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鹏大,男,满族,中共党员,辽宁清原人。1931年5月生。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8年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历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地质大学常务副校长。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2.
赵鹏大,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曾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及中国地屈大学校长,现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  相似文献   

3.
人物档案赵鹏大1931年5月生,满族,辽宁清源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地质勘探学家、数学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学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名誉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相似文献   

4.
王鸿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长期从事地质研究和地学教育工作,为我国地质学及地质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2006年,值王鸿祯先生九旬寿诞之际,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分别于11月11日、11月17日,在京召开了“祝贺王鸿祯院士90华诞”会议,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致信祝贺。本刊特设专栏,刊发一组文章,介绍王先生的学术贡献和成长轨迹,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殷鸿福院士     
殷鸿福,生于1935年,浙江省舟山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1961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委地质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地矿部古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6.
王鸿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长期从事地质研究和地学教育工作,为我国地质学及地质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2006年,值王鸿祯先生九旬寿诞之际,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分别于11月11日、11月17日,在京召开了“祝贺王鸿祯院士90华诞”会议,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致信祝贺。本刊特设专栏,刊发一组文章,介绍王先生的学术贡献和成长轨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孙云铸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是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又是我国老一辈地质教育家,他1914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留校任教,1937—1952年任地质学系主任,对我国地质人才的培养,对北大地质学系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95年是孙云铸教授诞辰100周年,谨概略地记述孙先生在北大读书、执教、治学、办系等情形,以表达我们  相似文献   

8.
他是中国数学地质的奠基者;他是获得国际数学地质最高奖的亚洲第一人;他是2010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他是任期最长的大学校长;他是地质界的大师……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她赐予人类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有许多学者孜孜不倦,努力探索矿产资源的奥秘。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地学高峰的跋涉者,中国矿产普查勘探的开路先  相似文献   

9.
地矿部所属的五所普通高等院校,都是以地质学科类专业为主的院校,从总体上来说是以应用理科教育为主的院校。其中,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院和成都理工学院等三所高校都设有地质学科的基础学科专业。中国地质大学的古生物地层学、矿物学、岩石学三个理科专业是全国重点学科,具有较强的实力。四十年来为我国地质勘查、科研和教学,培养了大批地质专门人才;有些已成为国内外地学界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其中,有10位毕业生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为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高元贵同志自1958年至1976年,担任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湖北地质学院和武汉地质学院的院长兼党委书记,任期长达18年。他开创并领导了北京地质学院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也在地质学院遭受破坏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为保护学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地质系现由石油地质和能源与环境教研室 (原煤田教研室 )两个教研室组合而成。该系成立于 1 952年建校之初 ,其名称经历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系、可燃矿产系、地质勘探系等演变。我国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潘钟祥教授曾任系主任 ,作为创始人 ,他与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起教授 ,组建了石油地质教研室和煤田地质教研室。能源地质系现有教研职员 2 9人 ,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1名 ,教授 8人 (博士导师7人 ) ,副教授 9人。在教师队伍组成上 ,既有一批学识渊博、声望显赫的院士与老教授 ,但师资队伍的主体是中青年教师 ,一批在国内外…  相似文献   

12.
池际尚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岩石学家和地质教育家,因患癌症于今年1月1日不幸逝世,享年77岁。她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常委,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任过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副主任委员、原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地质矿产部劳动模范、湖北省劳动模范和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杨遵仪教授百岁华诞庆祝会,于2007年10月7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九三学社中央、全国政协、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北京市教工委的领导,王鸿祯院士等30余位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领导以及杨遵仪的同事、亲属、学生代表共200余人参加。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致亲笔信祝贺杨先生百岁华诞,高度赞誉杨遵仪教授"为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先生博学笃志,格物明德,不畏艰难,勇攀高峰,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和教育事业。""先生的高尚道德和优秀品质,成为科技界的楷模。"以无比崇敬的心情,表示"四十七年前您是我的老师,今天仍然是我的老师,我将永远以先生为榜样,像先生那样做人、做事、做学问。"百岁的杨遵仪院士精神矍铄,在答谢致词中,以"人生百年,贵在抓住光阴,做人、做事、做学问,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做出成绩,方无愧于天地人"与大家共勉。本刊特刊发杨光荣研究员的文章——"学识渊博,无私育人",以示祝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一、办学情况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管理干部学院的前身是武汉地质学院的一个培训部。为了适应地质成人高等教育的需要,1984年8月改为武汉地质科技管理干部学院。1987年中国地质大学正式成立,为发挥整体办学优势,武汉地质科技管理干部学院成为中国地质大学的一个组成实体,改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建院五年来各方面有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5.
前沿     
总理致信祝贺恩师百岁大寿:您仍是我的老师《长江商报》消息"47年前您是我的老师,今天您仍是我的老师。"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杨遵仪百岁华诞庆祝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自己的恩师发来了贺信,对杨遵仪院士为中国地质科研和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2000多名师生与杨院士一起分享了百岁寿辰的喜悦与幸福。  相似文献   

16.
博士研究生培养也应提倡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集旸:1935年生于江苏吴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1962年7月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获苏 联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9年后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 作。1979-1981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及美国地质调查所任访问学者及高级客座研究员。1989年至今任国际地热协会 (1GA)主席团成员。1981-1995年任国际热流委员会(1HFC)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 院院士。 1970年以来,汪集旸院士长期从事理论和应用地热研究,在大地热流、深部地热、矿山、油田地热和地热资源方面取得 创造性的成就并建立起颇具特色的中国地热研究体系。20世纪90年代在系统总结我国理论及应用地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 编制出《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分布图》和《中国温泉及放热量分布图》(1:600万),《中国莫氏面温度分布图》和《中国热 岩石圈厚度图》(1:1200万)等一系列图件。他还撰写出版了英文版《中国地热》(Geothermics in China)专著,对地球科学理论 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曾获中国科学院及其他部委自然科学及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出版学术专著七部,发 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质教育》2010,(2):F0002-F0002,F0003
2005年起,武警部队依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黄金部队培养后备警官、补充技术力量,目前在校国防生325人,分布于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测绘工程等6个专业。首届毕业国防生已在黄金地质勘查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国防生在校期间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既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军政素质,又强化军人作风培养。组建的校国旗护卫队、篮球队、合唱队等享誉校园。  相似文献   

18.
盛彤笙,兽医学家。193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动物系,1936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8年又获该校兽医学博士学位。从教数十年,培养了一大批畜牧兽医人才;为发展中国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和建立西北地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作出了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相似文献   

19.
姚期智,祖藉湖北孝感,1946年12月24日出生于上海, 幼年随父母移居台湾。196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之后赴美国 深造。1972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获伊利诺 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曾先后在麻省理 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美国高等学府从 事教学和研究,1986年至2004年6月任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 科学系教授。2004年9月正式加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任全 职教授。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 国人文及科学院院士。2000年,因其对计算理论的诸多贡献, 美国计算机学会把该年度的图灵奖(公认为计算机领域的诺 贝尔奖)授予他,使他成为自图灵奖创立以来首位获奖的华人 学者。  相似文献   

20.
张楚汉院士,1933年lO月出生于广东梅州。195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196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1978年~1981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从事研究。回国后,他先后任清华大学水工教研室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