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教材,对“完聚”一语的解释亦为:“完,修葺,指修城。聚,聚集,指聚集百姓。”通过翻检《左传》的用例和分析文章的上下文语境,笔者认为“完聚”的解释应以“坚固城郭,聚集粮食”为佳,而非如教材上所言。  相似文献   

2.
韩愈的名作《师说》,历来被人们视为学习古文的好教材,但对文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各家解释却不一.  相似文献   

3.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是宋词中的佳作,流传甚广,其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句很有名,常被后人引用,但对其中"荠麦"的解释历来却不一致.课本将其解释为"荠菜和麦子"(《语文》高中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而有的书解释为"野草"(《名家读唐宋词》中国计划出版社),还有的书解释为"飘儿菜"(《宋词赏析》北京出版社,沈祖菜著),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正确.将其解释为"荠菜和麦子",注者很显然是将其看作两种植物,其实"荠麦"只是一种植物,有诗为证:苏轼五律《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的颈联是"荠麦余春雪,樱桃落晚风",根据律诗的常识可知,这一联必须对仗,"荠麦"对"樱桃","余"对"落","春雪"对"晚风",由此可知"荠麦"是一种植物.  相似文献   

4.
徐复岭 《现代语文》2006,(12):126-128
"这咱晚"、"那咱晚"等,是《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等某些明清文学作品中经常用到的一组指示时间的词语,带有浓重的北方方言色彩.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未曾论及这组词语,《汉语大词典》及其他历史语文辞书或未收录,或虽已收录,但对其意义、来源的解释可疑、可商.因此,有必要对它们的真实含义和源流变化分辨清楚.  相似文献   

5.
季娜 《现代语文》2007,(7):112-112
《曹刿论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可其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中"与"的解读及其用法却少有人论及.自西晋杜豫《春秋经传集解》训为"共乘兵车"之后,几千年来这一句较为传统的解释是"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和敌人)在长勺激战."句中的"与"字被解读为"连词",译为"和、同"的意思;"乘"字被解读为"动词",译为"乘坐"的意思.目前中学语文教材和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均采用了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6.
"郁闷"一词,早已有之,《汉语大词典》解释为:①积聚在内心的烦闷.巴金《秋序》:"在我的郁闷和痛苦中,正是友情洗去了这本小说的阴郁的颜色."②沉闷,不舒畅.沈从文《边城》十九:"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  相似文献   

7.
一、"初恋"新义 查检《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几部大中型语文性词典,对"初恋"的解释都是两个义项,释义大致相同,在《现汉》(第5版)中的解释是:"动①第一次恋爱.②刚恋爱不久."《新华新词语词典》《新词语大词典》等十几部新词语词典中不见收录.但是考察这个词在实际语料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词典中的这两个义项并不能概括"初恋"的所有义位.例如: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诗经·伐木》四个句末"我"字,迄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向熹先生的《诗经词典》甚至没有这四个"我"的注解.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认为"我"当为"哉",形似而误,其说因为缺乏论证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该文作者认为高说可从,为其说作了补正.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师说》一文中最后一小节"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中注释第22翻译为"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传,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通,普遍。"笔者觉得这个解释很值得商榷。尤其是  相似文献   

10.
范崇高 《现代语文》2006,(12):12-12
《孔雀东南飞》:"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高中《语文》教材注:"重纷纭:意思是'再找麻烦',也就是别再提迎娶的事.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桃花源记》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的解释,一直争论不休,未有确论.《桃花源诗》中也有"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一句.文章检视各家意见,试图在分析讨论前说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左传》选篇《郑伯克段于鄢》(见隐公元年)中的"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一句。历来对"聚"的解释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聚"是聚集粮食或粮草;一种认为"聚"是聚集民众。本文从各种文献角度考察,得到"聚"为聚集粮食或粮草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多音字的读音,我们一般可根据其在词典中的义项来确定,可有些多音字的读音按此办法却不容易确定.比如,"华盛顿"、"华生"等外国人姓氏中的"华"该如何读就让我们有点犯难.《现代汉语词典》甚或《汉语大词典》都找不到对应的义项.仔细听广播电视,似乎读"huá"读"huà"的情况都有.我们查找了新版《辞海》和几本普通话教材,它们将"华盛顿"的"华"标音为"huá",不知有何依据.对此,我们不敢苟同,以为此处读"huà"更有道理.  相似文献   

14.
大学中文系各版本教材及参考资料中,对《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中“盈盈一水间”中“盈盈”二字的解释均为:水清浅的样子。这种解释很难服人。《文选》五臣注:“盈盈,端丽貌”应是符合原诗作者意图的注解。“盈盈”二字在古代诗词中均有运用:汉魏时多为仪态美好的意思;唐宋以降,多为充盈以及清澈、晶莹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刘蕾 《现代语文》2007,(7):110-111
一、古代典籍中关于"支"和"枝" "支"小篆的写法是手上拿着竹枝, 《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可见"支"是个会意字,本义是去掉竹枝,竹去枝后便是竹竿,可用来作支撑物,是个动词."枝"则是个形声字, 《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木别生条也,从木支声.""枝"指树干上长出来的枝条,是在"支"的基础上加意符"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曹刿论战>中"败绩"一词出发,对现行一些文学作品选、辞书及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解释提出质疑,并利用古文献及大量例证来证明"败绩"释为大败、溃败有失准确性,应释为车不能循迹而行,致使辙乱而颠覆.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明确立法保护民办教育的出资人员从办学节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本文对《教育法》中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作出分析,解释了"合理回报"的合理性以及如何规范"合理回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尔其"与"束素"》一文认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关于《采莲赋》中"尔其"和"束素"的解释错误,并提出"尔其"应解释为"至于","束素"是形容腰细。运用查本推源、系词联义的方法可以得出课文注释没有错误,"尔其"是指示代词和无义助词的组合解释为"那","束素"是动宾词组,译为"裹着洁白的绸子"。科学运用训诂学知识来研究语文教材注释问题,探求词义,才能为语文教材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野党"作为一个政治专用名词频频出现在现当代的国际政治舞台上,与"执政党"相对.《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不当政的政党",指在野党政治上处于受支配地位.虽然"在野党"一词被频繁使用,但它并非现当代的产物,而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漫长的衍变历史背后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20.
"而"字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本义是胡须,但这个意义在先秦已经不常用了.作为虚词的"而"是假借字,用法颇为复杂,一般可分为三类:代词、连词、助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