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我国工业化进行加快,城市化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就业。随之而来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成为考验城市教育资源与教学体制的问题。社会对于农民工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关注使得这一情况得到国家政策与地方教育部门的支持,但是农民工子女初中后续教育问题的关注度很少。农民工子女接受初中后续教育也是农民工教育的一部分,研究其政策既有宏观的教育研究意义,又有在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基础上的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有数据显示,我国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将近2亿,他们的背后是多达1400万的随迁子女,每8个城镇儿童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这些"流动的花朵"能否在城市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顺利融入城市文化,关乎社会和谐、教育公平.如何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个庞大群体的受教育权,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教育科学论坛》2006,(5):71-76
关注理由:当下城市义务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是:难以适应和满足大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把握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探讨困扰其接受正常教育的种种难题,最大限度满足和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是政府、教育行政和学校必须面对和攻克的重大课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认真研究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是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的重要问题。其次,进城农民工子女作为义务教育的对象之一,依法享有与其他群体子女同等的教育权利,这种权利实行的保障也是国家政府责任的重要体现。最后,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依法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也是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5.
当前,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程度也日渐提升。在梳理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及困境的基础上,可以看到户籍制度、属地管理模式、政策执行中的路径依赖等因素严重影响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中央财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发放"教育券"、建立全国联网化的学籍管理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等措施,对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均等化,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进入城市就读的农民工子女,随着进城务工农民的增多而逐年增加,随之而来困扰他们与政府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学校、家庭如何携起手来适时对这些弱势群体进行教育救助,以确保农民工子女的就读权利和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对于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对于农民工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社会流动结构不断变化、农民流动模式发生变迁而衍生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关注这批特殊的未成年群体,研究他们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总结了农民工子女在接受城市免费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归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如何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是关乎社会公平问题。本文运用吉尔伯特社会福利政策框架,对当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进行分析,强调国家有义务保障公民的受义务教育权,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政策支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杨晓桦 《成才之路》2010,(18):I0013-I0013
如何让进城农民工子女与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正常的教育?近日,河南省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把农民工子女入学的责任圈定在“流入地政府”,要求把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与城市学生统一编班、统一教学。  相似文献   

10.
熊鹰  唐厚睦 《湖南教育》2006,(10):14-15
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6年9月1日实施的《义务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国家和政府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近几年来,围绕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我省各地纷纷出台了过硬举措,收到了较好效果,但是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本期特地刊发来自株洲市的一份调查与思考,希望更多的教育同仁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读书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王博  詹琼 《湖南教育》2006,(4):6-11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逐年增多,与之而来的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问题。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4年2月,我省出台了《湖南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新的政策推行后,各地各枝贯彻落实得怎样?农民工子弟进城后学习得怎样?  相似文献   

12.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能否顺利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成为社会及政府极为关注和解决的重点问题。“两为主”政策的颁布是政府致力于解决此问题的有力举措。落实“两为主”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除了政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切实落实教育免费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以及积极健全各项法律制度外,还应在教育领域率先全面破除户籍壁垒,实现对农民工子女学籍的动态管理,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拨付责任,加强流入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资助和参与办学,正确引导对农民工的尊重与认同,加强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伴随而来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社会公平及和谐稳定。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性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基于此,本文以福州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为例,对其在城市上学子女的教育权益及其保障机制进行宏观分析,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保障机制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是城市义务教育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制度性原因是造成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困难的根本原因,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妇义务教育问题应从坚持法制原则、公平性原则、流入地负责等原则,以制度化形式把国家的有关政策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批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日益引起广泛重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需求持续增长,但由于受到家庭、社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民工子女入学很困难,受教育水平很低。应当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保证农民工子女健康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师》2010,(1):54-54
<正>为支持和引导各地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2009年12月,中央财政下拨2009年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奖励资金20亿元,专项用于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  相似文献   

17.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制度化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是城市义务教育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制度性原因是造成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困难的根本原因,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妇义务教育问题应从坚持法制原则、公平性原则、流入地负责等原则,以制度化形式把国家的有关政策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18.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或者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流动劳动力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河南省高度重视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与问题,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认真做好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做到农民工子女与城镇职工子女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19.
(记者徐光明)我省为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建立教育保障机制,减轻农民工的子女教育负担, 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我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流入地政府和教育等有关部门将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中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纳入城市义务教育工作内容,流出地政府要积极配合流入地政府,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加强管理,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各地建立农民工子女入学联席会议制度。 为了保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的质量,我省坚持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可以插班就读、也可以单独设班。学校将进城…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从教育问题到教育政策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教育问题到教育政策问题,有一个过程。美国的社会问题研究者赫伯特·布鲁默曾把政策问题形成过程分为'个阶段:(1)社会问题的出现;(2)社会问题取得合法性;(3)动员种种活动研讨该问题;(4)形成官方行动;(5)将官方计划付诸实施的执行。[1]这个阶段划分,清晰地表明了一般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的界限。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政策问题是教育决策部门认为有责任、有必要加以解决的一种教育问题。)!*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由教育问题到教育政策问题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在义务教育的诸多问题中,最初农民工子女问题并没有进入研究视野,更没有排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