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种可将视觉信号传达到盲人大脑中,使其复明的人工视觉新装置,最近由日本大阪大学和奈良科技研究所的科学家合作研制成功,从而给广大盲人和视觉障碍者带来了福音。这一视觉新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一副太阳镜,将视觉信号传送到患者的大脑。  相似文献   

2.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激光首次成功地捕捉并观察到原子,这一重要成果为量子计算机的实现带来了希望。据《自然》科学杂志介绍,这项实验结果是由该研究所的雷姆普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发现的。在此之前,科学家虽然能捕捉和观察带电荷的原子(即离子),但对中性原子则无法控制和观察。德国科学家在实验中将温度控制在近乎绝对零度(零下273.15摄氏度),通过设置两个相距仅0.1毫米的平行镜子,用微弱的激光通过镜面夹缝射入钛原子系统,控制原子处于振动状态。虽然原子滞留的时间非常短,只有0.2秒,但科学家已经…  相似文献   

3.
《生物学教学》2005,30(4):68-68
据2004年9月11日《新民晚报》援引德国科学家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称,海豹可以用胡子感知水的流动来寻找猎物,探测范围可达180米之远,比海豚的声纳系统更有效。科学家们以两只海豹为试验对象进行了这一研究,他们把海豹的眼睛蒙起来,让它们在水中追踪一个像鲑鱼那么大的装置。结果发现,即使在视觉和嗅觉都不能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在多数情况下追踪到实验装置在水中运动的方位;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一台称为“Zma-chine”的装置上利用电收缩效应实现了核聚变反应,这种方式与目前进行受控核聚变实验通常采用的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两种途径截然不同。今年4月初,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物理学家利普尔在美国物理学会上宣布,Zma-chine小组探测到了核聚变实验装置产生的中子,当装置内的重氢熔化时,生成了氦。利普尔说:“这是世界上首次用纯电设施达到聚变密度和温度,同时也是首次从这种设施观测到热核中子。”核聚变是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两个带正电的原子核聚变成…  相似文献   

5.
2007年1月14日,位于合肥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承建的全超导核聚变装置继去年9月28日首次试验后再次成功放电,这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6.
美国科学家利用新型实验装置进行的测量表明 ,至少在 10 8微米的尺度上不存在引力定律异常现象 .牛顿于 30 0多年前确定了万有引力公式 ,卡文迪许测定引力常数也有 2 0 0多年历史 .近年来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使一些科学家认为 ,在非常微小的尺度上 ,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定律可能不成立 .因此 ,用更精密的实验测量微小尺度上的引力 ,成为非常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日前说 ,他们设计的新装置使用了一种频率为千赫兹的共鸣振荡技术 ,对相隔 10 8微米的物体之间的引力进行了测量 .这是迄今最精密的引力测量实…  相似文献   

7.
一、实验装置的制作背景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学的重大发现之一,这一重大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后来麦克斯韦建立完整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根据这一发现,科学家发明了发电机、变压器等电器设备,使电能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开辟了电气化时代。在讲授中学物理教材中的电磁感应现象时,首先要讲授磁通量。而磁通量这  相似文献   

8.
滴水起电机的原理及其制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应起电”历来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受环境气候和实验设备的影响制约,该类实验往往难以成功,因而更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为了攻克这一教学难点,我们经过大量地查阅资料和长期的实验探索,发现由英国科学家开尔文设计的滴水起电实验是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的最佳实验。该实验设计巧妙,义是利用一般静电实验中最忌讳的物质──水来起电,再加上这种实验装置取材容易,制作简单,自制成功率达百分之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深刻理解感应起电现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较好的探索性实验装置。l滴水起电机原理1.实验装置整个装置由①滴…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电脑》2006,(4):21-21
中国科学家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实验装置,模拟太阳产生能量。这个装置从内到外一共有五层部件构成,最内层的环行磁容器像一个巨大的游泳圈,进入实验状态后,  相似文献   

10.
“人造太阳”在中国横空出世近日,中国科学家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实验装置,模拟太阳产生能量。该装置从内到外一共有五层部件构成,最内层的环行磁容器像一个巨大的游泳圈,进入实验状态后,“游泳圈”内部将达到上亿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奖励》2012,(5):11-11
3月8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发言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宣布:科学家们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且实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在大亚湾反应堆畔、厚重花岗岩下的这一发现,被许多人认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最重要的实验物理学成果。  相似文献   

12.
名人影碟机     
电磁学的奠基人法拉第(英国)你也太能吃了!人家一块面包就能吃一个星期呀!一个面包也不够吃啊!英国拉第好,你吃面包吧!啊,我肚子饿了!咕噜噜……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就这样。有这样的人?是谁呀?这么多好书啊!啊!太好了!法拉第生在伦敦附近,15岁时到一家印刷厂去当徒工。这大英百科全书可真好,我不明白的事都能找到!法拉第一有空就读书。对了!光读书不行,我还应当记笔记。光记笔记也不行,等我发了工资,自己买点仪器做做实验多好啊!法拉第一得到工资马上去买了仪器,开始做电学实验。法拉第于1831年到皇家研究所给一位叫戴维的科学家当助手。1820…  相似文献   

13.
据12月6日文汇报刊登新华社播发李斌、卜云彤、吴晶晶的文章说,人类究竟能否在太空看到长城?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我国科学家最近的一项实证研究为这一历史谜案画上了句号:科学家通过理论分析、遥感实验和实地验证确认,人类肉眼无法从太空看到长城,但依靠高分辨率遥感技术能"看"到长城。科学家的文章即将发表在核心期刊《物理》上。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家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实验装置,模拟太阳产生能量。这个装置从内到外一共有五层部件构成,最内层的环行磁容器像一个巨大的游泳圈,进入实验状态后,“游泳圈”内部将达到上亿度的高温,这也正是模拟太阳聚变反应的关键部位。国家“九五”大科学工程EAST(先进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建设项目总负责人万元熙解释说,太阳上面为什么永远发出这样的光,能量永远不会减?在高压高温下面,太阳从里面到表面都在发生聚变反应,正是因为这些聚变反应释放出大量能量,使太阳上亿年源源不断发出光和热。但是太阳上的聚变…  相似文献   

15.
生物的技术     
信鸽为什么能够准确无误地回归老家? 虽然信鸽为人们服务已2000余年,但人们直到最近才开始揭露出它的秘密。前不久,有一个外国科学家带着五只鸽子,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放飞。它们都准确地回了家;第二次,这位科学家又到同一地点去放飞,但是这一回却在每一只鸽子的翅膀下系上一小块磁石,实验结果是只有一只飞回了家,其余都没有能够飞回来。这个实验表明:鸽子能够从陌生的地方飞回来,是依  相似文献   

16.
神经细胞再生的令人吃惊的证据为最终治愈老年性痴呆症提供了希望所谓“绝对真理”也不一定站得住脚。从前人们一直认为死亡的脑细胞不能再生。但现在,一组来自美国和瑞典的研究人员反驳了这种武断的看法。他们发现了令人吃惊的证据,即神经细胞或者说神经元可能会再生。科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实验动物脑部神经元在成年期确实能进行复制,这一过程称为神经再生。但对于人类的脑细胞,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是不可能再生的。对某些疾病的实验从另一角度作了佐证。在圣迭戈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生物学家弗雷德·盖奇知道,澳脱氧尿着旧rdU)…  相似文献   

17.
成智 《四川教育》2012,(11):2-F0002
2012年7月,物理学家宣布在欧洲原子核能中学(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粒子。当CERN主席豪威尔博士宣布这一消息时,全球科学家沸腾了。位于日内瓦的欧洲原子核能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实验装置--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相似文献   

18.
美国传染病医学研究人员进行的动物实验显示,干扰素和蛋白酶抑制剂对控制“非典”病毒感染能起到一定效果。这一结果虽然只是初步的,但它为人类能够通过医学手段战胜“非典”提供了证明。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测试中发现,贝塔干扰素可以阻止“非典”病毒感染培养液中的猴子细胞。但这种药物在相当于人体所能承受的正常剂量10倍时才能在动物细胞中发挥作用。科学家们说,究竟多大剂量的贝塔干扰素可能对人类“非典”患者有效,患者能否承受,现在都不清楚。科学家们的实验还表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能够破坏“非典”…  相似文献   

19.
国际     
<正>王贻芳团队获2016年基础物理突破奖11月9日,2016年科学突破奖揭晓。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授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贻芳以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以表彰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并精确测量了其振荡幅度。这是中国科学家和以中国科学家为主的实验团队首次获得该奖项。科学突破奖由俄罗斯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等企业家于201 3年共同设立,包括中国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  相似文献   

20.
11月18日,美国沙漠研究所“杰出国际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荣获该奖项。据悉,这是美国沙漠研究所首次将该奖授予非美籍科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