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刊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制度性设置,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想象和表达的空间,也为知识分子安排了以言报国的广阔舞台。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报刊中,知识分子为国家和社会的建构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路,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起到了历史性或决定性的作用,充分营建了一个文人论政引领的公共领域。本文浅析了报刊的社会背景对知识分子通过报刊构建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当下中国舆论生态处于一个"时评盛兴"的热言时代,本文主要分析在这样的热言时代下,都市报时评与公民话语权的相互关系;并创新性地引入"公共话语场"概念,从理论层面探析在第三次时评热潮的头一个10年里,时评特别是都市报时评如何为公民话语权的实现搭建话语平台,公民又如何通过时评这一言说文体表达其话语;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对如何更有效地让公民通过时评最大限度实现其话语权提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3.
廖欣 《新闻世界》2011,(12):142-143
“公共领域”是指从市民社会中产生,介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公共空间集群。新记(《大公报》在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主持下,不断献言献策,并对官吏进行监督,丈人论政可视为“公共领域”的一种存在状态。本文以《大公报》为例,试析我们近代报刊的发展对建构“公共领域”形成的促进作用,希望能为当下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湾 《新闻世界》2011,(10):148-149
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一直和报纸休戚相关。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因其所处战争环境,公共领域开始建设发展,这时期《大公报》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胡政之的"文人论政"思想一直推动着《大公报》的发展,使之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前正处于第三次"时评热"时期.其中,报纸时评的发展势头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一是预设观点,不注重观点的平衡呈现;二是少数作者素质偏低,制约了时评的传播致效;三是观点雷同,浪费了报纸版面资源.发展传播学为报纸时评赋予了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使命,为此报纸时评传播管理者应从时评有益于国事的高度出发,保障时评的表达自由;报纸时评工作者应增强伦理道德意识,以国利民福为依归进行创作;报纸时评"生产链"全系统应强化精品意识,用优秀作品来充当公共空间的优质话语.  相似文献   

6.
杨海平 《新闻界》2007,(6):102-104
大量政论性报刊在变法维新运动时期的集中出现,促成了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最终形成,而且也成为中国近代公共领域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2011,(3):81
<正>本刊讯:国内第一本当代评论史专著《解码新时评》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陈栋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汉黄鹤楼漫天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编辑,黄鹤楼学院兼职教授。本书深入研究中国新闻时评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研究核心问题有两个:中国新闻时评发展史的概况如何,在运作上有哪些经验与教训?新闻时评与民主进程、公民写作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内在联系如何?该书以新闻人的敏锐  相似文献   

8.
时评成为各报刊的重要版面,不过近十年时间.追溯时评发展轨迹,最早进入公众视野的,应是<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它成为中国报刊的名牌栏目,以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为特点,受到普遍欢迎.之后,该报的"青年话题",<南方周末>的"视点",<南方都市报>的"众议"、"来论"便如雨后春笋,在各种媒体铺陈开来.  相似文献   

9.
时评的复兴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时评并不是新兴文体,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变化,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又出现繁荣景观,我们谓之“复兴”。随着民主的发展,国家舆论政策的适当调整,媒体市场化走向的需要使时评重新焕发了生机,一股“时评风”,遍吹中国各媒体。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包括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甚至电视媒体都开设了时评栏目。涉及媒体之多,涉及栏目之广是新闻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家有目共睹,在此不再赘述。那么,时评的复兴与公共领域的建构有什么关系呢?公共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它最先出现于17、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后来与现代民主国家一起传遍19世纪的欧…  相似文献   

10.
席佳 《东南传播》2011,(6):160-161
在媒介市场化时代,提供观点信息的时评已成为各大网站竞争角逐的利器,"评论"频道蔚然成风.网络时评以其低门槛、平民化的特性吸引了广泛的创作群体,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专业性成为其"短板",亦使其陷入水准下降、品质不精的困境.本文从网络时评专业性缺失的种种表现出发,探究其根源,并强调专业性对于网络时评长足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