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六六年秋,陈毅同志登上西山,观赏红叶。他从那“霜重色愈浓”的红叶中,摘取了几枚“红透底”的夹在书本里。归来,写了《题西山红叶》诗七首,其中之一云:“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多么壮美的诗句!它使我们联想到;陈毅同志所写的全部诗词,以及陈毅同志的整个革命一生,都象这首诗所写的那样,是一枚永不枯槁的红叶。  相似文献   

2.
沙白和丁芒都是当代的著名诗人。下面是沙白写的《红叶》一诗和丁芒为这首诗写的一篇评论,阅读后,请按文后各题的要求,分别作答。红叶沙白风,把红叶/掷到脚跟前/噢/秋天/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经霜后我才发现……——选自《南国小夜曲》评《红叶》丁芒“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是人尽皆知的自然规律,也是古往今来文人雅士们爱说爱写的材料。可是一旦到了沙白  相似文献   

3.
杨朔同志的散文风格特独,脍炙人口。读着他的散文,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得到美的享受。作者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香山红叶》是一首诗,是一首歌颂新生活的诗,是一首赞美社会主义祖国的诗。一九五六年,我们伟大的新中国才成立七年。我们的祖国起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真是“口吃甘蔗上楼房——步步高,节节甜”。怎样来表现这样的时代精神呢?作者巧妙地选取了一座山、一片叶、一个人来“迅速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都读过杜牧的诗《山行》,“霜叶红于二月花”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中的山路、人家、白云、红叶一定引起你许多遐想,使你得到美的感受。你可知道,在杜牧的诗篇中还有许多堪称是美丽图画的诗作,譬如《江南春》:  相似文献   

5.
诗曰: 秋风萧瑟吹落英, 生离死别最无情。 人道西山红叶好, 哪堪凋零哪堪冷? 此诗所言,谓生命乃人生中最无常者也。你道今日春光无限,花好月圆,景象万千。眨眼之间,却落日残阳,败柳垂英,萧瑟一片。单说这娱乐江湖上有一英俊小生,姓高,单名一个“枫”……  相似文献   

6.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1.一、二两句说行者,是从送者的角度写出的,但第三句里有“酒醒”两字,点明送者酒醉而睡。这岂不矛盾?你如何理解呢?2.行者一路“红叶青山”,送者日暮“满天风雨  相似文献   

7.
杨朔的《香山红叶》中两处用“藏”,一实一虚,一写景,一抒怀,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烟树深处,正藏着北京城。△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第一个“藏”是实写,意即“掩映”.此处用语不凡,贴切地表现出宏伟的北京在方木丛中宛然可见的情状,使人顿生“曲径通幽”之感.后一个“藏”虚化了,含“珍存、铭刻”之意。作者饱览香山秋色,陶然欲醉,尤其他“摘”到了一片可贵的红叶,透过“红叶”,窥见了老向导人  相似文献   

8.
青年学者李红叶的著作《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对安徒生的童话做了外国文学、儿童文学、比较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全方位研究;此书是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的重要著作。本书学理层面的意义在于作者由“儿童的发现”的做的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在中国到了“五四”民主运动开创的时代,才有了“儿童的发现”和“儿童文学的发现”,也才出现了对安徒生童话的“立体解读”。李红叶的著作是“一部完整的安徒生的接受史,阅读史”,她是做此工作的中国第一人。  相似文献   

9.
红叶传友谊     
北京香山红叶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在我校却有着特殊的内在联系。一、红叶活动的开端“红叶传友谊”是我校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小学开展的一项极有意义而又鲜为人知的少先队创造性活动。早在1982年秋,林梓小学毕业班的队员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对“红叶似火的香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我听一位年轻教师讲授《香山红叶》,他在总结课文时说:“作者是以香山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人老心红……”此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出疑问:“既然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为什么要写红叶是‘半黄半红’、‘伤了水,红得又不透’呢?”这位教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比喻嘛,哪能样样相同呢?”听了这回答,那学生似乎不很满意。这倒引起我对那学生所提问题发生了兴趣。课后,我再读课文,细加揣摩,觉得那学生提的问题,确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今写出我之拙见,供大家商榷。《香山红叶》一文是否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的呢?是的。课文最后一段:  相似文献   

11.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歌的代称。[赏析]此诗为唐朝诗人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所作。首句即切题。“劳歌一曲解行舟”,在涂染着离别色彩的谢亭,诗人为即将乘舟离去的游人吟唱送别。简单的叙事中已透露出无奈的离别意绪。次句“红叶青山水急流”描写江上景色。青山夹岸,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浩荡秋水,画面设置洒脱飞动,色调搭配鲜艳明丽。“红叶青山”乍看似与离别之情不大相调。细味,这恰是一种反衬。正如…  相似文献   

12.
丁召红 《早期教育》2001,(13):16-16
小兰,是我大班的一名女孩子。她长长的睫毛,乌黑发亮的眼珠,苹果似的脸蛋儿一笑总有两个深深的酒窝儿。我很喜爱她,更因为我俩有个共同的爱好——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空闲的时候,我俩总爱拿出各自的藏品互相展示。小兰对我收藏的一枚红叶很是钟情:“老师,我能和你交换这枚红叶吗?”“不能,因为这枚红叶是一位去国外的朋友给我的纪念。如果你真的喜欢,等老师去香山旅游为你捎回一片好吗?”小兰愉快地点了点头。  相似文献   

13.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的安德鲁·马维尔,作为一位玄学派诗人,在《花园》一诗中创造了一个甜美,自然,和谐的“花园”。在这首诗里,一个人,也许是诗人自己,在一座有花木林泉之胜的园林里沉思着人与自然的问题,对美丽的自然的生动描写表现了诗人的理想世界,同时又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宗教主题,而诗中“圆”和“绿色”的意象更进一步表达了此诗的更深层的含义-“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查干 《大中专文苑》2010,(11):56-57
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己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这一思考也带出一些“禅”的意味来。  相似文献   

15.
好吧,看看我心里的邮箱装上了没? 你在那儿山上,撅起无措的嘴巴 小红叶们跟着大树先生当商人去了 它们风尘仆仆,说不出你要给我的诗  相似文献   

16.
味,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古往今来,人们常以有无诗味和诗意来品评诗歌。随着诗歌这一文体的发展,诗味理论也不断完善和丰富。毛泽东在继承前人诗味理论的基础上,十分强调和注重诗作的诗味和意趣,以之评己诗、评古人之诗、评同代人之诗,且善于“辨味”。同时他在改己诗时,还执著追求“词理意兴,无迹可求”的境界。至于毛泽东对诗味理论的丰富,一是表现在“诗要用形象思维”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上,一是表现在他对诗歌创作应当把形象思维与赋、比、兴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强调上。  相似文献   

17.
一、讲读重点:1.本文以景喻人的写法,2、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二、讲读步骤:1、提挈中心,范读课文:杨朔的散文大都是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香山红叶》就是出色的一篇。作者借赞美香山红叶及香山的迷人色彩,而赞美象红叶一样“越到老秋,越红的可爱”的老向导的精神面貌。作者充满了对“红叶”的向往,赞美之情。范读时  相似文献   

18.
赏香山红叶     
到了北京香山公园东门,还未入园,便看见门外有一行字:“霜叶红于二月花”,每字有三四米高。入园往左,便是西山红叶林区。进入西山,又见一行字:“西山红叶好”,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走在山路上,我在心里默念着描写香山的词语:“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叶红如血”……真希望能早些看到红叶。到了山上,终于见到红叶了。那漫山遍野的红叶有橘黄、浅红、深红、紫红,一片片一丛丛,如火焰,如红云,如晚霞,如凤凰木的红花……美极了!再往前走,一座雄奇的山峰屹立在我们面前,它就是著名的“鬼见愁”。仰望它,只见山顶藏在成百上千的朵朵白云之中…  相似文献   

19.
几张租落的红叶,租落在山间的台阶上。 秋风阵阵吹来,红叶在台阶上窃窃私语。他们还随秋风姑姑的歌儿,跳着快乐的舞步。 小红叶们,一步步地往台阶下面跳。 台阶妈妈着急了,她说: “别再往下跳了,下面是小溪,掉进小溪可危险了。” 小红叶们哈哈笑了,他们七嘴八舌地说 “这正是我  相似文献   

20.
红叶     
朋友们说起看红叶,都很高兴。红叶只是红了的枫叶,原来极平凡,但此间人当作珍奇,所以秋天看红叶竟成为时髦的胜事。如果说春季是樱花的,那么,秋季便该是红叶的了。你不到郊外,只在热闹的马路上走,也随处可以见到这“幸运儿”的红叶:十月中,咖啡馆里早已装饰着人工的枫树,女侍者的粉颊正和蜡纸的透明的假红叶掩映成趣;点心店的大玻璃窗橱中也总有一枝两枝的人造红叶横卧在鹅黄色或是翠绿色的糕饼上;那边如果有一家“秋季大卖出”的商品,那么,耀眼的红光更会使你的眼睛发花。“幸运儿”的红叶呵,你简直是秋季的时令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