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斯特小说《最漫长的旅程》是一部充满象征意象和象征意义的小说。通过对小说中象征意象的解读,来解析隐藏在这些象征意象背后的深刻含义,并指出福斯特借此来表达他对英国爱德华时代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状况的担忧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
文蓉 《嘉应学院学报》2011,29(12):65-68
福斯特(E.M.Forster,1879—1970)是英国爱德华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最漫长的旅程》被称为是福斯特的"英国小说",同时也被认为是福斯特作品中"最灿烂、最有戏剧性、最动情"的一部。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细读,本文力图揭示这部作品本身所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即福斯特对真、善以及友爱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3.
福斯特是英国爱德华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霍华德庄园》被称为“最后一本‘英国状况’小说”,而福斯特本人也被称为“最后一个英国人”.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深入剖析小说中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图揭示福斯特这位“最后一个英国人”深刻的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4.
旅行·探索·分隔——爱·摩·福斯特小说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英国“布卢姆斯伯里派”领导成员之一的爱·摩·福斯特在英国文学界享有盛誉。评论界普遍认为他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英国小说家之一。6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注重于研究他的现代主义倾向。福斯特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他的作品耐人寻味,在其深处有一种叫人捉摸不透的东西。评论家艾·阿·理查兹认为福斯特是“当代英国文坛最令人费解的人  相似文献   

5.
《天国之车》(The Celestial Omnibus,1911),系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之短篇小说,从文体上讲,也是一则寓言。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名作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1908)、《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1924)等,这里不再  相似文献   

6.
从中世纪开始,在英国年满16岁的孩子就有资格参加一种独特的“成人礼”——一次规划好的欧洲大陆之旅,当然旅程里会有一些特别的安排以考验孩子是否勇敢坚强,是否会沉湎于享乐与风花雪月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7.
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被评论家们称为福斯特的"意大利小说"。这部作品不仅折射出英国爱德华时代的历史语境,同时也显现了福斯特在跨文化语境中对当时英国中产阶级迂腐道德准则等诸多社会伦理问题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7,(4):58-61
E.M.Forster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Where Angles Fear to Tread)是福斯特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福斯特的第一部"意大利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解读,揭示蕴含在作品中福斯特的双重文化身份,即福斯特在以意大利文化为一种参照体系,揭示出英国中产阶级精神层面的困顿、贫瘠的同时,显现出一种对英国本土民族和文化的优越感。  相似文献   

9.
编前语:小作者跟随访问学者妈妈,来到英国牛津,在一所公办小学开启了多彩的异域读书之旅。英国的小学生活是怎样的?同学间如何交流,师生间如何相处,亲子间如何互动,有哪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参与这一旅程。  相似文献   

10.
从福斯特的小说看作者对母亲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摩·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包括六部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几部传记和一些评论文章。关于他的长篇小说,大多数的人研究其小说反映出的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精神贫困,以及在每部作品中主人公都试图通过挣脱社会与习俗的约束来求得个人解放。可是很少有人关注福斯特在他的这些长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他对他母亲的态度。福斯特在其小说中无意识地流露出对母亲的既爱又恨的双重态度。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一段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旅程,更应该是一段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有机融合的智慧之旅。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和艺术化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引导,使课堂犹如一首优美的  相似文献   

12.
爱.摩.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印度之行》和约瑟夫.康拉德的中篇小说《黑暗的心》中塑造的欧洲人都经历了复杂而艰难的心灵旅程。在“东方主义”的语境下,通过比较分析,可以认为这些欧洲人形象都不同程度地带有“东方主义”的色彩,这也是他们最终从东方失望而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人生何时最幸福?可能很多人都会说童年最幸福。因为童年烂漫而纯真,人在童年时会自自然然、踏踏实实地享受生命旅程中的每一时每一刻,而全然不在乎生命的目标。一旦走过童年,人们便被生命旅程中的太多、太高的一个又一个目标所累,而忘记了  相似文献   

14.
“学校是一段旅程”,的确如此,每个人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乃至最后的博士研究生阶段,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最长也只能有20多年,但在人的生命长河中,这20多年又何尝不过仅仅是一段旅程?每个人的这段旅程可能长短不一,但不管它的长短,也不管这其中是否充满坎坷与迷茫,最重要的是生在其中的教育者每走过一段旅程,能充满阳光,  相似文献   

15.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福斯特小说的基本主题。福斯特在其代表作《印度之行》中,通过两位英国妇女在印度的旅行,以文字的方式表达了不同文化的民族对交往的渴望,展示了交往的复杂过程和种种困境,创造契机、消除隔阂是各民族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钟震颖 《考试周刊》2008,(8):146-148
本文主要通过选取的两部小说中的英国与意大利、中产阶级与下层阶级、男性与女性等的关系分析福斯特笔下的英国中产阶级的精神状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福斯特作为英国中产阶级一员提出的通过另一个民族、阶级、文化背景观照本民族、本阶级命运,拯救英国中产阶级那颗"发育不良的心".  相似文献   

17.
一路幸福     
正人生何时最幸福?很多人说童年最幸福,因为童年烂漫而质朴,可以自然而踏实地享受生命旅程中的每一时每一刻,而全然不在乎生命的目标。一旦走过童年,便"人生识字忧患始",开始容易犯一个认知上的根本错误:被生命旅程中的太多、太高的目标所累,而忘记了去享受生命旅程本身。于是,那么多人找不到了幸福,只落得苦叹:幸福在何处?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征服与统治的生态危机。小说强烈批判了危机背后所产生的强权意识,倡导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以期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态整体主义的理想渴望。在《印度之行》中体现的生态观表达了福斯特对人类生存的忧思与关怀,对诗意栖居和寻觅更为持久的人类之家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唤醒潜能、共创奇迹的生命旅程。然而,从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看,教师仍然紧盯着知识,很少关注知识对于学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评价这种教学是只把学生"送到望远镜前去看星星",熟悉关于星星的知识,却不让学生有机会"观察那一片灿烂的星空"。因此,要重建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尊重教育节律,回归"人的本  相似文献   

20.
"学校是一段旅程",的确如此,每个人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乃至最后的博士研究生阶段,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最长也只能有20多年,但在人的生命长河中,这20多年又何尝不过仅仅是一段旅程?每个人的这段旅程可能长短不一,但不管它的长短,也不管这其中是否充满坎坷与迷茫,最重要的是生在其中的教育者每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