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的新生     
宇宙是在动,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并且是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怎样动?向着哪儿动?我们要想寻得教育之动向,首先就要认识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之对立。一方面是生活教育向传统教育进攻;又一方面是传统教育向生活教育应战。在这空前的战场上徘徊的、缓冲的、时左时右的是改良教育。教育的动向就在这战场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新生     
<正>宇宙是在动,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并且是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怎样动?向着哪儿动?我们要想寻得教育之动向,首先就要认识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之对立。一方面是生活教育向传统教育进攻;又一方面是传统教育向生活教育应战。在这空前的战场上徘徊的、缓冲的、时左时右的是改良教育。教育的动向就在这战场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正>传统教育者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改良一下,我们就遇着"教育生活化"和"教育即生活"的口号。生活教育者承认"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我们主张以生活改造生活,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新生     
宇宙是在动,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并且是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怎样动?向哪儿动? 我们要想寻得教育之动向,首先就要认识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之对立。一方面是生活教育向传统教育进攻;又一方面是传统教育向生活教育应战。在这空前的战场上徘徊的、缓冲的、时左时右的是改良教育。教育的动向就在这战场的前线上去找。  相似文献   

5.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的差异就在于业余时间(闲暇时间)。”陶行知先生1921年在《中国教育实验之必要》一文中说:“人当忙时不会走歧路,一遇空闲,危险就来了。”他还曾提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问:为什么要主张“生活即教育”,反对“教育即生活”? 答:教育可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致于偏狭。我们要拿好的生活去改造不好的生活,拿整个的生活去解放偏狭的生活。“教育即生活”是拿教育做生活,好教育固然是好生活,八股的教育也就造成八股的生活。“生活即教育”根本上可以免除这种毛病,虽然它的流弊也有拿坏生活作教育的,但就教育立场说,其效力仍是极大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化之动向”,在今日,成为时髦的题目了。 倘使自鸦片战争时代起算,的确,“动”是动得非常利害,至于“向”则人各异其词,而且无不言之成理。 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的动,这里且不多说,只看负有文化使命的知识分子怎样?外国的枪炮巨舰攻入之后,有些人在故纸堆中探出头来,不免有些胆战,于是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起来。  相似文献   

8.
吴江  陶建燕 《成才之路》2012,(20):80-81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的演讲中讲道:是生活的就是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生活的就是坏教育。高一新生是刚刚步入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紧张与好奇过后会产生一系列不适应的现象。如,思家心切、人际关系的困惑以及高手如林的失落感……而各科教师只是在学习方面给他们指导,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需要。作为班主任必须善于观察与思考,及时关注不适应现象,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求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鲜子英 《今日教育》2012,(10):25-26
陶行知先生曾说:“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空间局限在逼仄的学校、教室里,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目标局限在飘渺的分数、名校里,如果我们把教育的内容局限在枯燥的课本、练习里,我们的教育一定是误入了歧途。  相似文献   

10.
我的第一个观点是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有三个部门老百姓永远都不满意,就是:教育、卫生、公安,因为这些涉及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不要把教育问题看的这么严重,因为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严格来说,我们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把教育真正办起来,必然会产生这样的问题.现在问题严重在什么地方呢,甚至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搞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评判好学生和坏学生,也不是把他们都培养成博士.我们是提供一个资源,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成长起来。一个是穷国办大教育,我们今后的任务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现在为什么做得不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职业教育办得不好。  相似文献   

11.
教师要有尊严,这是教育者的身份所决定的,因为离开了教师的尊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就难以体现。那么,教育者的尊严表现在哪里呢?是靠威严的面孔?是靠“铁的手腕”?是靠讽刺、挖苦甚至体罚?还是靠知错不改、百般掩饰的“应变能力”?我认为教师尊严的实现应靠师德、师艺、师爱。师德,即教师高尚的人格。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塑造学生灵魂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每天生活在学生中间,实际上也就把自己的心灵袒露在学生面前,学生们会怀着公正无私的心态为教育者的人格打分。的确,教育者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的教育中有这样一个理念,即同样的一句话对学生说了三遍,便视为是对学生人格的侵犯。无独有偶,中国则有一句俗语叫做“话说三遍狗都嫌。”相形之下,前者说得庄重而严肃,后者显得通俗且形象,但两者均体现了一条教育规律,即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不能太罗嗦、太“嘴碎”,否则,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走向反面,出现教育者越来越不愿看到的情形。简单地说,就是教育要远离“唠叨”。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现在大陆教育办得不好,是我高震东的责任……”看了《内蒙古教育》去年所载的高校长的讲演稿,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办得怎样?如果和整个台湾的教育相比,我们还有点争辩的余地,如果和高校长领导的学校相比,只能甘拜下风。所以,人家说我们教育办得不好,我们只能洗耳恭听。我们的教育办得不好,“是我的责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耻辱。我不是位高权重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14.
邱汉章 《生活教育》2012,(16):18-23
崇山峻岭的广东大埔县,是一个典型的边远山区、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1930年代以潘一尘等为代表的生活教育者曾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活教育运动,而今大埔人坚守传统,隆文重教,以坚定的脚步迈进了省级教育强县的大教育方阵。大埔人重新诠释生活教育,成为“小财政”办出“大教育”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教学做合一”在生活教育体系中占什么地位,它的实质涵义怎样?它与传统教育,当代教育的关系怎样?笔者对此作一探讨。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生活教育就是活的教育,就是创造教育”。  相似文献   

16.
应该以什么标准来评估技工学校的教育质量?我认为主要的是学生的实际能力,即动手能力如何。因为技工学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出一出校门就能凭所学的专业技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强弱与否就可以衡量出一所技校的教学质量高低,可以看出这一重要任务完成得好与坏。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告诉我们,意识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反馈来实现的。所谓反馈,就是前一步活动的效果,转为决定后一步前进的信息;前一步因素的变化引起后一措施或反应。人是在这种不断调整行动中前进的,这就是意识的反馈作用。这里我们把学生定势心理(即信念、观点、立场)及动势心理(即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中的思想动向;对社会信息的反响;道德评价等)通过口头、书面或行动反映出来,称之为意识信息反馈。  相似文献   

18.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惩罚了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教育规范,甚至就是违反教育法,这让教育者在实践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罚”还是“不罚”?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那么,如果要罚,应该怎样罚?要实现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过渡,“只能惩罚,不能体罚”的观点,究竟应该如何准确把握?一、适度惩罚——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上海教育》2014,(16):16-17
技术走进学校,注入的是变革的力量。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意义,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学生们可以轻易获得大量的信息,这就使得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削弱;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采取更为主动的姿态,就是出于对现行教育发展的瓶颈思考而千方百计地寻求教育变革之路。无论哪个方面,我们都应该相信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教育改革的技术路线,实现每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真正让“人”成为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一种“为人”的艺术,“育人”、“立人”是教育的神圣使命;教育又是一种“人为”的艺术,“育人”、“立人”又要人(教育者)来完成。这就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仅有知识、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智慧,即“对情境的认识、辨别和顿悟”(美国学者里弗语)的能力。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得更直接,教育“全部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