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张秀荣 《学子》2013,(11):56-57
数学是生活的提炼,是实践的结晶,是智慧的源泉,是思维的体操。有的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深奥难懂、枯燥无味,那是因为他没有发现数学的奇异之美,没有领略数学的和谐之妙,没有认识数学的对称之奇,没有感受数学的简洁之绝。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有义务把"金木水火土"请进课堂,来还原数学的美丽。一、"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堂数学课上,我们先不要急于讲授数学知识,可以先和学生开一个座谈会。大家在一起谈一谈"什么是数学?""数学有什么用?""怎样才能学好数学?"通过座谈,让同学们知道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通过座谈,同学们发现  相似文献   

2.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小结有时有"走过场"之嫌。具体表现在:其一,教师留给学生课堂小结的时间太少,有时甚至是在下课铃响之后;其二,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的提示语多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吗?""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样的问话,更多的是指向所学习的知识点,学生只好简单地回答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有疑问的学生,也不愿多说,  相似文献   

3.
陈维杰 《考试周刊》2011,(55):75-76
在从教的生涯中,我与教师们的探讨时发现:学生数学作业完成的质量不高是使得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掌握不好的一大表现。而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作业的预留、书写与评判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学生数学作业的状况却可以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大,  相似文献   

4.
许雪梅 《辽宁教育》2014,(12):82-83
"你怎么又插嘴了?先听同学讲,把同学说的听懂,你有什么想说的再举手发言。""哎,这个班的学生太爱插嘴了,我的教学内容还没有上完呢!而且一插嘴还不知跑到哪儿了?我好不容易给拉回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爱插嘴的学生,被学生一插嘴很可能教学时间就来不及了,如经常这样,将会赶不上教学进度,在我们的心里始终装着"教学任务"这四个字。  相似文献   

5.
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系统、综合、全面的梳理。在复习教学中,既要夯实学生的基础,又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复习有新的提高。这要求关注"四基"的落实,注意"联""变""感""提炼",进而提高复习效率。  相似文献   

6.
马晓明 《考试周刊》2012,(51):83-84
所谓口算,就是计算不用任何工具,经过大脑思维,从口中直接说出(或)写出结果。口算不仅是一种计算方法,更是一项计算基本功,它是学好数学的一种计算方法。可见口算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口算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准确性,提高动作反应的灵巧度,培养意志力。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关键能力——运算能力"中的口算能力,在口算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成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当前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生活实际,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李远仿 《教师》2012,(13):76-76
这是一节作文课,我走进教室,并没有急于要学生写作文,而是笑眯眯地和他们拉起了家常:"同学们,最近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啊?能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吗?""老师,我先说,"铁蛋第一个放起了连珠炮,"上个星期天,  相似文献   

9.
黄丽娟 《生活教育》2012,(19):38-39
(一)有一次秋游,我带同学们去紫薇公园玩。当我们经过一个小亭子时,一个学生喊:"看!一片花瓣。"我们循声望去,只见一片卷着的枯黄的花瓣随着风,在地面上一绊一绊地滚了过来,落在一棵桂花树根的旁边。我说:"这是什么?""秋菊。"一位学生马上说。"不对,这是秋菊的花。"站在我身边的一位学生说。"这不是花,而是花瓣。""对。"这时一位女生附和,"花与花瓣可不是一回事。这是一片菊花的花瓣。即使再美的花瓣,也不是一朵花了。"看着他们认真的,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来是一大难点,写作文时,学生经常会感到无事可写,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原因何在?纵观我们平常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只教会了学生"怎样写",而并没有教会学生"写什么",在课堂上主要给学生讲"审题""拟提纲""怎样开头和结尾"等写作技巧方面,而没有把学生写作的"源泉"挖掘出来。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事倍功半,效率极低。所谓作文,是学生通过文字把自己的生活表达出来,如若没有了生活这个源泉,就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觉得作文无事可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年龄还小,生活比较单调,还没有经历过许多事情;  相似文献   

11.
龚玉凤 《学子》2012,(12):82-82
一、积极引导,激发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手段。一次语文阅读课上我故作神秘地说:"同学们,我的一个学生才上小学六年级,发表的文章已有100多篇了。""哇!"学生瞪大了眼睛。"很羡慕,是吧?""是!""其实呀,要像他那样并不难,只要你多读书,读好书,一定能赶上他,甚至超过他,有没有信心?”“有!...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授人以渔",让学生能对所读的语文材料产生兴趣,提出疑问。那么如何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呢?一、放开"问",解开师生的顾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的意义的解释,它侧重于教师要"传""授""解"。  相似文献   

13.
数学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此,本文拟以《等腰梯形的判定》的教学过程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是怎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营造祥和气氛,驱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开课前我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采取漫谈方式,结合实例提问:什么样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有什么性质?在解决梯形有关问题时,我们常通过做辅助线将问题转化到什么图形加以解决?这样来用问题推动学生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出差,在一家商场门前参加了一次从1写到300的"写数字赢大奖"活动,感觉挺有意思。这不,一回来我就和学生分享了。"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咱们学习写数字。"我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1、2、3、4、5……""就这样一直写到300,会吗?""老师,您不是逗我们玩吧?我们都六年级了,这也忒小儿科了。"调皮鬼李峰第一个提出了疑问。"怎么会呢?不过这有条件,就是在你们写的过程中不能出现差错,比如21,你先写1也为错。总之,出现任何一丁点儿差错就算你失  相似文献   

15.
引言:师生共读活动是我校富有特色的阅读课,它如我们的语文课一样,现已走进了我们学校的各个班级,是我校语文课之外的又一种学生阅读课。 《木偶奇遇记》的师生共读课我曾经公开共读过三次,但每一次的共读我总觉得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如从一开始聊"童话"到聊"作者",然后"请学生谈谈对故事中人物的感受",到后面的"共同读其中的一个故事",到最后"让学生为本书写写推荐词"。整个过程感觉很形式化。"老师在其中做什么?""学生读到了什么?""有没有关注学生的需求?"等问题我似乎并没有在意,而更多的是上出了语文课的味道。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课程标准》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值得研究的是"对话"二字。一"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吗?""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和"数学化"在数学教学中并不矛盾的,从哲学层面理解:生活即数学,数学本身就是生活。但"数学味"却被逐渐淡化、冷落,致使数学课反倒丢了"数学味"的现象,从而导致数学教育的失衡。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味"应该回归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果一堂数学课没有"数学味",数学课将失去数学教育的功能,数学知识的教学将无法达到目的。什么是"数学味"呢?所谓"数学味",应该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注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数学,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课才有"数学味"。小学数学课中怎样才能上出数学味?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8.
张伟君 《教师》2011,(16):79-79
自新《纲要》颁布以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其中数学归属于科学领域。在使用的新教材中,许多细心的教师发现,教材里不但没有系列的数学知识,就连有关数学活动的内容都很少很少了。"我们该教什么?该怎么教?怎样才能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成了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无为"隐退,才能获得学生的"有为"展示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把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一起看看一位老师教学"认识钟面"的两次教学活动。【第一次教学活动】师:现在你们可以随便玩自己带来的钟表,你能发现里面有哪些数学知识吗?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的发现。  相似文献   

20.
今天,新来的语文老师笑眯眯地走进教室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吗?" 只见老师拿出粉笔,转身在黑板上神气地写出两个字——左赟,"啊?左什么呀?""第一个字认得,第二个字不认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叽叽咕咕好一阵,也没有人举手。环视四周,好像没一个人认识这个字。我也小声嘀咕:"依我看,根本就没这个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