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从书摊上买了一册《李敖评传》(董大中著,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出版)。这也许是出自祖国大陆作者之手的第一部李敖传记。但是读了这个《李敖评传》,我觉得有一些问题值得提出来讨论。例如“取材”,正如作者所说,材料主要是来自三本书:“《李敖自传与回忆》、《李敖回忆录》以及《李敖快意恩仇录》。”撰写一个人的传记,尤其是评传,仅凭传主个人的“自传”,似乎有“模拟”  相似文献   

2.
吉路 《北京档案》2005,(4):48-48
据台湾联合晚报和东森电视台报道,名作家李敖在去年当选“立法委员”后,依旧不改大师本色,他对记说:“还是称我大师吧,委员算老几!”。他在名片上印的不是“立法委员李敖”,而是“毁法立委李敖”,因为他表示进“立法院”的目的,就是将一些他认为不适宜的“恶法”全数删修。2月1日,新一届“立法院”成员集体照“全家福”时,独见他从中走出,拒绝合影。  相似文献   

3.
《李敖档案》窦应泰编著九州出版社2005年9月书中80%主体内容为李敖自述。本书以档案、述评、自述、纪事、语录等素材形式,从政治李敖、文章李敖、情感李敖、争讼李敖、炼狱李敖、生活李敖六个视角解读李敖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书中配有200多幅李敖照片、签名、印章、名片及大量珍贵的背景图片,首次公布了李敖的写真照片,是李敖授权的内容最为全面的个人传记类图书。选题点评:大才子李敖笑傲台湾文坛五十余年,学贯中西,桀骜不训,两度入狱,抗志不屈,一身傲气,极富个性。李敖多年来“反独促统”,自称是真正的红色作家。作为一个多产作家,他博…  相似文献   

4.
时尚人物     
罹患前列腺癌第二期的台湾作家李敖,11月25日顺利接受了手术,保住了性能力。这是已近古稀之年的李敖两年来第三次开刀。李敖说这叫“寿而多辱”。  相似文献   

5.
陈栋 《今传媒》2005,(11X):4-6
2005年9月,本是继“超级女声”后一个传媒平淡期。可就在此时,9月19日至30日的“李敖神州文化之旅”打破了近一个月的平淡,一场传媒风暴随之来临。北京、上海、香港,海内外近两百家媒体风涌云集,全程关注和报道了这一文化活动。可以说,在人们的印象里,没有一个文人或学者的归来会像李敖这样如此兴师动众,甚或是惊天动地。媒体为何如此关注和报道这一活动?是什么导演了这场传媒盛宴?这次活动将对中国传媒文化产生哪些影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相关学者和媒体人士,带读者一同走进“李敖大陆行”传媒盛宴的背后。  相似文献   

6.
台湾名历史学家、学家李敖在凤凰卫视中台开讲“李敖有话说”栏目。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论人言事,言必有据。他当场出示过很多资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档案原件或复制件,有些甚至是孤本。  相似文献   

7.
1995年2月26日,星期日,台北六福客栈。今天,台北《民生报)、《联合报》分别以“两岸怪才相见欢”和“四川鬼才碰上台湾怪才”的醒目标题,刊出了我与李敖会见的消息及合影照片。李敖:台湾著名学者,杂文家。精通文史,学贯中西,谈古论今,惊世骇俗,反传统,反封建,骂暴政,骂时弊,呼吁政治民主,鼓吹言论自由,道人之未道,成一家之言,其书屡遭查禁,其人两次入狱。他公开自称:“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口气之狂,史无前例,后世难再。我在大陆读过他的杂文选集《传统下的独白》、《独白下的传统》、《千秋功罪》,对此公心仪已久。这  相似文献   

8.
2004年3月8日,李敖加盟香港凤凰卫视主持《李敖有话说》。“敖乐配”标志着李敖符号和凤凰卫视媒体组合的新符号的诞生。罗兰·巴尔特早已发现了符号二层组合衍生新意义的奥秘:带有原来意义的事物和相关元素重新组合后,会产生更加丰富的意义,而原来的意义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以保留或者转化的方式部分甚至全部存在。所以,李敖符号和风凰卫视符号的组合,是一次多种意义被激活的组合,而这种组合进而产生了新的意义和巨大影响。从书中李敖到电视李敖,李敖符号具有的内涵不断膨胀和扩张。“电视表演家”和单人脱口秀天才等新美誉;中式服装等新造…  相似文献   

9.
2005年9月19日下午,70岁的中国台北地区学者李敖先生乘飞机抵达北京。这是李敖阔别大陆56年后首次返回故里。有人用“才、智、流、狂、俗、诙、忠”来概括李敖的七大特点。第一特点是才:学问杂而广。作为学者,李敖的学问很杂,很广。李敖熬在监狱里还苦读《资治通鉴》,据说他在读中学时就已有藏书500多本,16岁时投给杂志社的稿件,就包括《毋忘在莒的出处》、《行李考》等艰涩的文章,可见其涉猎之广。40岁时,李敖曾自夸说,40岁以下的台湾人没人能够比他读书多。第二特点是智:嘴巴不饶人。才是后天的东西,智是讲反应。李敖性格中好斗的因素,使…  相似文献   

10.
陈伟 《视听界》2006,(1):76-78
凤凰卫视于2004年3月8日,推出了量身定做的全新个人脱口秀栏目《李敖有话说》,该栏目由台湾知名作家李敖担纲主持,“一手包办、一言九鼎、一针见血,打破电视制作模式,以证据骂人,以口舌开心,闯出一片言论新天地”。在不长的时间里,《李敖有话说》就以其形态和内容的特立独行,在华语电视节目中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李敖有话说》为什么会引起两岸三地观众的极大关注?它的特立独行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文试图对《李敖有话说》这一栏目进行一番评析。  相似文献   

11.
李敖的神州文化之旅在大陆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应。几千万网友在网上一睹李敖的北大、清华、复旦演说,无数的文学、文化、新闻界人士对李敖表态,欲发掘出李敖的大陆意义,做出只有自己是其知己的“盖棺定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文人相轻心理表现出来的对李敖的不屑,即李没什么成就,戏子,大俗人一个:言必己出心理表现出来的对李敖的否定,即李不会对大陆的社会转  相似文献   

12.
港澳台之窗     
再见李敖侠骨柔情的又一力作《李敖快意思仇录》最近出版 台湾金石堂《出版情报》今年9月号在“焦点读物”栏发表该刊主编彭世珍一文,介绍由商周出版公司最近出版的《李敖快意恩仇录》。文章说,看过《李敖回忆录》的读者对于书中李敖坦白的自述,应该都记忆犹新,他要骂即骂,要褒即褒的行事风格,让人读来畅快淋漓。但是作为批评家,30万字的《李敖回忆录》实不足  相似文献   

13.
点击李敖     
[主持人语] 这是一个以文化热点为媒介、对现实中国进行学术思考的栏目。它的切入点是热点图书(可能是知识界热点,也可能是大众热点),试图由此进入一个为问题意识所驱动的开阔纵深的思维领域,为探讨国人的精神处境和现实处境,提供一个建设性的平台。本栏目为集束性文章,力求思想深刻、见解独到,行文清新有趣,言浅意深。本栏目首期聚焦旧闻“李敖神州文化之旅”,其实别有缘故:其一,李敖著作热销说明其影响并未随“神州之旅”告终而匿迹,他是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化研究对象;其二,对于“李敖神州文化之旅”的现实意味,目前为止毕竟只进行过“媒体化”探讨,中国知识界究竟如何“看李敖”,无论正面看还是反面看,都未得以充分表达;其三,看看内地知识界如何“看李敖”,其实也是反观当下中国知识分子与现实相遇的种种方式。本期刊出的四篇文章,看法不一,见仁见智。由是,我们多少也可看出中国知识界不同的精神走向。主持人:胡粲然  相似文献   

14.
不少报纸、杂志刊登的回忆开国大典的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常常看到这样的说法: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篇关于李敖访问北京的报道也这样写道:“来到天安门城楼上,当年毛主席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地方,李敖赶紧在此留影……”  相似文献   

15.
李敖总认为自己才是北京人,而今天的北京人已听不懂他的“北京话”了。当被提到56年来第一次回来时,李敖立刻纠正说:“我根本没走。”  相似文献   

16.
佚名 《新闻天地》2010,(12):34-34
李敖将儿子取名为李戡,“戡”字在古代有平定、消灭叛乱之意。 李戡是李敖与小他30岁的妻子王小屯所生,所谓虎父无犬子,李戡在自己的第一本书《李戡戡乱记》里,痛批台湾教育体制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2005年9月19日下午,70岁的中国台北地区学者李敖先生乘飞机抵达北京.这是李敖阔别大陆56年后首次返回故里.有人用"才、智、流、狂、俗、诙、忠"来概括李敖的七大特点.  相似文献   

18.
自称是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新周刊》,在2006年4月1日出版的第224期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如何“贩卖”中国?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的专题文章。文章中,李敖、张颐武、张伟平等9位文化名人接受采访,并分别谈了关于如何展现中国文化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李敖的作品最早在大陆出版的,是《李敖的情诗》、《李敖的情话》,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花心肠的文人,好在两书文字上颇有可观之处。我最初知道李敖这一号人物,时间更早一些,是1986年在一本短命的校园刊物《复旦风》上看到大三学生顾刚(参加过  相似文献   

20.
王锋 《今传媒》2005,(9S):104-105
你看那李敖痛贬鲁迅,毕淑敏唾弃垃圾图书,马原泪责小说已死,收藏家怒斥赝品横行,大学生怨言校方之严管,这些骂人者,或声色俱厉,或含怨带愤,所骂亦不尽相同,而他们不都是些“好孩子”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