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司马迁说宋玉“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贾生列传》),明确指出宋玉擅长赋体文学,并以此著称于世。程廷祚称宋玉为“赋家之圣”,在其《骚赋论》中说:“赋何始乎?日:宋玉。”宋玉以瑰伟之才,崛起骚人之后,……由是词人之赋兴焉。”(《青溪集》卷三)宋玉在赋史上的首创地位和巨大贡献,是不可泯灭的。《汉书·艺文志》称“宋玉赋十六篇”,多早已失传,现存者亦喜伪难辨。《古文苑》所载宋玉赋六篇,实为伪托,几已成定论。多数人判为宋玉所作的《九辩》,属骚体,《昭明文选》即列入“骚”类。至于《文选》收入赋类的  相似文献   

2.
据《御制诗集》,乾隆有涉宋玉诗二十余首。这些诗或表现对宋玉才华及《九辩》的欣赏,或表现对宋玉讽谏及《风赋》的肯定,或表现对屈宋文学地位的推崇,或表现对宋玉辞赋典故的运用,不仅客观而且公允地评价了宋玉及其作品,从而对清代宋玉批评产生了积极而有益的重要影响,是研究有清一代宋玉批评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个案。  相似文献   

3.
对于宋玉作品的真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但学者们以《昭明文选》为据,认为《风赋》为宋玉之作无疑,则基本上达到了共识。尤其是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唐勒《论义御》的发现、整理及定性,更是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验证了这一点。①关于宋玉《风赋》,学界有“谀辞”、“讥赋”之辨,各持己据,未见究竟。那么《风赋》到底是“谀辞”,还是“讥赋”?文学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作家的生平经历对作家的创作心态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宋玉的生平论《风赋》的创作心态及艺术价值,不揣浅陋,以就教于学界先进。一、“处势不便,岂可以量功较…  相似文献   

4.
宋玉辞赋作品中蕴涵着浓郁的平民意思,其辞赋作品描绘了社会底层"庶人"的生存环境、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平民女性形象、表达了平民阶层祈盼政治清明的美好愿望;坎坷人生的磨难(生活基础)、儒家文化的浸润(思想基础)以及《诗》《骚》作品的熏陶(艺术修养)是宋玉辞赋作品平民意识形成的主要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5.
结合战国时代楚人宋玉和南朝宋人王微的生平经历以及《微咏赋》(或《咏赋》)的内容、形式等来看,《文选补遗》、《广文选》中所载旧题宋玉的《微咏赋》当为南朝宋人王微的《咏赋》。其主要理由是:从文献记载来看,此赋出现甚晚;从题目和内容来看,赋名原为《咏赋》而非《微咏赋》;此赋与宋玉诸赋形式相比极大不同;从遣词、造句来看,是赋非先秦作品而当为汉代以后人所作。  相似文献   

6.
首先,宋玉辞赋创作深受楚文化的熏染:神话传说使宋玉辞赋具有无穷的想象力、浪漫气息和神异特色,楚文化中的感伤特色使宋玉辞赋具有凄婉的艺术气质,轻灵脱俗的审美情趣使宋玉作品在艳丽中透着灵气。其次,在继承屈原楚辞体创作成就的基础上,广泛借鉴了春秋战国谐隐艺术、荀子谜语般的小赋特点,汲取诸子文学和史传文学的铺叙手法,从而实现了骚辞向赋体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宋代的疑古思潮和《宋玉集》在南宋的佚失引发了宋玉作品真伪之学案,即《古文苑》所收宋玉六篇真伪学案与《文选补遗》所收《微咏赋》真伪学案。本文对这两个学案进行了梳理与评析,并指出了学案的疑古文化背景与其对南宋以来宋玉批评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宋玉,战国时期大诗人,生卒年不详,其现存生平资料甚少。东汉王逸称其为屈原的学生,并称“屈宋”;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曾提到过:“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辞令。”王逸之论当本此而出。宋玉的作品,王逸《楚辞章句》录有《九辩》、《招魂》两篇;萧统《文选》载《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对楚王问》共五篇;《隋志》称有《宋玉集》三卷,今佚。目前学术界对宋玉是否为屈原学生,以及以上作品是否为宋玉所作,都有不同意见,并时时发生争议。考察这些作品,…  相似文献   

9.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辞赋大家,"屈宋"并举足以说明宋玉作品的价值和地位.<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记"宋玉赋十六篇",而今我们能够看到的宋玉赋作仅为十篇,女性形象是这些赋作的主题之一.本文通过剖析宋玉赋中各式女性形象及其对后世作品的影响,阐释出宋玉笔下女性形象的基本特征及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宋人关于巫山神女的辩诬与其对宋玉神女描写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围绕着巫山神女的辩诬问题,对于宋玉及其《高唐赋》《神女赋》的批评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宋玉"妄"作神女故事,"诬"神女于不贞,玷污了神女的形象;一是认为宋玉所赋"发乎情止乎礼义","得诗人风化之本",而巫山神女的被玷污是后人所为,与宋玉无关。我们认为前一种观点是在理学影响下的主观情绪化的不切实际的批评,而后一种观点能够发展地科学地客观地看问题,是对宋玉及其《高唐赋》和《神女赋》的正确的批评。  相似文献   

11.
清代在宋玉传播的文学方式中出现了一种新采用的文体,即隶属于笔记小说的涉宋玉小说,我们称之为涉宋玉笔记故事。文章对清代涉宋玉笔记故事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分析的结论是:1.笔记故事以其通俗的表述和短小风趣的形式,与元曲、明清小说一起推动了宋玉及其作品在民间的流传与影响,在清代宋玉传播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笔记故事虽然具有主观批评无意识的共性,但是从客观上反映的批评内容看,其所表现的批评倾向与清代的宋玉批评思潮基本一致,即对于宋玉其人其作品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宋玉步入文坛在屈原即死之后,当时楚人迁都于陈(河南淮阳),随后又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这个时期也是宋玉创作高峰时期。宋玉的主要作品都创作于这一时期。有些作品中的故事可能发生在楚襄王时期,但作品的最后定型却是在考烈王时代。  相似文献   

13.
在词史上,高观国是一位颇具争议的词人,在宋代颇具词名,但到了清朝对他的评价则多为"不称"之辞。拟立足于文本,主要从独特的吟咏之物和独特的表现技法出发,以此来看待高观国咏物词的独特之处,以及对高观国咏物词所取得地位的正确看法。  相似文献   

14.
南宋名臣吴潜出身理学世家,以政名、文名继其家声。他的文学思想既得到了家学家风的浸染,受到家族成员的影响,又能有所发展,成为振兴南宋宣城吴氏文学家族的杰出代表,也使宣城吴氏成为宋代一个较有特色的文学家族。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的词史地位是在其词传播接受的历史进程中逐步确立的。两宋不同时期不同传播方式共同促进了黄庭坚词的广泛流传:北宋时期,词人作词主要用于宴饮场合,配乐而歌,黄庭坚的词作通过歌妓传唱而名震一时,时人对其词的品评也多从本色当行、声律谐美方面评点;南宋时期,词这种文体成为走上纯文本的案头文学,黄庭坚的词作经词集刊刻、词选择录和词话点评而传播久远。  相似文献   

16.
六朝是关于宋玉研究的重要时期,自晋至陈,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步走高,论者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一个由批评到揄扬的流变过程,并最终在刘勰的大力肯定下奠定了辞赋宗师的地位。随着文人对宋玉的推崇,其形象首次由楚襄王的文学侍从转变为绝世才子,而他所开创的经典文学意象在六朝文人笔下,也客观存在着一个由晋代悲秋到向梁陈女性题材创作集中的现象。导致这种流变产生的深层原因应是文学自觉向纵深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崔颢在中国诗歌史上算不得一个大诗人,即使在唐代也称不上一个大诗人。根据现有的文献可知,他在盛唐时期却是一位名士——名显位卑的名士。入宋以后,他的文学成就才被世人予以认识和评价。根据这一现象,结合《唐人选唐诗新编》所选崔颢的诗加以分析,探讨个中原因,以期对诗人崔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作为著述之富为明代第一的杨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他的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秉承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对杨慎典籍的校勘整理;二是对杨慎诗学和文学创作的深度研究,特别是对杨慎俗文学的研究成绩较大;三是对杨慎学术思想的多维度研究,包括杨慎哲学、考据学和古音学。  相似文献   

19.
明末,有两部辑有宋玉资料的著述,即张燮《七十二家集.宋大夫集》和周圣楷《楚宝.宋玉》。我们通过对两书宋玉资料辑佚、整理、编辑的分析,认为张燮的宋玉资料辑佚与周圣楷的宋玉资料编辑具有互补作用,两者参看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宋玉,比较正确地认知宋玉,尤其是能够引导读者从文学的视角审视宋玉;张燮和周圣楷的宋玉资料辑佚、整理、编辑对于文学宋玉的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宋濂是站在历史交合点上的大文学家,其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实践对整个明代文学具有奠基性的导向作用。明代文学的走向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即明代文学的特质、与前代文学的差异以及对后代的文学的影响。宋濂《文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名篇,它集中地表达了宋濂的文学思想,又代表了宋濂散文的高度成就。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极盛时期,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是八股文。八股文在结构上的奥妙隐含在宋濂的《文原》之中,因而宋濂通过这篇文章影响了明代士子,进而也启迪了清代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