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塞尚是现代艺术之父,他的艺术是对西方传统艺术的反叛,但却在无意之间和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观念、表现方法趋近,这反映出西方现代艺术不再追求对自然的"摹仿",而转向了主观的表现。在塞尚的画中,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艺术奇特地汇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穆旦在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与西方"现代性"传统之间的断层中实践着他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反传统"既是继承中国传统,又在开创新诗的"新传统",他正是以直面人生的态度、独特的抒情姿态和陌生的语言表达给新诗以新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周碧初是我国杰出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在几十年艺术的探索中,他借鉴西方油画艺术的技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了他自己的创作风格.周碧初的艺术成就和高尚人品是留给我们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4.
村上春树的创作,明显受到了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他对孤独的诘问、对救赎模式的探寻、对以荒诞对抗荒诞的生存态度的张扬,都折射出了现代主义的艺术精神;与此同时,他的创作又呈现了符号化、平面化、反智性以及无规则性等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因素.可以说,他的创作是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交融中,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互相渗透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叶秋美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4):78-79,86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近现代绘画艺术有着许多契合点.这种契合是建立在东西绘画发展趋势同向性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绘画深刻的影响,在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萧友梅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同时也是现代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他的音乐创作主要包括了弦乐四重奏《小夜曲》、钢琴曲《霓裳羽衣舞》以及大提琴曲《问》等。萧友梅在歌曲音乐创作过程中始终注重古今中外音乐知识的全面学习,他在深入研究西方音乐艺术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格外重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他认为音乐的骨干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他创新运用了德国大小调曲式结构为传统诗词进行谱曲,将中西方音乐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出属于自身特色的音乐创作风格。本文将进一步对萧友梅艺术歌曲音乐展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吴柯 《文教资料》2008,(32):70-71
林风眠先生创造的"风眠体",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反对摹仿传统的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借鉴而不摹仿是他的原则.他结合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以瓷绘、戏曲、皮影戏及敦煌壁画为形式来源,各取所长,结合东西方的绘画艺术,以中国传统文人画为题材进行艺术形式上"中西调和"的探索."风眠体"对于构图、色彩与造型的安排运用方面对传统进行了突破改造并加以运用.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使其艺术带有强烈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依恋是支撑其艺术生命力的精神源泉。这种痴迷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表现出了一种复杂的心理倾向。在他的诗作中,从追寻到幻灭的恋旧情结和死亡意识的不同彰显可以看出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激烈交锋,隐含着他心灵深处的冲突与分裂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9.
赵无极是一位融合中西方艺术精华的当代抽象主义绘画大家。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源自于他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彻悟与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赵无极的艺术历程给我们剖析了东西方文化结构在相悖的情景下而得以戏剧性结合的秘密。他的成就为当代志在探索中西结合绘画道路的中国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借鉴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贝尔的美学是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基石,他以形式意味与审美情感这主客相融的两面构成他的形式主义美学,从而取代了传统美学主客相分的认识论模式,并对后来的西方美学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受到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文学创作中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学的历史兴亡感和人世沧桑感,同时也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内在精髓,美国著名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对他的文学创作具有特别突出的影响作用,他们的文学创作具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白色服饰、同性情谊、精神病患者、死亡意识、怀旧情绪。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堪称当代中国作家之翘楚,他的作品流淌着悲天悯人的情愫。他的小说打破了文学语言的传统信条,看到了"丑"的语言所蕴涵的巨大能量。他用独特的话语形式,通过自己的审丑体验和审美情趣,勾勒出人类内心深处的痛楚、荒谬和虚无,强化了对现实人生的否定态度,批判了人性的灰暗和邪恶。审丑语言,既表现了白先勇对历史流变下人类命运的感悟和思索,又满足了语言陌生化的审美需求。"丑"的语言使白先勇的小说产生了无限张力。  相似文献   

13.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以现代寓传统的方式表达今昔对比、今不胜昔的历史沧桑感这样一个主题。在多种现代小说技巧的运用当中,饮食隐喻的运用更是对《台北人》这一主题的映照与深化。  相似文献   

14.
白先勇和张爱玲同为中国20世纪优秀小说家,二人都具备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都深受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其作品总体上都呈现出“苍凉”的审美境界。但是,他们的悲剧艺术却形成鲜明的对比:白先勇体现的是悲天悯人,张爱玲则是恐惧冷酷;白先勇割舍不掉文化乡愁情结,张爱玲则显示出对文化的超然态度;白先勇在中西交融中倾向民族感伤的古典美,张爱玲则显示出对世界性存在思考的知性美。  相似文献   

15.
白先勇是台湾著名的现代派作家。他的小说批评多以读后感、杂文、论文等形式收录在其散文集中。在《谈小说批评的标准》一文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小说批评的三项标准:作品的文字技巧及形式结构和作品的内容题材相互协调;作品中应该有广袤的世界观和成熟的人生观;永恒的人性。在文论中,白先勇从作家的特色谈到作品的艺术世界,从作品主题谈到作家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纽约客》对社会化生态的悲悯情怀,也是出国留学人精神的表现。白先勇通过创作,试图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字,原因在于他对中国现代历史的不幸感,于是他关心整个中国人历史,并且赋予作品形象以“时光隧道”般的穿透力。可,白先勇小说也是书写中国化现象和人忧郁史的有机素材。  相似文献   

17.
从现代叙事伦理学的角度看,台湾作家白先勇在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中,以其悲悯情怀"执着地品尝人生况味",把叙事的触角伸展到人物命运的内核,触摸到人物生命内层的脉动和心灵深处的战栗;以对人性最富敏感和深邃的理解力,表现了内在人性的复杂和丰富,展示了人性范畴内的生命内容,从而建构了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方式,创造了一种文学道德--人性之美、生命叙事.  相似文献   

18.
《游园惊梦》运用内心独白,感官印象,观点转换等意识流手法,对没落的贵族遗孀钱夫人的内心作了细致的刻画,既传达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又表达了人生如梦的传统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19.
白先勇的作品中充斥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对其作品中时间与叙事、人物、主题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可以探究作家对人性困境的表达和对生命追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是诗歌艺术的峻岭。余光中在其诗歌艺术的追求中高山仰止,努力攀登,向诗圣、诗仙学习,且为他们造像。为李白、杜甫造像,表示他对唐诗传统的肯定。他造像的艺术,特别是《戏李白》一首的丰沛创意,和《寻李白》、《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的现代想象,则说明他对传统的活用与转化,印证了他的创造力。在以唐诗为主的中国传统诗歌基础上,余光中以其学养和睿智,以其才华和苦功,兼摄中外古今,以数十年的恒心和毅力,创作了丰富杰出的现代诗。他是李白、杜甫的嫡系传人,且开拓了中国诗歌的新世界。余光中为李白、杜甫的造像,象征了传统和现代的汇合,象征了现代对传统的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