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老子》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之一,它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主要以"道"为核心思想。《老子》并不是兵书,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有涉及到军事方面的内容,主要阐述了他的战争观点。《老子》的战争观从现实出发,着眼于战争带来的危害性,提倡"无为",反对一切不正义的战争,但并非完全抛弃战争,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正义的战争是有必要的,这种"不战而战"的思想对中国兵家有很大影响。文章对《老子》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策略、战争的后果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的战争理论主要集中于《兵略训》篇,该篇较为完整地对冲突的根源、战争的合法性、影响战争成败的因素以及用兵的战略战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三个问题为切入点,"冲突的根源是人的本性还是利益驱使"、"争霸战争还是正义战争"、"软实力还是硬实力",提出《淮南子》战争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冲突的根源是利益驱使,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正义的战争是止暴讨乱的人民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国内政治。  相似文献   

3.
老子作为先秦百家的佼佼者,他所提出的以"清静无为"为主旨的道家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老子一直强调寡欲、朴素等清淡的概念,但他的救世之心是非常急切的。这一点从《老子》一书中展现的理想的桃花源中就可以看出。老子的理想社会包括理想社会的形态、达到理想社会的措施、理论基础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冯卫沙 《考试周刊》2010,(48):235-235
老子的《道德经》文笔洗练、言简意赅,立意高远、哲理深刻,虽寥寥五千余言,却涉及到诸多领域的思想内容。老子养生学对中国传统的宗教养生文化的影响深刻。《道德经》虽不是一部养生书,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提出了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本文主要从"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功成身退"、"以啬养生"和"以静养生"四个方面讨论老子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5.
邓稳 《天中学刊》2014,(2):49-53
虽然《老子》历来被哲学、文艺学奉为经典,其对中国文学形式与艺术手法的影响却有待进一步探讨。实则,《老子》运用"若、似、犹、如、象"等词语,通过比喻、假设等方式进行"文学虚置语象"的构造。这种虚置语象可分为:静态语象、运动语象、混沌语象三种。正因为《老子》运用了许多厚重、刚健的虚置语象,所以《老子》一书虽然重虚无、贵柔弱,但文风上却显得刚健、雄放。  相似文献   

6.
钟健明《老子讲义》一书,对《老子》的讲解有一定特色,与当前学界诸多同主题出版物有明显差别。作者几乎未引用前人注释,但他自己对《老子》的讲解主观性又较强。他认为"宇宙神"而非"道"是《老子》中最高范畴,对"一""慈""啬"等重要概念也提出自己的解释。关于《老子》原文中一些难解或有重大争议的话,这位作者也摆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将老子道化、神化,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老子》一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解老》与《喻老》是《韩非子》当中两篇可称为"解释体"的文章,尽管其思想内容、文章风格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整体上却有着一致性,从性质来说,都是对《老子》的解释之作。《解老》当是韩非求学于荀卿时所作,并非专题性论文,而更像是读《老子》的注解,亦有读书笔记的性质。《喻老》当为韩非后期重读《老子》所作的解说之文。正是这种创作时期的不同,使得二者甚至在文本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异。这类文章的文体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经说体"的继承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8.
《老子》是一本帝王之书,是老子针对当时混乱的社会写的一部平天下之书,告诫君王应该怎样治理天下。但在另一方面,它也是一部修身之书,他主张的"无为""寡欲""居后不争"等,对人们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重要影响。在现代纷繁芜杂的社会中,老子的这些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老子》思想对人生观的影响这一方面做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9.
自从《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以来,一直为很多人所误解,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他们经常认为老子所提出的是一种复古倒退的社会理想。但是,纵观《老子》这本书,其主要内容是"道",而小国寡民也是在老子讲"道"时所构建的社会蓝图。无论从天地之大道、规律之道还是生活准则之道来看,小国寡民的社会形态并没有将人们带回远古时代,它只是老子为统治者所设计的政治蓝图。在今天,虽然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空想,但依然有其积极意义在内。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不是兵学著作,但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老子》与《孙子兵法》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老子》的产生要早于《孙子兵法》。孙子论兵多有与《老子》相通之处,《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受到《老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无”为立足点,在“有无论”的广度中,重新阐释老子的哲学。鉴于目前对老子“无”的研究中存在不少误解,以至于低估了老子作为一代圣哲的智慧。从古今西方哲学家对“无”的论述中,尤其把老子的“无”与西方现代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无”进行了比较,给予老子“无”的思想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在老子博大的思想体系中,养生与治国之道是其特别关注的两大主题。关于如何保持生命的长久,如何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老子看来,其原理是相通的,都是要把握一个“啬”字。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反映老子哲学观点的"音声相和"理论包含了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音声相和"强调的是"音"和"声"的相互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即只有不同的音调组合在一起构成相互和谐关系的声音才能形成美妙的音乐.而音乐的起源、音乐艺术、政治功能以及"和"的哲学意义都揭示了"以和为美"的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道和爱因斯坦的上帝分别是他们各自关于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和体验的产物。爱因斯坦的上帝概念相当于老子哲学中的“天之道”概念。老子的道和爱因斯坦的上帝不仅是人们在科学文化研究活动中的思想基础、科学直觉和灵感的源泉,而且是人们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审美观和价值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高度评价老子思想,其思想中有与老子相近的观点,如"禁欲"和"无为"。他提出了自己的"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认为这与老子的"无为"相通,并以老子"柔弱胜刚强"佐证。他看到统治阶级的奢侈享受,和老子一样反对统治阶层扰民。但是,将二者比较后可以发现,托尔斯泰在接受老子思想的同时进行了带有浓厚博爱色彩的变通。老子"无为"是深谋远虑的治国之策,托尔斯泰的"无为"则带有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其实还是伟大的养生家。其养生思想主要有:清心寡欲以养神、啬精以保精、安心守窍以通经、结善以积德等。老子的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几乎所有的养生家和医学家,尤其是道教徒都受到其养生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已被一些人严重矮化与俗化。其实,老子是东土民间第一位大道,《老子》的目的在于展示道的境界,留下道的文化,使人们有所参照,不至丧尽道德与本性,最终能明白真理。《道经》论及至高无上的道、道的基本特性、得道者的表现、求道的途径等命题。《德经》论及道与德的关系、德的运行规律、大德之士的表现、如何德治天下、如何修养道德等命题。它们以“道”、“德”、“无为”为核心,无不指向修习身心、返朴归真的非凡意义与根本做法。  相似文献   

18.
劳乃宣是清末民初历史舞台上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重民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乃宣的重民思想中“重民”、“爱民”与“镇压党团民乱”的因子并存,而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争取民众素质的提高以取得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则是他思想的最终目标所在,在当今社会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