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西诗歌里,"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国诗歌往往借月抒写离情和忧患意识,而西方诗歌则通常借月表达爱情与赞颂热情.  相似文献   

2.
诗歌中的儿童世界——中西诗歌中儿童题材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对比的手法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诗歌关于儿童题材方面的不同:一、中西诗歌中儿童形象的对比;二、中西诗歌中儿童与大自然的联系:三、中西诗歌中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并结合中西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差异、语言文字模式等几方面探讨了中西社会文化特征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产物,皎然诗歌理论与俄国"陌生化"理论分别代表着中国唐代诗学、近代西方诗学的相关建树。通过比较的视野对两套理论展开研究,能够发现二者的理论生成逻辑均显示出由"言"到"意"的演进过程,作为外在符号存在的"言"往往成为影响内在性"意"的工具和手段。两套理论话语的具体建构来看又呈现出各自的特点,皎然诗论之"言"主要针对"为诗者",俄国"陌生化"理论则是关注"言"在艺术接受过程中对主体造成的影响。皎然诗论中将"自然"作为诗歌语言最高的美学追求,"陌生化"理论则倡导"新奇"的艺术表达形式。上述二者作为中西美学历史阶段中的特殊形态,彰显各自文化传统的同时所呈现出的共性特征,成为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重要个案。  相似文献   

4.
隐喻和比兴作为中西诗歌不同的表现手法,源于中西不同的文化精神,表现了中西诗歌不同的诗性思维,形成了中西诗歌不同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标准。中国新诗的变化也与隐喻和比兴这两种手法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5.
刘艳娥 《中国教师》2009,(Z1):69-69
爱情是各民族文学永恒的主题,处于截然不同的文化载体中的中西爱情诗必然存在显著的差别,本文主要是以中西爱情诗歌作对比研究,浅探中西爱情诗歌在审美特色上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6.
"藏颖词间、露锋文外"的中国诗歌借由考究的语言表达和臻美的意境构想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通过陌生化手法唤起西方受众对诗歌文学性的关注,在把握译语受众阅读需求的前提下,突破其原有的语言认知模式,以故为新,借各类具有第三形态特质的优秀译作,帮助受众更好地感受中国诗歌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7.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美学追求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美学特征。这种不同的美学特征在中西诗歌艺术风格的表现上显得尤为突出。以严维的《答刘长卿蛇浦桥月下重送》与德国女诗人许尔霍夫的《月出》为例,分别从情景之关系、意象描绘、静态与动态描写等几方面来探讨中西诗歌艺术表现的差异,意在对中西诗歌艺术表现方面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诗经》与《荷马史诗》作为中西方诗歌源头活水,在文学发展的起点上,就已经闪现着迥异的诗歌精神,而在文学的未来发展过程中,中西诗歌精神更产生了无法预料的演变。以开阔的眼光看,中西诗歌精神的差异涉及到作为运思方式的背景与土壤的经济形态和文化宗教的差异,又涉及到作为中西诗歌精神的集中体现的审美意蕴和语言文字的差异。通过对上述诸种差异的比较,凸现中西诗歌精神各自的特质,从而发现,差异源于中西民族迥异的哲学宇宙观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从民间诗歌刊物走向正式出版物,"中间代"诗群的"命名"行为传达出鲜活的现场感,"命名"行为本身所拥有的诗学意义和文化意义丰富深刻,昭示了时至今日诗歌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回归文学本位。同时,"中间代"诗群的"命名"行为连结了"民间"和"官方"的文学力量,显现出二者互补融合的诗歌发展趋势,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体现当代诗歌发展趋向的新的美学风格尚未成熟,诗人和诗尚处于摸索和调整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古诗词鉴赏,有法可循.拿到一首诗,不一定得从内容直接入手,不妨借标题、借时代背景、借文化常识、借鉴赏术语,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诗歌内容.只要借好"敲门砖",定能开启成功之门.  相似文献   

11.
月意象的女性象征意义的生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古代文人正是将东方女性的含蓄之美及其曲折细腻的内心情感完美地融入到月意象之中,由此创造了一部又一部具有民族文化意蕴和审美内涵的诗歌传奇。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月亮意象深受诗人们青睐,在英汉古典诗歌中占据重要地位。中西方咏月诗和一些含有月亮意象的诗行不胜枚举。通过对几首英汉古典咏月诗中月亮意象的解析,以求能更好地欣赏咏月诗歌,解释诗人们的恋月情结,以及中西方诗人在自然观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锡德尼、华滋华斯、琼生都是英国诗歌史上负有盛名的诗人。三位诗人分别移情于明月,渴望童心永驻,用秋波向恋人祝酒,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形象思维过程中的些许差异。  相似文献   

14.
词作为中国文学中一种特殊的诗歌表现形式,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尤为突出的当属中国传统的月亮文化。鉴于当今翻译界流行的"文化转向"趋势,本文在对中西方翻译理论进行综合对比的基础上,就如何更好地翻译词,尤其对如何保留与传播词中蕴涵的月亮文化进行了一番探讨。希望文中提出的观点有助于指导古词英译,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翻译尝试正确传达中国月亮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最终达到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月亮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月、恋月的民族,对月的依恋已经深入到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凝结为最难以割舍的情结。月亮本身的特点和形象,暗合了中国文化的本质和要义,因而也便和中国人的人格、精神、气质、心理相融相通,  相似文献   

16.
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从时空合一思维的角度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空合一思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思维特点。月亮是中国古代诗词中’表现时空合一思维的重要意象,往往揭示了深邃的宇宙生命之道。月亮意象又是永恒的时空意象,常用来抒发深沉的历史人生悲慨,传达出中国化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7.
“九叶派”的出现有其必然性,由社会现实的外部环境所决定。从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规律来看,现代主义诗歌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加以改造和整合,而“九叶派”诗歌正是经过改造和整合的现代主义诗歌。“九叶派”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上是达到高峰、趋于完美阶段的一个流派。“九叶派”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手法融于当时中国时代背景下的现实主义精神之中。“九叶派”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最大功绩是,打破了“诗必须表现情感”的传统信条,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主张,更新了固有的诗歌观念。  相似文献   

18.
出版于2000年的印尼文、华文双语诗集《印度尼西亚的轰鸣》是印尼华文文学的重大事件,它体现了印尼种族问题的深刻变化,也是印尼文和华文两种语言的诗歌进行诗学对话和文化互文的独特文本。印尼原住民诗人和华文诗人通过关于种族问题的历史反思,表达了种族和解和文化融合的愿望,从而展开了印华诗学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新月诗人在文学审美论诗学方向下,以开放的姿态在浪漫、古典和现代主义间寻美。在其活动的鼎盛期,表现出古典主义的审美倾向:人本主义基础与“理性节制情感”;和谐作为最高的美学风范;“崇古”而不“唯古”。新月诗人的古典主义倾向还体现了这群浪漫诗人的古典寻求,其诗学意义在于文学人文精神的坚守和诗学观念的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