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世纪南怀仁编纂的《穷理学》向国人系统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并展示了以演绎推理为"贯穿众学之具"的西学知识体系。但因中西知识观的差异、当时政治文化环境趋于保守以及南怀仁交友圈子狭窄等原因而未被接受与传播。该书散佚民间,遭受冷落,致使中国丧失了更新旧的知识论与相应的知识体系以及改造传统思维方法的机会。因此,揭示其文本内容与特征,并分析其遭受冷遇之原因对今天的中西文化交流仍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日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政府指导,突出儒家伦理与西学融合基础上的本土创新,借助人文素养课程,注重显性知识教学,采用启发、实践等多重教学方法,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升青少年道德修养。本文以探究日韩相似性为视角,提出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中,以传统思想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结合为内容,以显性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并进一步完善高校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3.
晚清的政治危机在知识权力化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也是传统知识的危机.晚清西学汉译的兴起,主要是我国传统知识领域觉醒之后挽救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它的发展却经历了由扩充传统政治体制下的知识的初衷滑向了传统知识机制的变革,折射出一条新型知识--新型知识分子--新型公共关系--新型政治的发展逻辑,彰显出晚清时期的翻译对中国传统知识转型与传统政治转型互动所具有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4.
中西学养深厚的朱光潜,广泛接受与吸纳西方文学理论时,具有强烈的本土意识。即以中国文化传统作为接受的先在视界、以解决中国文学现实问题作为接受的目的,"过滤式"引进西学;并通过以西学比附传统、对西学思维方式的策略性调整,完成西学的"中国化"。对同处西方话语强势冲击下的当代理论界,蕴藏在朱光潜创造性转化深处的文化心理和方法策略,值得反思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介绍西学的第一人.他自觉接受西方特别是德国美学的理论,结合自己深厚的传统知识积累和民族文化积淀,实现了中西方文论的融合与贯通,促进了中国文论与美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6.
袁晓晶 《学科教育》2013,(5):122-128
“中体西用”是近代以来一种“融通中西”的思想观念.以“中学”为体,强调儒学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巩固传统的纲常思想;以“西学”为用,重视西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实用价值,以达到“自强”和“保国”的目的,二者间的关系与张力构成了“癸卯学制”的核心原则.“中体西用”观一方面对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传统儒家教化思想的近代危机.  相似文献   

7.
严复之所以能够在晚清变革传统知识机制历程中输入崭新的西学理论体系,改变众多知识分子传统的认知模式,关键在于译者以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为依托,通过译著承载其选择拟译文本过程中渗透着的深刻道德实践性和译著本身建构起来的近代知识分子公共性,筑起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性进程转变搭起了一个理性的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集西方文学、哲学、美学于一体,并深受叔本华美学观影响下的产物,但其中也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西学”与“传统”两个方面理清其思想的源流,并指出王国维在接受西学过程中的变形与创见.  相似文献   

9.
吴汝纶自幼接受传统教育,是晚清桐城派的末代宗师。严复早年留学英伦,接受西式教育,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尽管吴汝纶与严复的师承关系以及受教育的经历有较大差异,但思想观念和文化认识的趋同奠定了他俩友谊关系的基础。严复拜吴汝纶为师,服膺桐城派,擅长以桐城古文译介西学。严译西学与吴汝纶的序言,可谓珠联璧合,影响深远。与其说严复请吴汝纶作序有借重其学界名望的考虑,毋宁说是吴汝纶信奉进化论而推崇严译西学。  相似文献   

10.
吴汝纶自幼接受传统教育,是晚清桐城派的末代宗师。严复早年留学英伦,接受西式教育,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尽管吴汝纶与严复的师承关系以及受教育的经历有较大差异,但思想观念和文化认识的趋同奠定了他俩友谊关系的基础。严复拜吴汝纶为师,服膺桐城派,擅长以桐城古文译介西学。严译西学与吴汝纶的序言,可谓珠联璧合,影响深远。与其说严复请吴汝纶作序有借重其学界名望的考虑,毋宁说是吴汝纶信奉进化论而推崇严译西学。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后不久,山西富商杨尚文结识了光学制器专家郑复光,杨尚文由此对历算及制器之术发生了兴趣,他慷慨解囊资助刊印郑复光<镜镜詅癡>,又聘请郑复光教授子弟近十年;在郑复光的影响下,杨尚文及其子弟都了解了历算制器之法、熟悉了传统古镜物形知识,后在西学东来的潮头面前,杨尚文之子杨昉接受西法与西学,成为中国北方最早的摄影师.由研治历算之学、制器之术,到接受西法、西学,杨氏家族研习科技的史事正显现着中国近代早期由接受"西法"、"洋器"入手的中学移接西学之路.  相似文献   

12.
《孔经哲学发微》是廖平参加孔教会第一次全国大会前,为纪念孔子而写的一部著作.在当时传统经学逐渐被西方学科体系所消解的背景下,廖平对孔子及其经典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他认为孔子经典中的“空言”、“思想”是哲学,这些哲学思想不同于历史,而是孔子为后世所作的规划.这种规划在以往的中国已经部分地实现,也必将会在以后的全球实现.廖平认为在保持“孔经哲学”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沟通中西”,可以实现孔教的一统天下.但廖平所构建的孔经哲学体系最终失败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观原因是由于其西学知识的局限,过度地尊孔及穿凿附会的解经方法;客观原因是当时社会转型期,传统经学处于被消解的地位,很难被纳入当时的学科体系中.  相似文献   

13.
西学对于清代乾嘉考据学的发展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引人思索的历史问题,争议颇多。钱大昕是乾嘉考据学的代表人物,以他为个案进行细致分析,是推动研究深入的重要一步。在西学的刺激下,钱大昕刻苦钻研中西天文学、数学,认识到西学有超过中学的地方,主张"能用西学",反对"为西人所用",号召士人研究自然科学;他致力于发掘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数学遗产,希望人们能继绝学而奋起,以与西学抗衡;他还以天文历算学知识订经考史,解决了很多经史之书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此可以看到,西学对乾嘉考据学的影响主要在如何看待西学、在西学刺激下发掘中学以及用自然科学知识考史等层面,至于以钱大昕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学者所固有的传统文化品格和治学格调,并未受到西学影响,他们研究学问的价值体系依然是"中式"的。  相似文献   

14.
"境界"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品词立论的主要标准.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真"、"隔"、"胸襟"、"气象"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王氏诗歌美学体系."境界说"本之于其"忧生"与"忧世"并重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概念多采自传统诗学,而融之以西学精神,是传统诗论精华与西方诗学精神合铸的一块精钢,本质上则仍是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都是身陷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意识与社会政治结构之中的.一项对"欧洲教育与培训体系融合与分化"这一欧洲委员会几年前提出的问题的分析得出结论,尤其是受其不同的国家政治体系和管理模式、经济与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文化与知识传统的影响,欧洲教育体系历史地显现出了明显的结构与发展差异.教育体系随着欧洲各国历史的演变而演变.其中打下了不同国家所采取的不同现代化路径的烙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正是各国劳动力市场及其管理形式的差异,形成了其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特征.每一个国家的体系都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都是身陷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意识与社会政治结构之中的.一项对"欧洲教育与培训体系融合与分化"这一欧洲委员会几年前提出的问题的分析得出结论,尤其是受其不同的国家政治体系和管理模式、经济与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文化与知识传统的影响,欧洲教育体系历史地显现出了明显的结构与发展差异.教育体系随着欧洲各国历史的演变而演变.其中打下了不同国家所采取的不同现代化路径的烙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正是各国劳动力市场及其管理形式的差异,形成了其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特征.每一个国家的体系都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17.
荣莹 《贵州教育》2013,(8):23-24
随着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学前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集体教学是我国幼儿园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源于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影响。教学被看做智育的主要手段,学习被看做接受由教师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这种接受面广、效率高的集体教学,就被视为传授这种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捷径"。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学者对老子思想的政治阐释可以归纳为两类,即以西学为框架的解释和以传统为框架的解释.由于近代学者没有认识到老子"自然"概念的生存论意境,这些阐释都存在某种肤浅化和简单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徐复观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着重考察作为知识分子的徐复观之学思与经历.第一部分“学术与政治”论及徐既关心政治,但又坚持学术独立和不屈从于政治的态度.第二部分“传统与现实”讨论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徐对传统与现实的阐释.第三部分“中学与西学”探讨徐对中西文化的独特看法.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是晚清士绅精英阶层与传统文化的代表,面对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即使很难摆脱对传统文化的依恋情结,还是表现出与一般传统士大夫不一般的见识,不仅对传统经典内容产生了一些“认同危机”,在把阅读视野投向建国安邦策略的同时,并于晚年非常重视西学图书阅读与传播——认识到西学图书的重要性,进行西学图书阅读,接受当时著名科学家徐寿的建议,在江南制造局内附设翻译馆和印书处,开启了近代西学图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与传播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