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国初年盛行的以倡导科学教育、阐明科学价值、传授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重视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教育思潮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它不仅丰富了中国近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而且对民国初年的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兴起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新史学思潮的兴起二十世纪初,中国史学界兴起了一股富有生气的新史学思潮。它的出现,是当时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国内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崭新的时代意义。新生学思潮的形成,有一个逐步酝酿的过程,它首先是由资产阶级对封建史学的不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思潮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思潮对历史研究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后现代思潮给历史研究带来的危机主要是叙述危机,即历史论证和知识论证的危机。它对历史学的功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后现代思潮也给历史研究带来别样的视野,从而为史学实践开拓了更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批判的文化思潮,其来势凶猛在西方思想界也是罕见的,而它在中国自然也会找到属于它的土壤。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定义的诠释以及考察这一学派对传统史学的影响,可以看出后现代并非洪水猛兽,它也是一种对史学和其他学科有极大帮助的学术流派,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不足吸取别人的优处,以此让我国史学的发展能够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5.
在二战后爆发的现代社会与文化危机下,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进步论遭到重大质疑,科学的负面影响也动摇了以理性为基础的历史观,后现代史学理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它对历史现实的概念提出怀疑,对过去的历史文本和当代的历史叙述能否符合实际地构建过去以及史料的可靠性提出怀疑,对历史认识的信仰及客观真理的追求提出怀疑。现代史学的确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冲击,如重视解读语言结构,回归叙述和文本,转向微观史学等。我们在批评后现代思潮对现代史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挑战时,也应该看到落后的史学观念会给历史学的发展制造障碍。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史学的挑战迫使历史学家去反省某些长期以来的方法和步骤,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他们理清思绪,从而寻求更严密和更有效的历史学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个经历漫长封建社会的国家,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影响较深,缺少民主与法制的传统。然而,从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的现代历史来看,中国又是一个具有人民民主传统的国家。这种民主传统是怎样形成?它有哪些主要标志?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实事求是地回答这些问题,对正确认识共产党领导与民主的关系,对弘扬人民民主的优良传统和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历史无法躲避这么一个同题:历史研究说到底究竟是什么? 似乎从未有人公开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涉及到一连串谁也不好回答的问题:历史是什么?如何研究历史?史学理沦是什么?史学理论是干什么用的?研究历史为了什么?历史研究值得我们或任何人花费时间、金钱、智慧等等认真而慎重地去考虑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列一长串! 可是,一旦明白了历史研究仅仅不过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现象,那么,专司上叙现象的“神灵”将坦  相似文献   

8.
革命和右倾机会主义是两条直接对立的道路“人民日报”今年八月二十七日的社论“反右倾,鼓干劲,为在今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而斗争”中说:“右倾机会主义思潮,是资产阶级反社会主义思潮在党内的反映。”这是合乎实际情况的科学论断。它最深刻的揭露了我国现阶段右倾机会主义的阶级实质和社会内容。为什么呢?为什么右倾机会主义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又是一个立场问题呢?为什么反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必须是两条道路的斗争,而不仅仅是两种方法的斗争呢?这是我们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方法问题和道路问题,虽然在一定条  相似文献   

9.
封建正统史学,作为封建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除了理所当然要受到封建经济基础的影响外,还更多地受到封建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完善程度,统治思想的确立与否,以及史学本身发展程度的影响与制约。它的形成,主要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封建正统思想成为史学思想的主流;二是史学家自觉地利用史学为封建统治服务;三是史  相似文献   

10.
史学——我们的一个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社会中,史学往往被一些人所误解,认为它与现实没有密切的关系。这种误解不仅不利于历史学的发展,而且阻碍了历史学社会功能的发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史学大国来说,这是极不正常的。必须予以纠正。史学的属性和价值在于:它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主要路径,是人们藉以治国安邦的智慧宝藏,是人生旅途的忠实伴侣,对民族、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更深刻的意义上看,史学滋养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培育了我们的忧患意识,激发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一个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陆 :胡老师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 ,了解当前的哲学思潮和文化变迁 ,有益于开阔视野 ,回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据我们所知 ,您目前主要是从事当代文化思潮的研究 ,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呢 ?胡 :很高兴能与《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广大读者交流。关于当代世界的文化社会思潮 ,学术上有一个大概的称谓 ,即把它们概括地称为“后现代思潮”或“后现代文化”。它是现代工业与商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产物。比如媒体有时侯说的“快餐文化” ,就是其中的一种。美国的后现代思想大师詹姆逊将…  相似文献   

12.
数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人类的文化,语言文字让人类的文化世代传承.对于每一道数学问题,我们必须先将原有的文字、符号、图形转译为相应的数学语言,并最终以数学语言的形式予以回答.  相似文献   

13.
提起王士祯,自然会联想到古诗的神韵派。对神韵派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至今没有一致的意见。但是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在文学发展史上,神韵派的确起了巨大的影响,它是代表清代诗文正统的一个重要诗派,而王士祯又确实算得上是一个大家。 1 由明入清,诗歌理论的方向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正统的五、七言诗,至明代已更加衰落,各家各派都在为它寻找出路,前后七子的复古流为模拟,明后期文学解放思潮的理论家则否定一切传统,直以市井民歌为学习的榜样。对五、七言传统规范的否定,实际上就是对正统封建文学的五、  相似文献   

14.
怎样把历史课教活?如何给历史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学生能站在2l世纪的今天,立体地感知、认识历史?这是我走上教学岗位之始就一直思考的问题,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有了颇多的感悟和收益。1·以“观点”作历史和现实的联结点梁启超在倡导“史学革命”时,曾狠批封建旧史学“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不知有理想”。就是指封建旧史学记载的仅仅是过去的事实,而不去研究这些事实有什么借鉴作用,更不从纷繁的事实中摸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线索。作为资产阶级史学观的倡导者都能重视“今务”和“理想”,更何况我们从事唯物论史学教育的人民教师?…  相似文献   

15.
关于封建法治的阶级实质问题,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早已给我们作了明确的指示。但是“四人邦”反党集团为了反动的政治需要,大搞古为邦用的影射史学,他们假借所谓评法批儒,别有用心地伪造历史,编造谎言,为其篡党夺权大造反革命舆论,把本来已经十分清楚的封建法治问题,搅得混乱不堪,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我们必须通过揭露和批判,把被他们搅乱的问题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6.
明代文学复古思潮因何兴起,论者多认为缘起于反台阁体文风。诚然,反对台阁体,确实把明代文学复古思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一种文学思潮能够出现,且又能延续数年之久,其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把明代文学复古思潮与理学在明代的演变放在一起来考察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明代文学复古思潮正是随着理学的演变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本文旨在通过展示明代文学复古思潮的发展历程,从中看一看理学在明代的演变对这一复古思潮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史学的演进和一切社会思潮一样,通常是波浪式地向前发展的.它有高潮,有低潮;有主流,有逆流;有后浪催前浪地不断高涨,也有流转回旋的低落时候.洋务运动时期的所谓“中兴史”,正是在近代历史条件下泛起的一股封建史学的回潮.但它在洋务热潮的掩护下,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因此很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探究,  相似文献   

18.
洪明 《教育学报》2012,8(1):3-12
读经问题是民国初年废除读经之后围绕恢复读经和反对读经而产生的一系列论争,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抛给世人的一个世纪难题。百年来,关于读经的争议主要经历了四次:第一次发生在民国初年,主要围绕着袁世凯、康有为等复古尊孔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者反复古斗争展开;第二次是20世纪20年代在东西文化反思过程中出现的,以1925年章士钊"读经救国"论和鲁迅的批判为标志;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抗战前夕,高潮为《教育杂志》1935年"读经专号"中关于读经的大讨论;第四次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尚未结束。读经的论争还会继续,解决读经论争的最好态度是抱有开放心态,认清潮流,允许实践。  相似文献   

19.
“多元化”倾向成为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股思潮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切和忧虑。“多元化”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观点?我们对它应当采取什么态度?这是我们必须研究和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某些具体领域中的“多元化”的表现及其实质,理论界已有文章论及。本文针对当前实际,试从哲学角度上对“多元化”倾向作一些总的评析,并提出一些初步的也是基本的看法。文中如有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出。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 史学思潮史学思潮是史学发展过程中在思想领域最活跃的表现,它最能反映史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20世纪的中国史学,前50年思潮迭起,或接踵而兴,或齐流并进,推动着史学的发展;后50年则思潮时隐时现,似无却有,影响着史学的发展。概括说来,20世纪前半期中国史学有三大思潮:“新史学”思潮、新历史考证学思潮、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新史学”思潮 “新史学”思潮发端于20世纪初,在20世纪的前三四十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金毓黻在40年代就指出:“倡言新史学之建设,始于梁启超,而何炳松尤屡言之而不厌。”①这确是指出了“新史学”思潮的主要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