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采用化学镀方法在45钢表面制备Ni-P-纳米SiO2化学复合镀层,较系统地研究了化学镀液成分及施镀温度、pH值等参数对镀层形成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光谱(EDS)分析了Ni-P-纳米SiO2镀层的形貌和成分.实验结果表明:主盐、还原剂、络合剂、温度、pH值对Ni-P-纳米SiO2镀层的沉积速率有较大的影响,实验确定的最佳主盐质量浓度为25g·L-1、还原剂质量浓度为30g·L-1、施镀温度为86℃、pH值为4.5,所得镀层均匀、致密.  相似文献   

2.
选用吐温-60,司班-20,司班-80和聚醚作为纳米粒子表面改性剂,使用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观察纳米表面形貌和结构.在机械式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研究纳米粒子的抗磨减摩性能.结果显示纳米CeO2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能够提高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其最佳浓度约为0.6%,其抗磨减摩机理可能是纳米粒子在相对运动面上起到“微滚珠”作用.在重载和高温条件下,纳米粒子平铺在摩擦面之间形成滑动摩擦层,以降低摩擦表面的摩擦因数和磨斑直径.  相似文献   

3.
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镜检验了纳米碳酸钙粒子的粒径和内部结构,根据亲水亲油平衡值(HLB),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将其加入到含有纳米碳酸钙粒子的润滑油中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测试最大无卡咬负荷、观察磨斑表面形貌和测定磨斑直径以及测试摩擦系数,对纳米碳酸钙粒子的极压性能和抗磨减摩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XPS测试对纳米碳酸钙润滑油添加剂进行了摩擦化学的分析和研究,对纳米碳酸钙粒子的抗磨减摩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含有纳米碳酸钙粒子的润滑油具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以电合成前驱体Ti(OEt)4直接水解法和电沉积法制备Ti基纳米TiO2-碳纳米管复合膜载Pt(Pt/nanoTiO2-CNT)复合电极.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测试表明.锐钛矿型纳米TiO2粒子和Pt纳米粒子(粒径约8 nm)均匀地分散在碳纳米管表面.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Pt/nanoTiO2-CNT电极对Ce3+的电催化性能,Ce3+氧化蜂电位约为1.27V(vs.SCE),比Pt/nanoTiO2电极负移30mV,峰电流约高45 mA·cm-2.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N2气氛和600℃基体温度下交替溅射Ti和Al靶并通过沉积过程中Ti和Al原子间的互扩散制备了(Ti,Al)N纳米晶薄膜.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纳米压痕技术研究了薄膜的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Ti,Al)N膜具有细小、致密和光滑的表面结构.在交替沉积过程中Ti原子会被较小的Al原子取代,形成面心立方结构的(Ti,Al)N薄膜,并存在(200)面择优取向.与TiN薄膜相比,(Ti,Al)N薄膜的晶粒尺寸和晶格常数均有所下降;(Ti,Al)N薄膜的硬度H明显提高,而弹性模量E却稍有降低,其结果使H3/E2比值大幅提高,薄膜的抗塑性变形能力增强.(Ti,Al)N纳米晶薄膜的高性能主要归因于固溶强化机制.  相似文献   

6.
PVD技术中多弧离子镀膜是用于涂镀模具、刀具等硬质耐磨涂层的主要方法 ,而纳米复合镀膜也是模具表面强化的新的研究方向。文章介绍了用多弧离子镀膜技术在冷冲模具表面涂镀纳米复合Al-Ti(CN)膜,提高其使用寿命的应用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首次采用新型双阴极辉光离子渗氮技术对GH901进行了氮化可行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双阴极辉光离子渗氮是一种高效的离子渗氮法。与普通气体氮化处理相比较,采用这种双阴极辉光离子渗氮装置对镍基高温合金进行氮化处理,在达到相同氮化层深度的前提下,大大缩短氮化处理时间,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同时降低氮化温度,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氮化处理工艺的节能环保效果和减小零件的变形。同时,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来降低离子渗氮的边缘效应。  相似文献   

8.
制备并研究了几种超疏水性纳米界面材料,具体包括 :(1)以多孔氧化铝为模板,通过一种新的模板挤压法制备了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该纤维表面在没有任何低表面能物质修饰时即具有超疏水性,与水的接触角可高达 1 73 8°。(2)利用亲水性聚合物聚乙烯醇制备了具有超疏水性的表面,打破了传统上只有利用疏水材料才能得到超疏水性表面的局限性,扩大了制备材料的应用范围。研究表明,这种特殊的现象是由于聚乙烯醇分子在纳米结构表面发生重排,使得疏水基团向外,分子间氢键向内,从而导致整个体系的表面能降低引起的。(3)将聚丙烯腈纳米纤维通过典型的热解过程,得到了具有类石墨结构的纳米结构碳膜,该膜表面在广泛pH值范围内都具有超疏水的特征,在基因传输、无损失液体输送、微流体等方面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4)利用喷涂 干燥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同时具有超疏水及超亲油性的油水分离网膜。研究表明,网膜表面特殊的微米与纳米尺寸相结合的粗糙结构导致这种特殊的性质,该网膜具有很高的油水分离效率,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渗氮件硬度极高而接触疲劳强度不很高的原因。分析表明:渗氮件接触疲劳强度不够高的主要原因是渗氮层厚度太薄;在重载荷条件下,是靠低强度区(过渡区)抵抗接触疲劳破坏,故渗氮件硬度虽很高,但接触疲劳强度却不很高。  相似文献   

10.
对32CrNi3MoVE钢的临界点和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进行测试,研究分析了低温下的冲击功、不同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热处理下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钢在低温下仍保持较高的冲击韧性;在840~880℃淬火、560~600℃回火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并成功应用于厚壁管坯的试制生产中.  相似文献   

11.
采用普通砂型铸造工艺,制备出高铬铸铁增强ZG45钢基表层复合材料,通过对结合界面的显微组织分析以及硬度测定.发现复合层与钢基体之间为冶金结合,组织中无气孔和夹渣等缺陷。运用动力学理论,分析了该复合材料界面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经电解的压载水对压载舱初期的腐蚀行为,采用静态挂片失重、电化学测试及腐蚀产物表面形貌对比等手段研究余氯浓度、腐蚀时间对碳钢初期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解压载水具有较强的腐蚀性;经电解压载水腐蚀产生的腐蚀产物层致密,且余氯浓度越高,腐蚀产物层越厚;电解处理过的压载水中的有效余氯不会明显加速涂层金属的腐蚀失效.该结果对日后压载舱的防腐蚀设计以及压载水电解处理装置在船舶上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铁合金中的碳元素、硫元素的含量是衡量铁合金品质的重要技术指标,也是冶炼过程中影响钢水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介绍、归纳了常用铁合金的红外碳硫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力学性能测试以及SEM观察,对拉拔大变形共析钢在不同应变量下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析钢优越的力学性能缘于其特有的珠光体层片结构。随着应变量增加。共析钢抗拉强度以及名义屈服强度随之增加,渗碳体层片的细化,并获得优越的珠光体形变织构,提高了共析钢的强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土-砂根际盒培养试验研究了施硫(0, 30 mg·kg-1, SO42--S)对水稻苗期根表胶膜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施硫显著提高ACA(乙酸钠-柠檬酸钠-抗坏血酸)浸提的24天和48天苗龄根表胶膜铁锰含量,即施硫促进水稻根表胶膜形成,但其对8天苗龄根表胶膜影响不明显. SEM-EDX观察发现,施硫导致水稻根表有更多颗粒状聚集,尤其在根的基部. 可见,硫可以通过调控水稻根表胶膜形成来影响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以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从省级行政区和企业两个角度,重点分析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钢铁工业结构转型和布局演变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泛长江三角洲地区钢铁工业规模快速扩张,同时产品质量和产业组织方式不断提升,出现了宝钢、沙钢等一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产业集中度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但是生铁和粗钢的集中度远高于成品钢材.江苏取代上海成为该地区钢铁工业最集中的省份.市场需求、临港区位、技术水平、企业战略和政策环境成为影响该区域钢铁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演变的主要因素,而资源分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采用焓方法对Nd:YAG脉冲激光导致的不锈钢材料表面熔凝过程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的结晶动力学和快速凝固理论,对材料微结构演化的几个重要参数,包括凝固速率、冷却速度和界面温度梯度做了估算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针对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 SOC)预测问题,利用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 LSTM)循环神经网络建立电池SOC预测模型。在恒阻放电情况下,将电池输出电流、输出电压和电池表面温度作为模型的主要输入,使用训练样本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使用验证样本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进行电池SOC预测时可使最大绝对误差仅为1.96%,均方根误差为0.986%,可行性被验证。分析神经网络隐含层中不同的神经元个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对比不同批大小情况下训练出的神经网络的预测误差。将隐含层分别设置为1至3个LSTM细胞核,得到不同条件下神经网络的预测误差。结果为电池SOC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的隐含层神经元个数、批大小和LSTM细胞核个数的设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托克马克装置中面向等离子体部件在不同的位置存在很大的温差,导致面向等离子体部件表面液态金属产生自由对流。以此为背景,实验研究液态金属受横向磁场影响下竖直壁面上的自由对流换热规律。实验采用K型热电偶测量环境与壁面两侧的温度,利用多普勒超声波测速仪测量壁面上的液态金属速度,分析不同磁场强度和加热热流密度条件对竖直平板外表面的流动与换热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竖直平板的局部换热系数与特征长度成反比,即距加热平板起始段越远换热越弱,同时增强加热功率使表面换热系数增加。在强磁场条件下,壁面边界层的流动与换热均普遍被抑制;但是在弱磁场下,增加磁场会强化平板表面的自由对流与换热,根据实验结果发现该转折点出现在磁相互作用数为1~4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超常热、质传递过程的“瞬态薄层”模型——在超常热、质传递条件下,紧靠介质内受热或质扰动的位置,存在一“薄层”区域,该薄层内的热传导或质量传递必须考虑非经典 (非傅立叶或非费克 )传递效应,在薄层外、介质内其他部分的热、质传递仍近似符合经典热、质传递定律 (傅立叶和费克定律 ) ;“瞬态薄层”内的非经典传递效应只可能在热、质扰动过后的极短瞬时存在。在分析介质内的非傅立叶导热行为的同时,根据热、质传递的可类比性得到非经典质量传递“瞬态薄层”的厚度与质松驰时间、质扩散系数以及质量扰动的强度和瞬时性强弱的定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