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晓东 《今传媒》2014,(6):170-171
2008年至今,我国各地新农村建设火热展开,这不仅给"三农"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也给媒体提供了一个大展拳脚的新平台,尤其是专业的对农广播,以其专业性、可听性、接近性等专业特质,在引导、宣传新农村建设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且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全国首家省级专业对农广播电台——陕西农村广播为例,分析了对农广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速信息互动频率;促进惠农新政落实;推进农民致富增收;促进农民观念改变;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发展正迎来新的“黄金期”.如何顺应发展大势,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档案部门的作用?去年以来,灌云县档案局紧抓“涉农”档案资源的发掘,围绕乡村记忆档案、家庭档案、乡镇企业档案、土地确权档案、农村合作社建档等薄弱环节,积极与各乡镇、有关部门沟通,争取广泛支持,汇聚备方力量,提速建设“涉农”档案,为全县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面对市场经济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铁路部门首先提出提速。铁路部门的提速很快被政府职能部门所认同,也提出了政府工作要提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无论任何部门,任何行业,都存在一个工作提速的问题,作为档案工作来说,同样有一个提速的选择。而且仅仅有提速是不够的,还要提质、提能,实现提速、提质、提能三者的统一。政府工作提速是入世后的市场经济对政府工作的一种必然要求,政府工作不提速,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档案工作来说,也是同样。档案部门只有面对整个社会的提速,迎头赶上,加入提速的行列,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的新闻宣传对媒体议程设置提出了全新的报道思路、报道模式、报道视角、报道要求,形成了崭新的媒体语言社会环境。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报道为例,目前,媒体针对农业宣传报道这一资源,一改过去对农传播、对农节目、对农宣传的理念.转换为“为农传播”新思路。“对农“与“为农”仅一字之差,  相似文献   

5.
我国对农电视节目已开始呈现多样化、多形式化发展的态势,涌现出了一批对农品牌节目和专业频道,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国内对农电视节目盲目性和随意性的问题依然存在,对农节目的创新和对农节目学术研究的广度和  相似文献   

6.
提速!提速!!提速!!!铁道部宣布:从今年4月18日起,全国铁路系统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这标志着自1997年以来的中国铁路大面积提速进行到了第五轮。而明年还将进行第六轮提速。不到十年时间里,中国铁路六次提速。有专家称,同为提速,但意味不尽相同。前几次提速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  相似文献   

7.
对于专业对农广播而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一次解决从已经在基层到更好在基层的过程,是一次拓展视野、完善报道能力的过程,是一次提升对农广播宣传服务三农品质的过程,是一次强化对农广播责任与使命的过程。一、贴地皮、接地气,对农广播要常年走在农村基层最前线对农广播专注的方向是农业、农村,专注的对象是农  相似文献   

8.
柳朝霞 《青年记者》2012,(30):69-70
2011年5月,烟台广播电视台创办了一档以服务"三农"为定位的对农科普类栏目《绿色的田园》。一年多来,我们摸索出一种有用、有趣、有心三结合的对农栏目生产方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对农栏目风格,产生了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胡瑞庭、严萍英、斯民娅在《以“三农”新需求为指向推进对农节目转型升级》一文中分析了浙江省广播电视对农节目供需现状,认为:1、经费困难是欠发达地区县台开办电视对农节目的最大难题,2、县级台有限的自办节目能力限制了对农节目数量的增加,3、必要的扶持与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缺乏限制了各级台办好对农节目的积极性,4、采编人员知识结构和工作作风的现状影响了对农节目的贴近性与可听可视性,  相似文献   

10.
齐鲁晚报3月30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张明采写的新闻述评《“硬件”上去了,软件要跟上——写在“4·1”提速调图之时》,是一篇时效性、可读性较强的评述性新闻。这一稿件,既报道了火车4月1日开始提速的重要信息,又及早地评述了铁路部门在火车提速后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可以说,这篇报道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对广大读者,对有关部门,都有思考之益处。新闻姓“新”。新闻的“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上的新近,二是内容上的新意。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  相似文献   

11.
徐明凤 《今传媒》2013,(7):126-127
县级台要做好各种对农栏目的对农报道,其报道内容必须要让农民群众感兴趣和满意,根据本地的特点,在本土化、地域化和当地可供利用与开发的资源上做文章。村歌时代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郁,旋律优美,我台勇于探索,用活了本地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办村歌节目,把村歌植入对农报道,从而拓宽了对农报道的题材,创新了对农报道的样式,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2.
文本在发挥融媒体优势助力"三农"发展中,深入研究了融媒体背景下对农节目的创新和转型,并结合当前对农节目发展的现状,阐述了强化对农节目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如对农节目定位的需要、城乡对接现实需要、融媒体中心提供技术支撑等等,然后又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采编队伍、组建一支涉农专家团队、搭建一个融媒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管理考核机制、确保平台建设各环节流畅、提升采编队伍专业化能力,通过以上措施,便于对农节目的创新,使其通过对农节目助力"三农"产品的宣传与销售,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史敏 《中国广播》2014,(11):1-1
在浙江嘉兴、山东汶上、辽宁东港、宁夏青铜峡,笔者见到对农广播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复兴:这些以农为主的县市,重新意识到对农广播的作用,重新建立起对农广播的系统和网络。一方面利用当地已有的广播调频,转播中央和省(自治区)对农广播节目并自办部分节目;一方面在政府的支持推动下,为每个乡村和每家农户免费安装音箱、音柱式"大喇叭",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村村通、户户响"。  相似文献   

14.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个历史赋予的对农电视宣传重大发展机遇面前,全国的对农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许多卫视台、市级台乃至县级台都纷纷开办了新的对农节目。所有这些对农节目发展的破竹之势,无疑表明对农电视节目的未来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广播作为强势媒体,宣传"三农"、服务"三农"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播好广播对农节目一定要深入基层,走进农村,贴近农民,多反映农民心声,多帮农民反映、解决实际问题,多展示新时代农民形象,真正将对农节目办出"农味""农色"。一、对农广播节目的不足对农广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有发  相似文献   

16.
姚莹 《中国广播》2017,(9):13-16
近年来,传统媒体的农村受众群体存在严重流失现象,给对农广播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新形势下,对农广播要如何在困境中把握话语权,实现对农广播引领先进文化、助力"三农"发展、服务和娱乐农村受众的功能,已经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乡村广播为例,就利用"一种传输、四种到达"传播理念指导对农广播实践,阐述了更新理念在对农广播构建全新传播运营模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09年的全省对农节目考核圆满结束了,经过考核专家组三天的紧张工作,共收看了一个省级台,11个地市台和66个县级台的78档对农电视节目,掌握了全省各广播电视媒体对农节目的开办情况,对一年来对农节目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检阅。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 ,我国的对农电视节目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数量不断增加 ,质量稳步提高 ,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然而在这一片繁荣的景象背后 ,也隐藏着不少的危机。对农节目承受着内外强大的压力 ,纷至沓来的各类型新奇的、前卫的、时尚的节目让一向朴实、单一的对农节目陷入重重包围。对农节目要留住观众 ,必须走一条充满荆棘的路。长久以来 ,有的人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 ,对农节目的受众就是农民 ,对农节目是办给农民看的。这是认识上的误区 ,其实 ,对农节目并不只是给农民看的。一个成功的对农节目应该让农民和城里人手中的遥控器都锁定它。对农…  相似文献   

19.
徐明凤 《报刊之友》2013,(7):126-127
县级台要做好各种对农栏目的对农报道,其报道内容必须要让农民群众感兴趣和满意,根据本地的特点,在本土化、地域化和当地可供利用与开发的资源上做文章。村歌时代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郁,旋律优美,我台勇于探索,用活了本地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办村歌节目,把村歌植入对农报道,从而拓宽了对农报道的题材,创新了对农报道的样武,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0.
陈勇 《声屏世界》2009,(3):62-63
萧山广播电视台的调频广播、有线广播、电视三个对农节目组联合在萧山区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27个镇、街、场)、较长时间(为期3个月)的有关“三农”需求和广播电视对农宣传实效的调研。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了农业、农村、农民对广播电视这一精神产品的独特需求,进一步认识了广播电视对农节目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的应有作用和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