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文化、商业、技术三重视角,围绕新发展阶段国际出版文化生态、市场生态和互联网生态的重构,将跨文化交流、对外出版贸易、科技创新进行结合,探讨中国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引领和推动国际传播实践,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2.
戚德祥 《中国编辑》2023,(11):10-16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作了深刻阐释,为出版强国建设指引了行动方向。一是立足中华文明连续性,引领新时代出版发展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提升出版国际传播力;二是立足中华文明创新性,推动科技与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塑造出版融合发展新业态,扩大优质内容供给,创新内容呈现传播方式;三是立足中华文明统一性,以多元文化出版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出版多元协调发展;四是立足中华文明包容性,构建出版国际传播文化融合生态、多主体融合的出版市场新生态和互联网生态,形成出版国际传播生态体系,增强出版国际传播效能;五是立足中华文明和平性,积极搭建中外出版合作交流平台,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传播多元文明和合共生理念。  相似文献   

3.
以国际出版向全世界讲清楚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层次文化价值观,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贡献与现代文明追求,是时代赋予中国国际出版界的重大使命。树立国际出版文明观关乎文化主体性的培养,关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关乎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实。国际出版文明观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中华文明观、人类文明观与技术文明观上。国际出版文明观的主要特征包括人文感、沟通感、创新感、品质感,具备了这些特征的国际出版物与国际出版合作交流行为,能有效实现以国际出版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与推动人类文明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杜斌 《出版广角》2023,(2):47-52
数字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Z世代”规模的巨大增长,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数字出版在出版领域的分量越来越重,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外宣企业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加强“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五洲传播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国际知名文化企业,高度重视外宣工作基础建设: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拓展“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的多种平台和载体;加强统筹兼顾,推出“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更多精品力作;实施倾斜政策,努力建设适应“Z世代”数字出版国际传播需求的国际化现代型特色文化企业。  相似文献   

5.
国际中文教育图书的海外出版与传播是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和建设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构成.文章以美国亚马逊图书网站的数据信息为基础,考察了国际中文教育图书在海外的出版与影响力状况,并对受众反馈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我国中文教育图书在海外市场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出版国际传播既是个重要的学术问题,也是个迫切的现实问题。中国文学出版国际传播的理想标志是,传播文本所蕴含的价值最终在交流互鉴中融合成为接受方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价值认同是理想的国际传播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其实践路径是文学文本必须实现“审美传播”。作为具体操作手段,按国际出版市场规律办事,较多地选择国外版权代理商和接受方译者等“他者传播”做法,是在“坚持商业出版”这个大的经营理念下的合适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我国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背景下,出版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其是彰显大国气度,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宣言的最有力的传播方式。文章从出版的国际传播能力的构成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出版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现状,阐述了国际政治复杂化、传播主体多样化、出版企业的依赖性等三大障碍,进而提出通过政府的"一体两翼"策略能有效助力出版界"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提升中国出版整体的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了当代文学的国际出版及传播自进入新时代以来出现五个方面的新变化,本文立足跨文化视角,前瞻性地指出了当前主要存在的四个问题,提出了未来当代文学国际传播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将农村生态文化类图书出版置于传播学视域中进行研究,并结合"农家书屋"这一新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形式,分别从读者、传播主体、媒介三个层面对农村生态文化类图书出版传播进行剖析,探讨在依托"农家书屋"背景下的生态文化类图书出版传播策略与路径,为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出版产品、国际出版合作与交流、中文国际传播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出版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策略:加快出版数字化转型,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的出版走出去传媒生态;开展多元化国际合作与交流,采取差异化、精准化策略拓展出版走出去国际渠道与平台;运用语言学习载体,基于"互联网+语言+资源"思维搭建国际中文教育与资源平台,在推广国际中文教育的同时推动中文教学资源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1.
编辑人才参与出版国际传播产品策划、设计、生产、传播的全过程,是推动出版国际传播提质增效的关键因素。建设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编辑人才队伍,是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出版国际传播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应致力于构建长效培养机制、实践培养机制和高效管理机制,强化编辑的守正意识、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充分发挥其在出版国际传播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为出版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2.
书法国际传播方兴未艾,书法国际出版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文章梳理了当下华人参与撰写的国内外书法出版物,发现其在国际传播中存在着国际受众定位单一、文化地域划分模糊、对外翻译发展滞后、传播媒介更新迟缓四大问题.溯源造成上述困境的文化成因,文章提出构建书法国际出版创新系统,以市场创新、地域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创新方式,推动书法国际出版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发展模式和中国经验的时代叙事,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和时代意义,以国际出版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的国际传播,是以文化商业行为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机遇,对客观提高中国话语权具有重要价值。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的国际出版不仅可以积累中国话语体系的素材和术语,还可以争取中国形象的国际话语权,通过中国发展主题赢得国际出版市场的认可。中国出版界应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加强与欧美主流跨国集团在国际出版市场的合作,将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融入国际出版产业链;持续扩大出版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探索多视角的叙事方式,以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的多语种出版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4.
刘悦淼 《出版广角》2021,(13):89-91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博弈的张力已经逐渐拓展到语言与文化传播领域.语言强弱不仅是国家强弱盛衰的象征,而且是文化的基础、民族的象征,是国家软实力之一.文章阐述了语言与文化传播的内涵,剖析了国际汉语教材出版的现状与问题,并从做好出版单位内部制度建设,研发融媒体立体化国际汉语教材,构建外部联盟协作模式和打造全产品用户服务链三方面探讨了国际汉语教材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刘叶华 《出版广角》2018,(10):33-35
从版权贸易、本土化出版、国际渠道拓展和数字图书资源库建设四个方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部分中国出版企业在向"一带一路"国家传播中国文化、推广中国图书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行业运作规则和运作模式可尝试在出版业内推广.  相似文献   

16.
加速出版国际化,加快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出版国际化,也是造就具备国际视野、参与国际竞争、影响国际出版格局、形成国际影响力的跨国经营的出版集团的内在要求。中国出版集团通过版权输出、实物出口、数字产品出口、国际会展与交流活动平台、海外网点建设这5条路径,努力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占领国际市场,为提高中国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十四五"时期,我国出版"走出去"进入新阶段,作为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数字出版产品是我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方面,其"走出去"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效果.中国数字出版产品想要进一步"走出去",亟待政府、出版企业和出版行业协会共同发力,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大力拓展渠道平台,坚持精准施策和效果优先,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更深度地推进我国数字出版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助力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汤家芳 《出版广角》2019,(22):21-24
在全球格局重构的大环境下,出版企业要以更大的努力,应对新情况、新要求,展现新面貌、新作为;要向做得好的出版企业学习,切合自身实际,统筹布局,进一步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际传播力,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工作,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出台了成体系、大力度的走出去政策,构建起了内容建设、项目扶持、对外贸易、出版交流、海外布局、渠道拓展等为一体的国际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20.
共同体是具有共同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的群体,中国在构建国际范围共同体时,需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出版传播在此过程中需承担三项使命:凝聚共识、描绘愿景、将新出版内容传播至新出版区域.面临三种挑战:受众需求的精准判断有待提升;跨文化的出版能力有待增强;国际化、数字化、品牌化的难以同步.从三种路径入手可能实现新的突破:围绕国家战略制定出版规划;针对海外市场精准提供数字出版物;注重打造合作出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