣传品审查条例》、《出版法》、《出版法施行细则》、《宣传品审查标准》、《新闻检查标准》、《修正重要都市新闻检查方法》、《图书杂志审查方法》等法律法规。此外还实行严厉的书报检查制,设立新闻检查所,成立中央宣传委员会,实行原稿审查制度,即凡要发表的稿件,必须先经有关部门审阅批准,…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政府颁布的《出版法》沿用了69年,其间经过数次修订。同对1937年《修正出版法》的关注程度相比,1935年国民党政府对该法的修订却被学界忽略。事实上,没有1935年的《修正出版法》,就没有1937年的《修正出版法》,这实际上是两次修订,一次“结果”。同时,和《大清报律》相比,国民党20世纪30年代的《出版法》更加严苛,虽然该法在修正过程中也有一些进步之处,但其整体法律精神却是钳制舆论,在这样的体制下,当时的新闻事业只能是饱受摧残。  相似文献   

4.
经总统戈尔巴乔夫批准的苏联新闻出版法自1990年8月1日起正式生效。这部新闻出版法由《真理报》于6月20日全文公布,共七章39条。七章的内容分别为:总则、舆论工具活动的组织、舆论的传播、舆论工具同公民和各种组织的关系、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新闻领域的国际合作、违反新闻出版法的责任。总则的第一条和第5条是新闻自由和不许滥用新闻自由。第1条指出:报刊和其他舆论工具是自由的。苏联宪法保障公民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这意味着以任何形式,包括通过报刊和其他舆论工具发表意见和见解,寻找、选择、获得和传播信息的权利。舆论不受检查。(第2条中指出,本法所指舆论是公开传播的报刊和视听消息与材料。)第5条指出:不许滥用新闻自由。不许利用舆论工具进行的活动有:宣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新闻立法为什么迟迟不能出台?据说是在对新闻自由的认识上有分歧。那么,何为新闻自由和新闻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在理论上作出回答,更需要付诸实践来检验。本文从新闻自由与新闻立法的社会功能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新闻自由是新闻工作者向全社会负责的基本权利,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新闻自由最初是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在1644年提出的.三个多世纪来经过不断发展和充实,作为一种思想、一个原则和一项权利为全世界新闻界所接受所承认。所以一谈到“新闻”,人们就会自  相似文献   

6.
难!报纸搞新闻改革,总编辑想有所突破,记者要从事批评报道,都会叹一声“难”。大家的目光于是便注视着《新闻法》,期望日后制订出来的新闻法能够保护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曾长期是国人不敢触及的概念。在我国新闻事业几十年的实践中,新闻自由遭遇过曲折和迷茫。这种曲折和迷茫,使我们认识到新闻必须立法,以保护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相似文献   

7.
台湾现有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和有声出版物出版单位共6183家,其中形形色色的图书出版社共2671家,出版的杂志有2869种。台湾当局通过一系列的出版法规来控制和影响整个出版业,其主要法规有《出版法》、《出版法施行细则》、《出版奖助条例》、《著作权法》、《著作权法施行细则》、《报业道德规范》、《新闻记者信条》、《新闻业广告规约》等。根据《出版奖助条例》的有关规定,台湾当局的“新闻局”从1976年起设立了出版金鼎奖,每年一次,迄未中断。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出版法》是当时整个出版法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它在编纂技术上代表了我国近代出版立法的最高水平,内容上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进步性和合理性,但其以钳制舆论为宗旨,因而最终被彻底废弃。对于南京国民政府《出版法》应进行理性地辩证审视:专制传统与多艰时局的叠加为出版自由铸就了双重锁链;民主政治的艰难历程预示着出版自由不可能一蹴而就;奉行专制的《出版法》退出历史舞台属民主化潮流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13):2-11
1905年至1945年,日本在殖民统治旅顺大连的过程中频繁进行新闻立法,其中以《关东州及南满附属地地出版物令》的制定与讨论最具代表性。由于当时日本新闻立法的环境及该法案与日本对满政策不符的关系,它最终被日本政府撤回而未得以颁布,致使目前中日学界根本无人提及。笔者通过对原始档案的梳理与解读,一方面,指出它是日本中央政府首次为殖民地量身打造新闻法,足以代表日本殖民地最高的新闻立法水平。虽然此次立法未能完成,但是直接影响到后来"满洲国"新闻立法。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它是内地延长主义与在地化的杂糅,综合了当时日本国内《出版法》与《新闻纸法》的核心内容,是日本内地延长主义的直接体现,同时在延长的过程中对日本法律进行有意识的删改,使之服务于在地殖民统治的需要。它对于新闻与出版而言限制充分而保护缺失,本质上仍然是一部出版物管理法,可谓是一部钳制新闻与出版自由的恶法。  相似文献   

10.
1986年前后,胡绩伟同志连续发表了《谈谈“新闻自由”的自由》《社会主义新闻法是新闻自由的保护法》《新闻自由与民主制度》等文章(见《新闻自由论集》,文汇出版社1988年出版),阐明了他关于新闻自由的主张。胡绩伟的新闻自由观,虽然不像他那“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理论那么集中、系统,但在新闻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当我们评论胡绩伟的新闻观点  相似文献   

11.
西方学者把新闻自由的起源追溯到中世纪的英国《大宪章》和17世纪的《权利法案》,此时关于新闻自由的斗争尚处于萌芽阶段,还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专制的新闻制度。进入17世纪,欧洲早期的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关于人的理性、人的权利、国家性质和作用等一系列学说,成为西方各国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和基础。但真正明确保护言论自由的法律是1791年批准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它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言论或出版自由。”这项条款成为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在法律确认的形式,使新闻自由思想成为一种制度,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内部新闻自由”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内部新闻自由”又称报道权、编辑权,各国名称不一。它指的是:在私人办的新闻机构中,雇员和老板之间,在政府办的新闻机构中,雇员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中,总编辑和编辑部应享有高度的自主权。①它强调的是编辑权要独立于经营权和政府的直接控制。内部新闻自由是新闻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新闻自由在微观上的完善和进步,对于新闻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初的新闻业内部并没有明确的分工,往往老板兼任编辑和经理。1817年,英国的《泰晤士报》开始实行总编辑制。老板不再处理具体的编辑事务,…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主义新闻自由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拙作《新闻自由规律探析》(载《新闻知识》1989年10—11期)、《略论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特殊规律》(载《新闻知识》1999年12期至2000年1期)等探讨新闻自由规律的文章发表后,受到一些读者和专家学者的热情鼓励和积极评价,并且希望我继续研究下去,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特殊规律,更应该认真研究一番。探索社会主义新闻自由规律,弄清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本质特征,将有助于我们走出新闻自由的误区,自觉地运用这种规律,发展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把握好新闻传播的正确方向,更好地贯彻执行“两为”方针,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在揭露和抵…  相似文献   

14.
1986年前后,胡绩伟同志连续发表了《谈谈“新闻自由”的自由》《社会主义新闻法是新闻自由的保护法》《新闻自由与民主制度》等文章(见《新闻自由论集》,文汇出版社1988年出版),阐明了他关于新闻自由的主张。胡绩伟的新闻自由观,虽然不像他那“党报的党性和人民性”理论那么集中、系统,但在新闻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当我们评论胡绩伟的新闻观点时,不能不剖析一下他在新闻自由问题上的一些观点,以便正本清源,辨明是非,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新闻自由观。  相似文献   

15.
透过战争看美国新闻自由的堕落--从越战到海湾战争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人把言论自由的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纪的英国《大宪章》和17世纪的《权利法案》,但真正明确保护言论自由的法律是1791年批准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它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言论或出版自由。”这项条款成为美国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美国民主之父杰斐逊也为言论和新闻自由作出了最有力的理论贡献。“民意是我们政府的基础。所以我们先于一切的目标是  相似文献   

16.
新闻法:最需要的法律 最困难的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3月在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上,一份由广东代表提出、32位代表附议的提案,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份提案呼吁“尽快制定《新闻法》”。一、新闻法千呼万唤出不来新闻要立法的呼声早在18年前就在人民大会堂响起、198o年全国五届人大会议、五届政协会议期间,来自新闻界的一些代表和委员,就制定新闻出版法和保障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等问题发言.发表于当时的报刊。后来的多次人民代表大会上都有新闻立法的提案。1984年,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新闻立法工作开始启动。1986年至1987年期间,中国社科院新闻所新闻法研究室,上海有…  相似文献   

17.
诽谤法是为了保护那些名誉权受到侵犯的人,英国为了完善诽谤法,曾多次对其进行修订,与新闻自由关系最为紧密的就是“雷诺兹案”中“雷诺兹特权”的建立。从理论和实践中介绍雷诺兹特权的产生、发展及改革,从而引出其对英国新闻自由的影响。同时,我国在新闻自由保护力度上较英美国家呈现弱势,且我国媒体侵权责任立法也不完善,因而雷诺兹特权对于我国未来的新闻立法及媒体从事新闻活动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姜红 《新闻记者》2004,(5):47-49
从法理上来说,立法的宗旨就是保护一项权利,同时防止对这项权利的滥用。世界各国的新闻立法要解决的也是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一方面保护新闻自由,另一方面防止滥用新闻自由。在世界各国,公民的言论自由都是属于被宪法保护的“第一权利”,与言论自由紧密相关的新闻自由也自然被视为宪法权利。虽然保护新闻自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新闻法制的重要基点,但这并不代表新闻自由是一种绝对的、不受制约的权利。新闻自由这一权利是从公民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中延伸出来的,在具体实施此项权利时,也难免会和其他的公民权利或社会基本…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北京新闻学会编辑的《各国新闻出版法资料选辑》即将出版。该书从世界各国的新闻出版法资料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5个国家的资料。除了中国  相似文献   

20.
1、我国现代报刊事业诞生以来,新闻法规的制订状况怎样? 答:我国的现代报刊事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当时中国政府制定了一些关于新闻工作的法规,如1906年<大清印刷物专律>、1908年<大清报律>、1914年民国政府的<报纸条例>和<出版法>、1943年<新闻记者法>等.这些法规包含了禁止"诬诈"、"利用职务欺诈或恐吓之行为"、"攻击他人隐私"、"败坏风俗"等等涉及新闻职业道德的条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