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由此可见“比”和“兴”两法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比”“兴”呢?“比”和“兴”虽然极为接近,有着密切联系,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介绍诗歌创作的文章中,说“比”“兴”是一种而不是两种表现手  相似文献   

2.
自《周礼·春官》提出了“兴”这一名称后,对于它的争论虽历经两千余年,但最终还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兴”也就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探讨得最多,也解释得最不清楚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争论的焦点在于“兴”辞与诗的主体是否有内容上的联系。一派是汉人认为“兴”有比喻的意义,“举草木鸟兽以见意”是其代表性的看法;另一派则根本否认“兴”辞有什么意义,郑樵在《六经奥论》中说:“凡兴者,所见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类推,不可以义理求也。”前一种看法把“比”与“兴”又纠缠在一起,后者又未免过于简单化.因此,后人胡念贻只好…  相似文献   

3.
“兴”这一词其源头来自上古时期的乐舞.《论语·泰伯》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乃孔子心目中理想人生之写照.自此“兴”与诗教紧密关联,成为诗歌作用于人的基本方式.儒学思想史上,诸家对“兴”的定解多为熏染、道德教化、引譬连类;这种解释模式仅关注了“兴”之后效,而非“兴”之本体.引入胡塞尔现象学中时间境域的思想,“兴”之意蕴可以更为立体且更加本真,进而揭示出“兴”与传统、当下与主体多方位的关联而造就的大境界.  相似文献   

4.
试论“科研兴教”□穆道欣一、何谓“科研兴教”“科研兴教”,意指通过教育科研来推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科研兴教”自提出之日起至今已有十余个年头,在此期间,它未被丛生的教育概念所淹没,却在教育改革中变得越来越实在、越来越有力度。目前对它认同的人多了,这一...  相似文献   

5.
拙作《古代诗歌运用“比、兴”的特点及其发展》一文,对我国古代诗歌运用“比、兴”的问题提出一些管见。文成之后,觉得意有未尽,对问题有进一步探讨和阐述的必要,因再为此文,续陈所见。一、古代对“比、兴”的解释《周礼·春官·大师》提出“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  相似文献   

6.
“兴”自提出之后,其内涵可谓众说纷纭,各家之说均只涉及了“兴”的不同方面.钟嵘在《诗品》中对于“兴”的阐释突破了儒家传统诗教思想的束缚,在诗歌创作、读者欣赏和诗歌品评方面,都提到了“兴”.尤其是从诗歌接受角度,由“文已尽而意有余”这一内涵所引起的审美感受是解读“滋味说”的关键.虽然钟嵘的“兴”观还存在着认识的局限,但其在同时代仍具有超越性与前瞻性,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读杜诗,不难发现在他那异彩纷呈的诗篇里,时常出现一个词——“兴”。它有时指某种兴趣或心愿,如“野兴每难尽,江楼延赏心”(《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但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个与杜甫的诗歌创作有紧密联系的创作论概念。但这一点,过去却被人们所忽视。为此,本文拟就杜甫诗中的“兴”,谈一谈笔者的体会。 从创作论方面来说,杜甫的“兴”首先是一种创作的激情和冲动。《至后》一诗说:“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显然,这里的“兴”即“愁”,一种到了极  相似文献   

8.
以“兴”论诗,始于先秦,虽只语片言,简略不详,有的甚至难以诠解,且与诗的审美特质相距甚遥,但追溯后世涛“兴”之论滔滔洪流的滥觞,则又必自先秦始。 先秦以“兴”论诗,以孔子“兴于诗”、“诗可以兴”二语为最明确,也最能体现先秦诗“兴”之论的特点与时代精神,故本章以孔子之语为中心与归宿。孔子用的是“兴”的本义:“起”,或曰“起发”、“感发”。汉人释为“引譬连类”,并以“兴者喻”释《诗》(《诗经》),形成“比兴”说,故本章又侧重揭櫫先秦如何以诗为喻及其与“兴”的联系,以与汉人之说“接轨”。  相似文献   

9.
“赋、比、兴”从诗“六义”中分化出来以后,“兴”之义最难定。难就难在概念归属没有定准。把“兴”释为与“比”同类的修辞概念,亦将导致“兴”的浸微浸灭。笔者认为:从“兴”的生成过程,意与象的关系及在创作中的功能几方面看,应把“兴”界定为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10.
王若懿 《教育》2008,(2):22-23
科研兴教走过了17年的发展历程。2008年元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十一五”科研课题负责人培训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研讨活动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有回顾,有总结,更多的是展望。从1991年,时任辽宁省辽源市教育科研所所长的栾传大提出“科研兴教”这个概念至今,“科研兴教”理念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较好地破解了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真正推进了教育理论联系教学实际的工作。 17年的发展,“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理念已深深扎根在教育的土壤,如何让它在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众多教育者们思索与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兴”不仅是人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诗歌理论术语,也是一种积极的言语表达行为。“兴”与歌的关系极为密切,它的主要作用是凑足音节、协调韵律,因而可以说“兴”是诗歌的语言前奏。  相似文献   

12.
刘勰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系统说“兴”的文论家 ,他首次把两个读音有异、词性有别的“兴”在相通的涵义上联系起来 ;准确揭示了“兴”与比的异同。但他“唯务折衷”的文学观 ,导致了其“兴”理论的矛盾状态 ,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万志 《学语文》2003,(2):35-35
屈原的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即选了《离骚》、《涉江》等作品。说到屈原的作品,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是屈原对《诗经》开创的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许多学者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说。但他们论述的侧重点多在“比”上,对于“兴”却很少涉及。对“兴”这种表现手法,屈原到底有没有继承与发展呢?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当前关于森林和草原对推动生态文明作用重要性的学术研究多为定性论述,而基于科学数据和生态学原理的学理性研究鲜有涉及。森林和草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安全的基础,是绿色循环经济体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天然课堂。“林草兴”对提升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等良好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培养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新时代“林草兴”推动“生态兴”,需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建立生态价值转化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大力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共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其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学者说法众多,而尤以“兴”义最为复杂,这也给《诗经》作品的赏鉴增添了无穷的韵味。  相似文献   

16.
王宝琪 《小学生》2006,(11):I0003-I0003
兴与心,音相似,写法意思没关系。兴字五点上下分,心字三点全溅起。有时人们快乐时,两字组词才近意。要问这是哪两字?“高兴”“开心”不稀奇。“兴”与“心”@王宝琪~~  相似文献   

17.
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武器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在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第一生产力”“二级放大器”的作用越来越显现,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学校和教师对教育科研的需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迫切,“科研兴校”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要,但随之而来的教育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困惑也越来越多。在一次座谈会上,记者与部分教育研究人员直接面对了“科研兴校”带来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王士祯的“神韵说”在中国诗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对于“神韵说”与“兴”的关系,学术界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兴”是“神韵说”的理论核心,而“神韵说”乃是对作为中华民族基本艺术思维方式之一的“兴”的一种全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从“比”、“兴”的源头探起,评述了历代文学理论家关于“比”、“兴”涵义解释的长短之处。同时谈及“赋”、“比”、“兴”三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王建 《重庆师专学报》2006,5(2):34-38,42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