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邬梅 《文教资料》2012,(29):49-51
语文教师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为了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另辟新径地去解读文本。作者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建构主义、接受美学等文艺理论被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加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的颁布,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文本解读多元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但随即又出现剑走偏锋的尴尬:阅读教学中出现学生脱离文本限制、任意解读文本的“误读”倾向,学生目无全牛,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断章取义。以今律古,甚至曲解全篇。如愚公移山之举不知变通,愚公挖山不止,破坏生态平衡;《背影》中“父亲”形象邋遢,违反交通规则不说,对儿子照顾过于细微,不利于培养儿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解读《归去来兮辞》时,学生结合当下课业负担过重的现实,读出羡慕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但批判他沉溺于饮酒赏菊看落日。消极遁世太颓废等等。面对学生这种超越文本界限、主观臆断的“创造性解读”,很多教师无所适从,盲目鼓励这种打着创新幌子的误读,认为这是学生个人体验对文本作出的别出心裁的感悟,属于多元解读。但是,这种误读真的属于多元中的“元”吗?到底什么是多元解读,对文本的诠释有无一元解读?如果有的话,多元解读和一元解读是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新课改的热火朝天中进行一下冷思考。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这就是说,在语文课堂这一师生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善于倾听学生提出不同的感受、见解。通过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创造性解读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独树一帜,这无疑对培养学生个性张扬、思维敏锐、语感丰润有着深远的意义。对文本进行有效的多元化解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每位身处一线的语文老师在新课程的道路上必须面临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中,我们提倡文本的多元解读.并且积累了大量的解读案例和解读方法。我们也提倡作者、编者、读者三者对话。并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当文本真的被多元解读了,当学生真的有独特体验了.面对标准化考试.又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5.
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本时,离不开文本的多元解读。运用多元解读,学生展开与作者的对话、交流,形成思想的碰撞,有融合,有激发,也许还有冲突,或者更有超越时代和社会的新解。然而在现在的多元解读中却出现了类似于朱自清《背影》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样肤浅、荒谬的认识,而教师却往往为其叫好,这就不免陷入了学生有发现都是可贵,当然都应该肯定的误区。要使多元解读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我们与文本的对话中应该有一个或几个边界。教师若在引导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时遵循这些边界,可以让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更为顺畅地展开,不致迷失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的本质,从而获得更丰富多彩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显示了对文学作品作多元解读的尝试,在评价建议里也提到了这一问题,“文学类文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文学作品多元解读对于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民族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新任务,语文教育界开始广泛探讨多元解读的教学方法和角度,并且产生了不少好的方法。笔者认为,我们在摸索、探讨多元解读教学的同时,还完全可以从我们的祖先那里寻找关于文学多元解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文本的解读具有多元性,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中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充分地发挥语文材料对学生的熏染作用。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符号论美学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多元解读,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一、多元解读应充分体现出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文本解读就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作者在文字间进行沟通、交流,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相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语文教学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同文体的课文,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基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文本解读方法,提升文本解读水平,让语文课堂变得趣味十足,学生的参与性更高。以《梅花魂》为例,分别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开进行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有赖于教师对文本的教学解读.教师面对自己、文本、学情时,要本着尊重自身、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学情的态度,从文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即文本的原生价值出发,寻求教学价值.在《看云识天气》《三峡》《羚羊木雕》三文的解读中,“关注创作过程”“向原著的寻源勘误”和“真实的原生价值”让我们看到了文本原生价值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准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解读好文本是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引领学生展开深入对话、灵活应对、驾驭课堂的基础。当下,教师们对解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有充分的认识,人们从宏观的层面对文本解读的方向、路径,尤其是从接受美学的多元解读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但微观的解读文本的策略与方法并不多。  相似文献   

11.
陈宏 《教师》2012,(25):22-24
2010年.我非常幸运地与几位语文教师一起,成为了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吴春花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几年来,我参与吴春花老师主持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和工作室的成员共同阅读了《名作细读》《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等书籍,和工作室成员的共同阅读,形成了我们这个团队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精神密码。我们研究文本,研究课堂,开展了以不同文体的课文为案例的实践研究.在研究中我对文本解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些领悟让我的教学实践变得更加有效和策略,也使我的课堂走向一个又一个高度。在这过程中,我虽然感觉到忙碌、艰辛.但更多的是体会到了自己成长的欣喜,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需要由照搬教参“定论”、强制灌输“一元解读”转变到倡导在师、生、文本多维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推行课改以来,我们可喜地看到,新课堂较之以往显得开放,课堂不再单调枯燥.“群言堂”取代了“一言堂”,对课文的理解和评价不再定于一尊,学生的个性意识在觉醒。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有的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求,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而多元解读是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文本解读要求答案的统一性,精确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现今文艺理论提倡在文本解读中关注读者,基于这一理论就使得多元解读在近些年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就多元解读的概念、理论基础、出现的问题、对策等方面研究观点进行评介,展现在近十年来期刊文献中多元解读的研究状况,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多元化解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学生对文本作多元化、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解读,要求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感受和体验。  相似文献   

15.
正如何在学生与文本解读之间架设桥梁?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一书中,作者闫学说,文本解读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要做"教学解读"。教学解读就是为教学而解读,要求教师在做文本解读时不仅要眼中有文本,更要心中有学生。《小学语文文本解读》选取了现行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类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6.
《九色鹿》这个文本是一则民间故事,我们不能把它当作记叙文来解读。同样,这个文本的“民间性”也决定了我们不能以佛教的原文本的解读方式来替代当下文本的解读,更不能强调作者的解释权。那么,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解读《九色鹿》呢?也许,我们能从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九色鹿》的片段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孔乙己》一文中塑造的是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介书生,是一生苦读却未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而进入仕途的"失败者"缩影。我们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探讨本文的主题时,学生喜欢自觉不自觉地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强烈的抨击,指出它是如何毒害知识分子。学生会普遍认为是科举考试惹的"祸",祸国殃民。然而,笔者认为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理解并不应该成为文本阅读的主流,至少不能全持否定和批判态度,对这篇小说的解读还应该着眼于文本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够用发展的观点去解读文学作品内容,挖掘其作品新的内涵,是当下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的切入点。现结合教学中的体会从两个方面谈谈《孔乙己》的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18.
多元化解读文本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热点,多元化解读应是创意地对文本进行合理的解读,应是有"边界的",符合人本主义与学文本的价值取向。《散步》这篇文本的解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且受到广泛认同:尊老爱幼、责任、生命。李红波在《从小叙事到大叙事——重读散步》中以"大叙事"为出发点,从家庭秩序和权威的角度去解读《散步》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但文章却存在着逻辑错误,以偏概全、概念含混及共性与个性的绝对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周明波 《小学生》2010,(11):10-10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我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梁杏 《新疆教育》2012,(16):208-20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必须是开放的且富有创新活力的。的确当今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更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课堂。纵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的热门课题。我们欣喜的看到绝大多数的教师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课堂教学的生成点及时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们注意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实施创新教育,无论思想认识,还是具体操作,都存在着误区,违被了创新教育的初衷。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看到因课文解读提倡多元化,而出现不管文本主旨,强行“发散”的怪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