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个人的创新精神既受到“看得见”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影响,还受到“看不见”的环境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因素束缚着个人创新精神的发挥,如人情关系文化、“大公无私”文化、等级文化、嫉妒文化等。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生审美修养教育及其有效途径王君受教育者的素质不仅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文化知识,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这些素质的形成离不开审美修养教育。一、审美修养的实质“修养”通常指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自我锻炼、培养和陶冶的...  相似文献   

3.
2004年,挪威政府向议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即2003~2004年文化学习白皮书,主要涉及的是初等、中等教育。该报告认为中小学学校的教育质量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很重要。应该重视初、中等教育质量,打好基础,为孩子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并将知识、文化、价值观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为社会创造财富。对于个人而言,教育可以帮助个人增进文化知识、培育道德信念、掌握社会技能、学会自我有效的管理,促使每个人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学校要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以便他们能对影响个人未来发展的事情作出全面的决策。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涉及文化。有了文化,教育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同样,文化的发展,社会的演进,又离不开教育——“它不但传递现存的文化,而且还有助于(文化的)变化,甚至还将造成(文化的)变化”。教育与文化的密切相关性,决定了对它的研究自教育社会学诞生初起就占据了重要位置。所谓文化,在许多教育社会学者看来,即是人们用后天习得的知识来解释他们的世界,并形成社会行为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作为创造主体的人直接表现自己的一种观念形态的“理念性文化”,又包括个人的行  相似文献   

5.
中国知识阶层与西方知识阶层迥然不同,十分重视“修身”。这是因为中国血缘宗法关系浓重的社会是“人治”社会,各级统治者的个人品质直接关系到政治清明与国家兴亡。所以,历代统治者选官时,都把道德标准放在首位。而知识阶层由于自身出路狭窄,只得扰着地投身于政治,同时以良好的自我道德修养作为进入仕途的资本。知识阶层“修身”的社会作用有四:一是使知识阶层具有高尚的人格;二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重视内心完善,轻视外在事功;四是使知识阶层主体意识弱化。关于“修身”传统的思考与启示:一是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可丰富内心世界;二是“修身”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今天应更新其内容;三是自我道德修养应与政治教育相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四是应提出切合实际的道德标准与要求,而不是像传统“修身”的要求那样试图使个人成为圣贤的最高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6.
莫忘读报     
报纸,是传播时事政治新闻、科技文化知识、经济发展诸方面信息的重要媒介。每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有必要通过阅读报纸,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呼吸“新鲜空气”,与时代同步,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品德。教师,作为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有必要通过读报来充实自己,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丰富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O一个不看报的教师,必然观念陈旧,知识面狭窄,讲课照本宣科,老生常谈。这样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的。由此看来,教师看不看报,绝不仅仅是个人的爱好问题。读报对提高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7.
教师知识共享是教师个体知识向教师群体知识转移的过程。教师知识共享能够实现教师个体缄默知识显性化,丰富教师共同体实践性知识库,并促进学校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然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沉默的螺旋现象”“人际关系差序格局的现象”以及“学校组织无意识知识管理的现象”等现实境况致使教师知识共享无法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多元价值和意义。这些阻碍教师知识共享的现实因素背后反映出教师之间缺乏人际信任、社会互动、合作意识和共享文化以及学校组织知识管理意识淡薄等问题。为促进教师个人知识向集体知识转化,应积极构建教师知识共享文化,提升教师知识共享意愿;营造教师知识共享的“创造的空间”,增强教师之间的社会互动;完善学校知识共享的制度支持,引领教师知识共享行为。  相似文献   

8.
王吉雄 《学周刊C版》2023,(4):160-162
生态德育的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日益成为各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以班级文化特色为核心、以传递知识为教育方式的德育新模式。班级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师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都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环节,同时将生态德育研究进一步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以期通过班级文化的力量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环境、大自然的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让他们学会与自然“共荣共生”。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据估计,现在一个大学生在校所学到的知识,毕业五年后就有一半知识陈旧,10年之后基本全过时。因此,单纯依靠学校的“一次性”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会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已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怎样掌握良好的历史学习方法呢?下面我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求教于广大同仁。一、掌握历史知识体系要学习好历史,就要正确掌握历史知识体系。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知识,更有利于灵活运用知识。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主要有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校园欺凌行为频发,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教育治理问题。中职学校校园欺凌行为同样存在,其主要原因是“个人价值取向的倒错、学校教育工作的偏移、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当、社会不良风气的引导”。鉴于此,从“加强中职学校校园法制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健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一、美国历史思辨教育的现状 在美国,历史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公民教育的重任。《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1996年)明确指出:“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任何明智的研究;没有历史知识和历史知识支持的研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辨别能力的公民。”历史教育的宗旨在于逐渐形成学生对个人、其他人以及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德育课,在香港特区称为“公民与道德教育课”,其内容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民教育,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重点放在个人与政府、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上;二是政治教育,旨在对学生进行政治知识、政治观点、政治意识及参政议政能力的教育;三是道德教育,着重点在于个人良好品德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对当前"知识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知识失业”现象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深化的必然产物。该现象在我国当前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其中包括毕业生供过于求、不合理的个人预期、教育体制存在问题等因素。要解决“知识失业”问题,依赖于对扩招规模的控制、个人预期水平的提高、社会公平环境的创造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李忠 《生活教育》2012,(2):40-46
教育既可成为控制人、实现社会等级的有效方式,也可成为解放人、实现社会民主的有效途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实现人的解放与社会民主的教育。解放个人、解放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实现社会的民主、公平和正义,是“生活教育”的价值取向;“闻知”、“亲知”、“推知”三种类型、性质、作用不同的知识是“生活教育”的知识论;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由此,形成陶行知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5.
高师语文师资培养模式现阶段存在诸多问题。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知识的偏颇、对“个人知识”的关注的缺失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探询适应高中课改要求的高师语文教育师资,构筑高师“语文教育学”课堂教学的多种课型,在现阶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教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列 《教育导刊》2008,(11):11-13
智慧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智慧人”取代“知识人”成为现代教育的育人方向。然而,“知识主宰一切”的既有课堂教学文化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实践智慧成长。反思与重构课堂教学文化,促进学生智慧成长,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个人知识”:涵义、特征及其自我更新的构想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教师个人知识”是教师个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感悟和领会从而总结出来的有别于“公共知识”的实效性知识,它实质地主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个人知识”具有假定性、实践性、智慧性、境域性、综合性、缄默性、不易传递性和保守性等特征;而“反思学习”是“教师个人知识”更新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教师自我观察有四个视角:自我经历、学生眼睛、同事感觉和理论文献。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知识”如果没有“地方性知识”作为有力支撑,乡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会遭受巨大威胁。以鄂西南小茅坡营村为例,探讨社会转型时期苗族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问题,认为学校教育应当在保持“乡土本色”的基础上,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和使学生适应现代主流社会的双重任务,从而促进民族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白明亮 《文教资料》2009,(32):179-180
信息网络化社会对教育,尤其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越来越广。网络依凭其独特文化品性和特质,在改变学生社会属性、影响学生学习和教育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冲击和侵蚀着教师的“知识权威”和“社会权威”。“教会学习”与“和而不同”,成为教师有效“教(整合网络知识)”和合理“育(构建和谐价值)”的必要角色选择。  相似文献   

20.
王琪 《天津教育》2006,(2):15-16
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功利化的东西太多,忽视或掩盖了教育的本质. 例如,我们的教育本来就应该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而我们的许多活动都要搞成知识竞赛形式:交通知识竞赛、环境知识竞赛、安全知识竞赛、党史知识竞赛等。“知识本位”充斥社会各个阶层,舆论导向有忽视学生思考力、创造力培养之嫌,使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专业无思想”,更缺乏人文精神。教育不能只是墨守成规的知识灌输,要培植好奇心,要激发想象能力,要鼓励冒险精神,要精心孕育梦想,这样才能焕发教育的生命活力。教育要让学生享受快乐,校园应永远荡漾开心的笑声。与学生“共振”,教育才能放射出人文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