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单项选择题(共题,每题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个最符合题意)1.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用不同笔画构成的大量表意符号来表示汉语的词或词素B.所谓“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篆书、隶书”六种造字方法C.形声字在汉字中占90  相似文献   

2.
汉字六书理论中的“假借”,是汉字构形研究中误解较多的一种。假借因音借形,毋须构形造字,清人因此将其称为“用字之法”。汉语中的假借字,包含来自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各种构形方式的汉字。假借构形法的原则是由叉及音、循音借字。,跟六书中形、事、意、声、转之类构形法不同的是,假借字用以声为纲的形式主义手段直接借形构词,也就是只从语音,不计字形.利用现有文字符号构成新词。,有的现代学者说假借是“不造字的造字”,类似说解在现代语言学理论构架中多少有点显得诡谲怪异。如果解释为“用字构词法”,或许更加符合假借构形法的语言学本意。  相似文献   

3.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4.
汉字六书理论中的“假借”,是汉字构形研究中误解较多的一种。假借因音借形,毋须构形造字,清人将其称为"用字之法"。汉语中的假借字,包含来自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各种构形方式的汉字。假借构形法的原则是以音为纲,由意及音,循音借字。跟六书中形、事、意、声、转之类构形法不同的是,假借字用以声为纲的形式主义手段直接借形构词,也就是只从语音,不计字形,利用现有文字符号构成新词。有的现代学者说假借是"不造字的造字",类似说解在现代语言学理论构架中多少有点显得诡谲怪异。如果解释为“用字构词法”,应该更加符合假借构形法的语言学本意。  相似文献   

5.
一、单项选择题 (共 4 0题 ,每题 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 ,只有 1个最符合题意 )1 下列有关汉字的说法 ,错误的一项是 (   )。A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 ,它的历史可以远溯到五六千年以前。B 所谓“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C 汉字在数千年的使用过程中 ,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七种主要字体。D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 70 %以上 ,用其他方式造出的汉字总共不超过 30 %。2 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是 (   )。A 偏旁B 部首C 笔顺D 笔画3 下列汉字的笔画数有误的是 (   )。A 垂 (8画 )…  相似文献   

6.
“六书”是指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六书”的具体内容,有几种说法:《汉书·艺文志》谓:“古者八岁入小学,……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注《周礼》谓:“六书”是指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相似文献   

7.
古人善用“方以类聚”的认识方式归纳形同质异的客观事物。汉字形声构形法的思维基础,就是我国古代曾经非常盛行的“方以类聚”意象思维方法。由于意象思维在形式上显得跟现代科学方式格格不入,因而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似乎已经不太为当代人重视。甚至连谈及这种思维方式都有被偏激者斥为异端或冠以伪科学之名的可悲结局。但是挖掘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将有利于今人解决汉字六书理论中一些长期似是而非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多年的业余报道工作中,我有这样一条经验,即通讯员除了具备刻苦精神外,还要具备“编辑意识”。编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编辑思想。即报刊编辑人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结合实际情况所产生的宣传思想和计划。通讯员如果缺乏编辑意识,就不可能写出一碰即响的稿子。那么,如何提高通讯员的编辑意识呢? 一、站在“点”上,想到“面”,点面结合出佳篇基层通讯员,大都是在本单位寻找材料写稿子,这在客观上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据一位老编辑说,在选择稿件时,首先要把它放在社会这架天平上,去掂量它的价值。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既要看“点”上(指拟选用的这篇稿件),但想  相似文献   

9.
第三章编辑的语文基础第一节文字训诂和音韵学的运用 (一) 文字学的运用掌握文字训诂和音韵之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编辑语文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字学是讲文字形音义的关系及其起源、发展、演变等等的学问。以《说文解字》为基础,参照甲骨文、钟鼎文和出土的其他古器物上的文字来进行研究,是目前大家常用的方法。这里首先应该通晓“六书”。对战国以来流行的分析文字的理论“六书”说,《说文解字》有具体的解释: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  相似文献   

10.
在编辑的位子上坐了多年,经常听到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编辑最不欢迎什么样的稿件?”我说,这个问题没有问到点子上,应该问“读者最不喜欢什么样的稿子”。因为,归根结底,稿子是写给读者看的,稿子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其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通讯员不要琢磨编辑的好恶,而应该面对读者,考虑我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事?读者对这些事有没有兴趣?编辑对通讯员稿件的取舍,在一定的程度上,其实是在替读者作选择,读者不喜欢的稿子,编辑是不想用的。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写稿的十条忌讳,供通讯员们参考。一忌作工作总结。有些通讯员在报道一个单位、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时,既写各方面的成绩,又总结经验教训,甚至加上今后的打算,把消息写成了工作总结。一般来说,这类稿件新闻性大多不强,很难写的生动活泼。何况这种文章的内容并不  相似文献   

11.
间或收到一些新闻爱好者的来信,都诉苦说常为写不出稿子而犯愁。有的说,“我想好了一肚子话,可就是写不到纸上”。有的说,“一篇小报道,我足足憋了好几天,结果还是那两三行”。于是给编辑出了一个大题目:怎样写稿子?诚请“授方法,指迷津。”无可否认,这种学习新闻的精神可嘉,热情可赞。但我却要给泼点冷水:暂且放下笔  相似文献   

12.
一般说来,企业报编辑的工作,主要有两大项:改稿和画版。最能体现编辑功底的、最耗费编辑精力和时间的,是改稿。耶么,怎样把稿子改得好些,再好些,就应当是编辑努力的目标了。实现这个目标,编辑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编辑都希望编好稿,编有职业水准的稿子,这是常理。但原封不动或稍作修改就能上版面的成稿,在企业报来稿中实在是凤毛鳞角。编辑绝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大量的不成型的“初级品”,甚至是“毛坯”。看到这些不成型的稿件不免让人头疼心烦,“爱”不起来。从感情上来说,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从  相似文献   

13.
如何使新闻言论和地市报联系得更紧密,发挥“旗帜”的作用?我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注意为一些稿件配“编评”,感到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稿子:它所反映的新闻事实是正面的,说的是好事,但还存在着欠缺,或者有片面性,这样的稿子,过去我一般是不予采用。后来,我觉得,这样做未免太可惜。于是我采取了新的办法,给稿子加“编评”,即“编辑评语”,指出问题的关键,弥补稿子的欠缺,这样处理以后,收到了好的宣传效果。去年3月29日,经济部组到二版一篇稿子(30日  相似文献   

14.
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我最崇尚的是诗坛泰斗艾青说过的一句话: “作家和编者之间的崇高友谊应该是:作家拿‘好的’稿子,提高编者的声誉;编者退还‘坏的’稿子,提高作家的声誉。”这话说得辩证、严谨。透视出编作之间的一种全新关系:要相互“提高”,但不是相互吹捧;要相互理解,又不是相互迁就,总括起来即是:互为负责,共同“提高”。作为一名地市报新闻专业期刊的主编,我只想就编者这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或保护作者的声誉。  相似文献   

15.
我不反对编辑给作者改稿。 我觉得作为杂志或副刊的编辑,对采用的稿子,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修改是必要的。应该说改稿也是编辑的一门“基本功”。这里说的是自己将作者稿子改坏了的教训。...  相似文献   

16.
“精品”是这样打造的●总编室实习学员孟祥林能到军报系统学习报纸采编流程,进一步提高新闻采写能力,也算了却自己在基层搞新闻报道工作两年的夙愿。分在总编室三版组实习,我更是庆幸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是吗?经过“两关”,凝汇作者和编辑们大量智慧的“样稿”,每天如潮水般涌向总编室,这里为我提供了一个别人看不到的稿件怎样“过关斩将”走上版面的机会,也使我目睹了深受基层官兵喜爱的三版一件件“精品”出炉的全过程。好稿子一路绿灯好稿子编辑愿意编,编起来也轻松愉快。有件事让我记忆犹新:一个月前,一名新疆部队的报…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个企业业余写作爱好者,由于经常投稿,接触了一些报纸编辑,在和他们言谈中,我了解到:一张报纸真正高质量的稿子占大部分,还有一小部分属于一般化的稿件。那些可用可不用的关系稿只能挤入“一般化”稿件中。真正低劣的文章,就是有人,也难以挤入报缝,但要是高质量的稿子,就是被那些热衷于“以人取稿”的编辑碰上,也绝不会轻易放过的。编辑遇到一篇高质量的稿子,会爱不释手,为之精工细琢,使之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18.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年来,感触很多,而得益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送稿。初干报道工作,对新闻猎猎懂懂,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似泥牛入海.全无音讯。有好心人“指点”:稿子都是送出来的,你整天呆在家里哪行。我如获至宝,仿佛得了“真经”,加班加点,把两个月来写的自认为比较满意的20余篇“大作”匆匆整理出来.便跑到了军区前卫报社。然而,报社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后,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让我心凉了大半截:“稿子一般化,再深挖一下,写好再寄给我。”回到住处,我躺在床上想:这位编辑是不是在“卖关子”,看来需要“那个”一下。我…  相似文献   

19.
不当嘴把式     
编辑自然是以编稿为主的.不像记者以写稿为主。那么,是否编辑只会改别人的稿子,或指导别人改稿子,就算合格了呢?不然。先听听一位作者在日记中写的一段话吧:“我尊敬每一位编辑,但不佩服每一位编辑。有的编辑不过是嘴把式,谈起别人的稿子头头是道,鸡蛋里也能找出骨头。可自己呢,却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你既然不会写,又有什么资格修改或指导我修改我的文章呢?”话虽尖刻了一些,然而对我们编辑来说,实属苦口良药。其实,从来都不会写文章的编辑是没有的,绝大多数编辑都有从写到编的经历,只不过有的人自当了编辑之后,手变做…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我的一个同事翻译了一篇有关尼泊尔的文章,寄给一家杂志社,期望能通过编辑之手把它变成铅字.谁知不但没有发表,还招来编辑一番掫揄。编辑在稿子上批道:“只知喜马拉雅山南麓有个尼泊尔,不知泥泊尔在何地。”原来,这位同事把习惯土的汉译“尼泊尔”写成了“泥泊尔”。其实,外语汉译中只要不违背原文的发音,音译时用那几个近似汉字,应该是作者的权利。比如wilson,惯译“威尔逊”,也有译成“维尔森”的.scott惯译斯科特,也有译成“斯高特”的.喜马拉雅南麓小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