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震云的小说勾勒出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滑坡、人格退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面对世俗压力从抗拒、挣扎到屈从、沉沦的姿态变化,从而揭示出他们身上传统人格理想的消隐与消解,对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人格重建发出深切的呼唤.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涌现出了一批新写实作家,其中以刘震云、池莉、方方等为代表,他们以自己的笔锋写出来芸芸众生的庸常生活。《一地鸡毛》作为刘震云的新写实力作,于平淡琐碎之中表现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让人们从中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精英意识在接踵而至的压力之下逐渐消解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重复作为刘震云小说的叙述模式,体现出作家对于人生荒诞感的认知。《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和《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荒诞书写的代表作品,但小说人物存在符号化、简单化倾向和"想当然"意味,偏离了五四"人的文学"的传统。同时,小说结尾将主人公的悲剧置换为另一批人的喜剧,具有较为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降低了作品的思想启蒙力量。《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和《我不是潘金莲》两部小说体现出刘震云在运用西方文学资源本土化方面的不足之处,对于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震云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也被誉为"中国生活的批评家"。作为一位对时代思潮极为敏感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知识分子,刘震云对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人的存在状态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他的小说往往于嬉笑怒骂中再现日常生活的琐碎,在幽默表述中揭示人物存在的荒谬与虚无。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角度切入刘震云的小说创作,解读小说在历史叙事中的人性关怀和文化反思,为其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白话》是徐坤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典型代表。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似乎总是与反讽联系紧密,两者的结合也使文章尖刻而发人深省,并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意味。《白话》中作者通过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总体反讽等反讽类型举重若轻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挣扎和生存困境,这三种反讽类型在徐坤小说《白话》中运用自如,一方面增加了文章可读性,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精英文化的消解。也因此,《白话》奠定了徐坤小说反讽的修辞策略,在其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一批文学新锐如刘震云等把他们的视点放在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琐事的关注上,他们所写的小说,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先锋派的新潮小说有着不同的面貌,我们称之为新写实小说。这些新写实小说在创作方法上仍然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意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他们的作品真诚地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为新时期以来一度沉闷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刘震云的《单位》、《一地鸡毛》发表后被多家刊物转载,评论界公认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下面就《单位》、《一地鸡毛》谈谈刘震云小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生活,这使得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不断的发生改变,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的作家,他们开始关注现实中的人和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刘震云的写实小说《一地鸡毛》,它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并揭示了知识分子在这种经济发展状况下的价值取向失控,这本小说着重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8.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自面世以来一直好评如潮,这是一部展现人类存在的虚无感的作品。小说通过言说主体独立言说空间的丧失揭示了"说"的无解与"说"的苍凉,并在宿命的轮回中展现了人类自我在现实世界的迷失,但作家并未深陷虚无的泥潭,而是积极地去寻求生命本体的超脱。这部小说是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典型化示范,刘震云在作品中回答了人类对生命存在的反思和诘问,是对人类精神史掷地有声的回应。  相似文献   

9.
刘震云在《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官场》《官人》一系列小说中所表现的人的生活都可归结为生命的异化状态。  相似文献   

10.
对于现代小说的诗性传统而言,晚清小说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由于晚清社会"人的意识"整体性缺失的制约,晚清小说不可能表现出诗性"为人生"的本质性意义;另一方面,晚清小说存在的风景描写和美感色彩,又表现出了明显的诗性意义且和"五四"文学存在着勾连.在此意义上,晚清小说可被视为一种过渡性的"前诗性"阶段,预示了诗性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刘震云一直关注被权力、金钱异化了的人性,这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遥远的响应。刘震云有相当一部分小说囊括了官场万象,关注官场中异化了的人性,如《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新闻》等。这种讽刺、批判精神一直延续到《手机》之中。渗透在“官场小说”中的对人性异化的批判锋芒,正是使刘震云作品在当今文坛别具一格的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多数的文学史著作和评论文章中,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而其代表作品: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的《风景》《黑洞》;刘震云的《单位》《一地鸡毛》《官场》;刘恒的《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则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品。这些作品都注重冷静地展示下层社会人们的平庸的原生态,注重对世俗人生的叙写,含蓄地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意味的思考。对生活琐事的关注,对生活真实性的强调使这些新写实小说读来真切感人。这些小说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相似文献   

13.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4.
《沉沦》,《田园的忧郁》都是创作于日本私小说正盛行的时代。但《沉沦》与《田园的忧郁》等日本私小说又有不同,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开掘主人公心理的社会根源,一是作者在平静的描写中更敢于暴露自己的感情。这是《沉沦》对日本私小说的突破,这种突破的意义在于文学上开创了健康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人格上捍卫了作者的尊严。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刘震云发表《塔铺》、《新兵连》、《单位》等小说,成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从而为学界所关注。从1991年至1998年,刘震云接连推出一组以"故乡"为题或内容的系列小说,又以不同既往的叙述历史的方式,引起轰动,评论界试图从不同层面解读这些历史题材小说。随着《故乡面和花朵》出版,作家的创作风格又进行了新的转化和变革。到《一腔废话》问世,作者以迥异于大众的个性化语言抒写方式进行话语创新,实现了一次新的超越和提升。进入新世纪,刘震云又把有趣的形式与有深度的内容结合创作了《手机》,也许是它的新的实验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或许是因为趁电影《手机》的热映,学界又掀起一股评论小说《手机》的浪潮。  相似文献   

16.
《诉讼》叙述了一场没有终结、没有指望的追寻存在透明性过程的审判,呈现了主人公约瑟夫·K一步一步地从“沉沦”走向“绝望”深渊的过程。卡夫卡以诗性的方式介入到基督教的“原罪”与人类自由意志的永恒话题之中,正暗合了海德格尔关于人的罪性的哲理言说。大陆研究者一般只停留在对卡夫卡小说“异化”、“荒诞”等主题意蕴的阐发,而轻视其小说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的基督思想景观,自然难以透入堂奥。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代一位特立独行的小说家,王小波的小说呈现着迥异的风格,被称为"时代系列"的小说表现了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处于权力夹缝里的现实处境,这一系列的文本烙有福柯权力思想很深的印记。王小波的小说既展现了对权力规训的建构,也揭露了对反抗的消解。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沉沦》为例 ,探讨了郁达夫对日本私小说的接受与扬弃及其内在原因。郁达夫对私小说的接受是主动的 ,同时 ,作为接受主体的他决定了选择与扬弃的尺度  相似文献   

19.
刘震云的很多小说都体现了强烈的批判意识.大多都涉及到对无处不在的权力链条的剖析.他的部分小说也因此而得名为“官场系列小说”。尤其是刘震云小说《新闻》《手机》揭示了当下权力与舆论的错综复杂的缠绕关系.并分别分析了人性是如何在权力的控制下逐步走向异化的.在权力与舆论的联合操控下.群众由权力的赋予者、舆论的监督者一变成为被操控者。本文力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权力批判和人的异化理论来解读刘震云的小说.揭示出人性是如何在权力的支配与控制下变得扭曲.并体现了作者对权力深刻的批判精神以及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是一部实录性小说,作把议论引入小说创作之中,注重对事实意义的阐释,一扫其早期小说的诗性特征,语言相当绵密,繁琐。小说的意义在于中国现代作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学表现图式,同时,作创作旨趣的前后变化,也从一侧面反映了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