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大名著     
中文系彭教授为锻炼学生文字精练的能力.要求用三个字概括四大名著的内容。 第一个学生用“取到了”概括《西游记》。 第二个学生用“家败了”概括《红楼梦》。  相似文献   

2.
《考试大纲》规定,文言文阅读涉及七个考点,即“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中高频考点为文言实词的含义、筛选文中的信息、文意理解题以及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相似文献   

3.
戴静 《现代语文》2009,(2):152-152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考查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具体要求有以下三点:1.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用法;理解并能翻译。2.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提取信息;归纳内容,提炼中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考纲解读】《考试大纲》要求对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的起因、某种事件的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或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5.
刘军 《广东教育》2008,(2):58-60
【考纲阐释】 200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这一知识点上共有三项考查要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相似文献   

6.
陈布雷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报人,享有“报界奇才”的美誉。而在他十九年的报业生涯中,担任《商报》主笔这段时期又是他报业生涯的顶峰.本文从陈布雷《商报》时期政论文的语言、内容、结构、思想和局限性五个方面入手,对陈布雷《商报》时期新闻评论特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概括.  相似文献   

7.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对老师的作用作了精辟的概括——传道、授业、解惑。按照他的说法,“授业”应该与“传道”不同。  相似文献   

8.
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六册(人教版)《信陵君窟符救赵》一文中“留军壁邺”的“壁”,课文注为“驻扎”是不准确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壁”为“军营”.《辞源》释“壁”为“军垒”:此处应为名词动用.是“筑起壁垒”或“筑起军营”之意古时说军队驻扎用“军”或者“屯”,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方面的要求除“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及“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之外,特别强调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鉴于此,我在《荷花淀》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荷花淀》的情节设置进行质疑、分析,尝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对阅读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习惯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武国霞 《甘肃教育》2006,(8B):23-2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选入了《边城》一文。同时.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下册选入了《受戒》一文。通过阅读,我发现,两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我们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归纳。  相似文献   

11.
技法与大法     
管建刚老师在《理想的风筝》一课教学中,将阅读教学的重心从解读“写什么”转向探究“怎么写”,从“字”“词”转向“句”“段”“篇”。让学生概括文中四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一项阅读能力的训练,却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概括的背后是明了“用故事来写人”的道理,学习作者写作的技巧——  相似文献   

12.
《考试大纲》要求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与现代文是相同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分析、综合的能力。包括:(1)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能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及写作特点。(3)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归纳文章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2.鉴赏、评价的能力。(1)能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2)能评价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题目中用“文意理解”有别于考查字词等认读能力,应包括鉴赏评价在内的诸能力。  相似文献   

13.
覃永恒 《语文学习》2010,(7):110-113
概括是思维的第一特征。“思维乃至智力的最显著的特性是概括性。”(林崇德《教育的智慧》108页.开明出版社2007年)概括力培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很多人从小学开始“概括”,到了大学毕业.还概括不好一篇文章甚至一个段落,更不要说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练达的概括力。此种情况.是由于对概括的本质、方法、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和2006年的《考试大纲》均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根据这些要求,对照近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对高考诗歌鉴赏考查内容可作如下归纳。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三册《道士塔》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此处的“委曲”当系“委屈”之误。  相似文献   

16.
在给《皇帝的新装》一文作情节概括时,苏教版语文《教师备课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中是这样叙述的:皇帝爱新装;骗子织布,准备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我认为对故事情节发展部分的概括不够准确.君臣去看的是“布”而并非是“新装”。《皇帝的新装》原文中有这些表述可以证明:“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文中第5段)。  相似文献   

17.
郭灿金、张召鹏两位先生在《“长袖善舞”不跳舞》(载于《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今日晚报》《中国剪报》《语文周报》《文苑》《青年博览》等多种报刊,下称“郭文”)一文中这样解释“长袖善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相似文献   

18.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看到这几句话,大家一定觉得很熟悉。不错,这几句节选自我们每天都在读的《弟子规》中。 我读过《三字经》、《干字文》和《弟子规》,觉得最好理解、最精炼的就是《弟子规》了。 《弟子规》的总序概括了《弟子规》中所有的内容,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  相似文献   

19.
历来说《诗》者,皆认为十五《国风》是按国别分的类,《商颂》《周颂》《鲁颂》也是如此;而对《大雅》《小雅》则另有说法.总之认为不是按地域来划分的类别。本文认为."综观《诗》的分别,可以发现它们应该是以地域为依据而划分的类别。在上古语言中,"雅"与"夏"相通.或互相连续.如“雅夏”.因此.这就是现在的“亚细亚”一词的来源。“大夏”就是《大雅》.“大夏”也就是“古希腊”.“小亚细亚”就是《小雅》。周武王前的西周.面对中原.背靠大夏,成为堪称中西合璧的广袤侯国。建立西周王朝后.很注意“采八方之音”.广泛搜集各地乐章.“大夏”和“小亚细亚”一带的音乐.对他们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诗》中出现《大雅》和《小雅》的历史背景。所以.正如同十五《国风》、三《颂》一样.《大雅》《小雅》名称也是源于地域而分的类。  相似文献   

20.
张明 《阅读与鉴赏》2006,(12):40-41,44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抒情酣畅,见识卓越,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王勃的《滕王阁序》描景绚丽,形式华美,被当时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两文犹如序体文中的两块美璧。熠熠生辉.把玩品赏这两块玉壁。不觉赏心悦目.趣味盎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