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经常接触的是文科,笔者不甚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编排.近日适逢一个机会,笔者听了一节数学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活动1的烙饼问题.教材是这样介绍的:妈妈烙饼用的锅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用3分钟.如果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如果按常理说,烙一张饼需要6分钟,烙3张饼至少需要18分钟.显然一张一张地烙,太费时间了.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伦理学教授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上第一节课时,课堂乱哄哄一片。他摘下眼镜,等着我们安静下来。一分钟后,总算安静了下来,教授说:我们从最深奥的问题开始。告诉我,良心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两个有趣的数学问题:问题1一个合唱团共有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方案一:逐一通知,需要15分钟才能通知到每一个队员.方案二: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8人,一组7人,两分钟后组长通知组员,最快8分钟才能通知到每一名队员.方案三: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6人,二组5人,三组4人,最快7分钟才能通知到每一名队员.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是学习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两位科学家无疑说明同一道理:在  相似文献   

5.
最近 ,有两位来自新西兰的数学教育家给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讲座 ,听后感觉收获颇多 ,在这里 ,想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位专家讲座的精彩之处 .两位数学教育专家 ,一位是瑞森 (男 ) ,另一位是朱丽叶 (女 ) .瑞森首先向我们展示了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 :(见下图 )瑞森首先用幻灯机在墙上投影出这样一道题 (也可以说是一幅图 ,见下图 )这个图让我们觉得很新鲜 ,瑞森首先声明不需要学生拿出纸笔来计算 ,而只是看图思考给出答案 .我们坐在教室里全都充当“学生” .一会儿就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了 :“应该将第二行乘以 2 ,然后减去第一…  相似文献   

6.
<正>1有关理论简释关于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章建跃教授说: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教学过程与行为所进行的系统规划,主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重点是引导数学思维的"问题串",变式训练,反思活动,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伦理学教授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上第一节课时,课堂里乱哄哄一片,他摘下眼镜,等着我们安静下来。一分钟后,总算安静了下来,教授说:我们从最深奥的问题开始,告诉我,良心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钱乘旦教授说:“你要想了解现代世界,就应该首先从英国历史开始。”[1]如何在初中教学中将英国革命中鲜活的历史人物、复杂的历史事件、纠结的历史抉择在40分钟的课堂上生动呈现出来?何以从跌宕起伏的历史中和思维碰撞中获得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我们做了下面的设计和尝试。  相似文献   

9.
波利亚指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常常需要引进辅助问题 :“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 .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 ?一个更普遍的问题 ?一个更特殊的问题 ?一个类比的问题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可见 ,“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之间存在很深的联系 ,甚至“问题提出”更为重要、更具创新成分 ,它不但包含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还强调在问题解决后提出更有创意或扩展成果的…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说:"数学上的定理,是数学需要用作自己出发点的少数思想上的规定."定理是证明数学问题的基本依据之一,是解决数学难题的基础.定理是经过数学证明确认其真实性的数学命题.由于数学定理是数学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和培养学生进行推理论证的主要题材,因此,数学定理的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一、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计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定理都是用抽象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来描述的,但在进行数学定理的教学时,应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促进学生对数学定理意义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定理的由来,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定理的作用等.例如,在"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教学中,向学生呈现如下问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而放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也指出: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猜想家.这两句至理名言道出了猜想的重要性.可是仅有猜想的大胆并不能确保问题的圆满解决,还需要我们深入问题、小心求证,下面我们结合典型考题给同学们作一些讲解.  相似文献   

12.
高斯说:"数学是科学之王."毕达哥拉斯说:"数学支配着宇宙."陈省身说:"我们欣赏数学,我们需要数学."……古今中外,一位位数学大师用激情洋溢的字眼描绘数学的伟大、有用.但是数学真有那么伟大?真有那么有用?真的必不可少吗?……这些疑惑困扰着我们的学生,在他们眼里,数学就是一道道题目,一个个数字、符号,是抽象的,枯燥的,乏味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新教材给我们数学教师带来  相似文献   

13.
“解不等式”的知识应用很广,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请看一、行程问题例1 李华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是2.1千米,现在需要18分钟内赶到学校才不会迟到,已知他步行的速度为每分钟90米,跑步每分钟210米,问他至少需要跑步多少分钟?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课. [导入设计] 1.今天是语文课,可是老师想请教大家两个数学问题. 2.出示钟表模型.(全班沉默1分钟,体验时间的流逝.) 3.一问:刚才我们大概沉默了多长时间?  相似文献   

15.
大学毕业前夕,我们一大群同学去向一位哲学教授告别.临走时,老教授说,我没有什么送给你们的,就送给你们两个时间的故事吧,一个是关于20分钟的,一个是关于15分钟的.  相似文献   

16.
求解二面角的大小,是立体几何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我们知道,二面角的大小,需要借助于它的平面角来度量,对于平面角的概念需要理解以下3个条件:(1)顶点在“棱”上;(2)边分别在两“半平面”内;(3)边与“棱”垂直.这3个条件,缺一不可.有关二面角问题的求解,由于可联系的知识面广,往往一个题目可把立体几何、平面几何、代数和三角等知识  相似文献   

17.
1 问题的提出。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也就是说,交流是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让参与者分享想法、理清思维、提高认识,它是理解数学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问题情景”是近年来被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 ,我们在写文章或做报告时总喜欢套用一下 ,名曰“创设问题情景 ,如何如何” .但何谓“问题情景” ?它包含哪几种类型 ?如何创设“问题情景” ?这三个基本问题 ,恐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清楚的 .本文打算就前两个问题谈几点个人见解 ;后者范围较广 ,尚待研究 .一、什么是“情景”这里不妨借助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当我们读完下面一段文字后会有何反应呢 ?“枯藤老树昏鸭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很自然地 ,我们在头脑中会形成一幅“画面”(偏远、野旷 …  相似文献   

19.
王磊 《中国教师》2013,(Z1):245-245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对数学进行问题设计:一、设计数学问题需要遵循的原则1.富有情感特点教师教授的对象是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分开试题等级,适当增加难度;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为了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情,教师要精心选择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激发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20.
一节不同寻常的讨论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我一边匆匆地走向教室 ,一边整理着自己的思绪 .前几天的一次讨论课上 ,有两位同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椭圆的两个定义 (见附录 1 )都非常优美 ,这两个定义是怎么产生的 ?这两种定义看起来毫无关联 ,它们又是如何统一到椭圆的呢 ?很显然 ,他们并不满足于课本上关于椭圆第二定义的导入方法 (见附录 2 ) .问题是提给全班同学的 ,当然也是提给我的 .在经历了二三分钟的沉默之后 ,并没有同学能给出回答 .于是我建议大家课后思考 .我期待着 .但事隔两天后 ,仍然没有什么反应 .在同学的一再要求之下 ,我提示性地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