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公民法治观念日益增强、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因新闻侵权而引发的新闻纠纷乃至新闻官司已不鲜见。总结经验教训,避免新闻纠纷,事关媒体信誉,必须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2.
开展舆论监督,是各级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各级党报纷纷开设专栏,增加了舆论监督报道在新闻传播中的分量。与之伴随而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出现了,那就是一些舆论监督报道因记者稍不“留神”便被报道对象“指控”其“失实”或“侵权”,从而引发新闻纠纷和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3.
强调注意力经济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新闻媒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随着公民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因为对一些新闻报道有异议而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因新闻民事侵权而引发的新闻官司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如何应对新闻纠纷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尤其是层面较低的地市报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创刊于2003年初的四川《乐山晚报》作为一家地市级市民生活报,在抓新闻、抢时效、拼策划、角逐报业市场的竞争中,也时常遇到新闻纠纷。乃至新闻官司的困扰。在3年多的办报实践中,我们就妥善处理了180多起新闻纠纷,成功化解了两次新闻官司,并从中逐渐摸索出一些务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新闻注意是预防新闻侵权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兑现 《今传媒》2005,(2):31-31
大多数从事新闻工作的同仁都有这样的感受:写批评报道行使舆论监督的职权,容易引起新闻官司,写正面报道有时也会引起新闻纠纷。这究竟是为什么?其中的关键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好新闻报道与新闻注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因舆论监督而导致的新闻官司也在增多。目前情况看,新闻官司呈现逐渐上升趋势。那么,新闻舆论监督究竟该怎么搞?笔者认为,在舆论监督中,记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新闻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跳出新闻诉讼的单一视角,论述建构新闻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就新闻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的三种模式建构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梅鲁生 《青年记者》2007,(12):58-58
真实、客观、公正,是新闻报道需要坚持的原则,对于负面报道来说,坚持这一原则尤为重要。眼下,新闻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新闻媒体纷纷加大了舆论监督力度,但由此引发的新闻纠纷、新闻官司也在增多,其中大部分是由于报道失实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梅鲁生 《青年记者》2007,(12):58-58
真实、客观、公正,是新闻报道需要坚持的原则,对于负面报道来说,坚持这一原则尤为重要。眼下,新闻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新闻媒体纷纷加大了舆论监督力度,但由此引发的新闻纠纷、新闻官司也在增多,其中大部分是由于报道失实引起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陈霞 《记者摇篮》2005,(1):15-15
近年来,与媒体打官司的案件是越来越多了.新闻官司的增多,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普通公民法律意识正在觉醒,同时也给我们新闻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一定要熟知必要的法律常识,掌握恰当的报道分寸,才有可能避免新闻纠纷。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者被推上被告席的现象日渐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法院系统受理的名誉侵权案件中,仅因报刊文章引起的新闻诉讼案就占到了20%以上。从法律的角度去审视,这些引起新闻侵权纠纷案的新闻报道本身或多或少都存有一些问题。因此,探讨新闻侵权纠纷的产生及如何避免,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引发侵权纠纷的新闻报道称之为“官司”新闻,把新闻报道引起的纠纷诉讼称之为“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11.
新闻纠纷是新闻报道衍生出来的产物。随着市场化的发展 ,新闻纠纷将呈上升趋势。业内人士都知道 ,新闻纠纷大多数都首先以新闻投诉形式出现 ,然而新闻投诉在业界并没有受到高度的重视 ,只有投诉升级到诉讼程序时才予以关注。由于新闻投诉涉及面广 ,引发原因错综复杂 ,对处理人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有特定难度。所以在处理新闻投诉时 ,很多情况都没能从各方面的效果去考虑 ,仅停留在如何应付或平息新闻纠纷的角度处理 ,再加上接待投诉方式、方法、角度、观念上的偏差 ,无形中提高了诉讼或然率 ,容易导致连带性关系恶化 ,造成报社非理性损失 ,…  相似文献   

12.
陈本荣 《新闻窗》2005,(6):45-46
长期从事社会新闻报道的记者,可能没有一个不遇上新闻纠纷的,报道中一个数据的误用、一句表述的错误、一个概念的歧义,都有可能成为新闻官司的根源,态度好的,寻到报社心平气和地讨说法,要更正;态度恶的,先找记者泼上半天,再上法院争个输赢……,这几乎是每一个记者都不愿遇上但又难以避免的恶梦。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一些晚报因报道不实引发的各种纠纷和官司屡见报端,牵涉了采编人员一部分精力。分析起来,既有新闻时效性强、晚报发稿时间紧(特别是下午出版的晚报)的客观原因,也有记者采访不深入、采访技巧欠缺的主观因素。这其中,记者是否合理有效地采纳信息,成为引发各种纠纷和官司的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14.
对于新闻纠纷的化解,调解相对于诉讼有着适用范围更广、经济成本更低、程序效率更高、救济手段更活的优势。在我国现有的人民调解体系之外设立专业性的新闻调解机构,是新闻调解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新闻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协议履行机制,是构建新闻调解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所属的都市报南国早报,新闻官司、新闻纠纷不断.2007年,我们就曾打算做一个统计,分门别类,看看引起官司和纠纷的原因是哪些,如何避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官司不断,在众多的新闻官司中,作为被告的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也有少数是作家,业余作者)屡屡败诉,这一严峻的现实,将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推向了十分尴尬,被动而又无奈的境地,鉴于此,先是徐寿松先生提出了建立新闻仲裁制度的构想(见《新闻记者》2000年第6期),继而是曹瑞林先生提出了在记协内设立律师事务所的建议(见《新闻记者》2000年第9期),这些建设性的意见,表明了他们对新闻侵权和新闻官司的密切关注,将调解民事和产事急端的仲裁制度引入新闻纠纷领域,能否遏止住新闻官司的不断增加,尚难预料,也不属于笔者此文探讨的范围,笔者认为,在记协内设立律师事务所是没有必要的,也不太现实。  相似文献   

17.
新闻实践中有许许多多的表现令社会失望,并产生了对新闻事业不利的多重阴影。近几年来,国内新闻纠纷日益增多,这一现象已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如何提高和巩固新闻躁体在公众心中的位置,尽量避免和减少新闻纠纷的发生,建立一套完整的新闻约束机制势在必行。新闻的约束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因新闻侵权而引发的新闻官司急剧增多 ,其中以涉及名誉权的最为多见。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维护自身名誉、尊严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同时也因新闻官司的大量发生而带来一系列问题 ,引起新闻界和法律界有关人士的思考。一、新闻官司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新闻官司令涉案者深受其苦 ,众多新闻媒体和记者唯恐避之不及。但是 ,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新闻官司的正面影响 ,看不到由新闻官司表现出的社会发展中进步的方面。1、新闻官司总体上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我国的媒体属国有性质大多与党政机关有密切的联系。在涉及侵权的有关法律实施之前 ,…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业迅猛发展,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日益增强,揭露性的曝光新闻,批评性和问题性报道越来越多,并使这种社会新闻成为媒体间激烈竞争和角逐的重要阵地。这当然是好事,但是由此因一些新闻报道的失误引来的官司和纠纷也明显多起来。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它绝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属于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新闻媒体承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无论是在电视、广播中,还是在报纸、期刊上,明星绯闻可谓屡见不鲜。与此相对应,围绕明星绯闻的新闻纠纷和新闻诉讼也日渐增多。只要稍微留心一下相关的媒体我们就会发现,明星和媒体间的关系好好坏坏聚聚散散,你方唱罢我登场,悲剧闹剧竞相上演,构成了现代社会一道独特的社会景致。和任何公民或法人与新闻媒体发生侵权纠纷以后最终的解决准则一样,明星与新闻媒体的侵权纠纷最终解决的依据也只能是法律。但是,由于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他们在法律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