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曾经很痴迷上网看新闻。现如今的新闻是多么的光怪陆离、出人意料啊。你在看到之前.绝对想不到世界上居然会有此类“神秘事件”存在。有的新闻幽默得一塌糊涂,有的新闻堪比《金瓶梅》……而近段时间,我感到看新闻的乐趣大不如前了,甚至有了不太敢看新闻的感觉——因为那些让我心寒和害怕的新闻是越来越多了。  相似文献   

2.
我一接到第五期《新闻爱好者》,就被《庄稼棵里也出新闻》这条标题吸住了。翻开一看内容,更是爱不释手。我边看边想,看了四五遍。我周围的几个新闻爱好者也争相传阅。我是初学写新闻的,写作水平和认识能力都很低,写的稿件常常石沉大海。原来总认为自己生活圈子小,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什么新闻可写。看了吴学斌同志既有经验,又有实例的文章后,我去掉了“没新闻可写”的包袱,也学得了吴学斌同  相似文献   

3.
姚志慧 《新闻天地》2007,(12):49-49
我是《新闻天地》的一名忠实读者,看《新闻天地》已经有好几年了,自今年9月始,在《新闻天地》上连续读到了三期《终端家园》,令我感慨不已。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产业工会主席,因经常去县总工会办事,有幸读到《新闻三昧》。久而久之,《新闻三昧》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记得我第一次看到《新闻三昧〉时,那新颖、别致的封面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把上面刊登的文章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让人耳目一新。以后,我每期必看。我感到它有六个特点:一是版面、栏目设计形式活泼、新颖:二是文章内容真实,贴近读者;三是上下结合,即有决策层领导的意见,又有基层的  相似文献   

5.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我有位朋友,是看电视的热心观众,他每天从中央台《新闻联播》看到各级地方台的新闻,几乎日日不漏。一次,他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俗定词语,广播靠“听”,电视靠“看”,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常有  相似文献   

6.
读者之声     
▲武警新疆呼图壁县中队决坝·努尔多拉: 我是一名武警新疆总队呼图壁县中队的合萨克族战士,又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去年一月份,有位爱好新闻的战友看到我对新闻有兴趣,把自己订的《新闻与写作》拿来让我看。从我第一次看了贵刊起,就对它产生了兴趣,一有空就爱不释手地阅读,可是我的汉语基础差,学起来很困难,有些词句搞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为了弄懂这些就查《汉哈词典》,平时多学汉语。在贵刊的帮助下,我的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都有了提高。  相似文献   

7.
10月6日,陆定一同志在接见本刊记者时,谈了新闻必须真实的问题。谈话如下: 新闻,我是天天看的,看了几十年了。看来看去,想来想去,我还是认为,新闻一定要真实。技巧是要的,但主要的是要真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工作是很有成绩的。“四人帮”造的谣言没有了,夸夸其谈的所谓“大批判组”的文章没有了,面貌为之一新。主要的缺点,是有些新闻发出去,人家不大相信。这样的新闻,那怕只有一件,就是大事情,就应该把它看得很重很重。我听到过一次批评:大连有个模范人物,还没结婚,新闻里面却讲人家家庭这么样那么样,人们有意见。本来是一件  相似文献   

8.
新闻到处都一样,而评论则处处不一样。有些网站的评论之精彩,常令人叫绝,我有个习惯,看新闻不太关心其源头,它来自哪家通讯社、报社我毫不关心,看评论则很注意它是谁家、何人的意见。道理很明显,新闻虽说有倾向性,有偏见,但总归是对发生  相似文献   

9.
我是个新闻爱好者。电视台、电台播送、报纸刊登的新闻我经常听、看,因为从新闻节目中能知道国内外大事,了解全国各条战线在改革中的新变化,新形势,新成就。在新闻节目改革上,我觉得1984年11月4日晚,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开了个好头。在三十五分钟里,播送新闻五十条之多,这些新闻新、短、快、活,有观点,有事例,有数字,有经验,内容丰富多彩,看后令人耳目一新。相比之下,有些电台、报纸播送、刊登的新闻,不仅充满了“最近”,“不久”,“前不久”,“近来”,“近日来”  相似文献   

10.
客观性是新闻的基本特性.然而,海内外新闻传播理论界对新闻客观性的研究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新闻的客观性就是"我来了,我看了,我记了".  相似文献   

11.
我是1983年进人民日报的,1998年离开人民日报,16年,《新闻战线》每期都看。离开之后,也看,外界的各种新闻刊物都看。看下来,觉得方老讲的两个第一已经高度概括了。《新闻战线》是  相似文献   

12.
我每天看报,对新华社是有深厚的感情的。同时我也是“新闻业务”的长期读者,因为栽是从事新闻教育工作的,“新闻业务”虽是新华社的业务刊物,对我的业务却很有帮助,所以我每期必看,成为它的爱好者。从最近两期“新闻业务”的“笔谈新华社的业务矛盾”栏里,看到许多讨论新华社未来发展的文  相似文献   

13.
《新闻实践》2012,(10):39-40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总编辑程蔚东:《新闻深呼吸》要有推动力量《新闻深呼吸》是我们的品牌,尽管我无法做到每期必看,觉得确实是在进步。尤其是今年,嘉宾的加入使节目更加有底气,更增添了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4.
在我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先后有两次赴安吉县当驻站记者的经历,至今当驻站记者已有6年多了。我认为驻站记者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关健是如何扬长避短。优势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贴近基层;劣势是远离报社总部,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往往站得不高,视野不够开阔。如何把驻地新闻转化为全局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需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全局意识。要善于跳出驻地看全局我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驻站记者,必  相似文献   

15.
写好新闻既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那末,这功夫应下在什么地方?陆定一对《新闻战线》的同志说:“新闻,我是天天看的,看了几十年了。看来看去,想来想去,我还是认为,新闻一定要真实。技巧是要的,但主要是要真实。”他还说:“我建议你们要在真实上做功夫。”  相似文献   

16.
两会年年开,报纸年年要报道两会,在看了大量报道并比较了各报报道后,我发现在采写两会报道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代表、委员们人人都会发言。你说、我说、他说,并不都是新闻,新闻恰恰在说什么上。他说的内容确实有新闻,涉及到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构成新闻;否则全盘照录代表、委员的发言并不算新闻。在这点上,我认为《新华每日  相似文献   

17.
在编辑近期读者来信时,有一封信引起了我的兴趣,信的题目是“我最爱从后面往前看《新闻与写作》”,写信者讲了阅读《新闻与写作》的方法和收获,可谓别具一格。信里是这样说的: “我是北京市建筑材料供应公司办公室秘书,叫崔万忠。写新闻通讯是我的业余爱好。为提高写作水平和增强新闻意识,便拜《新闻与写作》为师。每期一到,我都一页不落地由头至尾细读一遍。后来,发现每期阅读由最后面往前面看收获大,为什么呢?由后至前看,就是先看作品专页,征文选登,通讯员浅谈,从优秀范文中欣赏学习别人的妙笔如何生花,构思体会;再看写作杂谈,地市县报经验谈,新闻采访笔记,新闻作品评析,这是从理论上方法上得以进一步提高;从由浅至深,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中受益非浅,稿件采用率不断提高,仅1988年被建设报、北京电台、亚运会工程通讯采用稿件70多篇,被市建工总公司、亚运会工程通讯评为优秀通讯员。”  相似文献   

18.
在我订阅的众多刊物中,最使我称心如意的就是《新闻爱好者》。 《新闻爱好者》是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较有特色的刊物,是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说句心里话,我对贵刊是“一见钟情”的。去年夏天,我有几篇作品发表于《广西日报》、《广西人事》、《广西支部生活》上,报社邮来了稿费,我便去领回。在麻桐邮电所里我领到了稿费特别高兴,高兴之余,专管报刊发行的梁秀玲女士特地走过来向我祝贺,并真诚地把有关写作的佳书一一借给我看,什么《新闻与成才》、《记者写天下》、《新闻爱好者》、《新闻与写作》令我大饱眼福,美不胜收,当即…  相似文献   

19.
我在工厂搞职工教育,去年才有稿子在报上发表,其中省级报纸6篇,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有下面几点体会。一、“丑姑娘不要怕丑”。开始时,我写稿子不敢给人家看,怕人笑话。后来,我与《新闻与写作》交上了朋友。《新闻与写作》上的各类文章我看后,都仔细琢磨,尤其  相似文献   

20.
"形象价值"优先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摄影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历来被认为是新闻照片拍摄和评价的两大要素。长期以来,许多新闻摄影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都认为在这两大要素中,新闻价值是首位的,因为新闻摄影是属于新闻范畴而不是属于艺术范畴;读者看新闻照片主要是看新闻。我曾经也是持这样的观点。作为一名新闻摄影教育工作者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我曾多次让同学们分别在任何报纸和指定报纸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10幅新闻照片,在多次交流中发现有两点共性:一是同学们选择照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