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天,有人问幽默大师马克·吐温:"讲演词是长篇大论好呢,还是短小精悍好?"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讲了一个故事:"有个礼拜天,我到礼拜堂去,适逢一位传教士在那里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在非洲传教的苦难生活。当他  相似文献   

2.
剑桥的钟声     
肖鹰 《教师博览》2012,(1):45-46
如果一个游人没有在静谧的深夜,在剑桥的某个学院的寓所,独自聆听学院礼拜堂报时的钟声,他恐怕不能领会到剑桥的独特韵致。2010年暑期,我作为一个初访者,  相似文献   

3.
王琪 《课外阅读》2008,(2):54-55
温莎城堡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城堡,是英国最高权威者——女王的官邸之一。城堡引人注目的遗址浓缩了英国900年的历史。它占地26英亩,包括一个宫殿、一个宏伟的礼拜堂和一些住所及工作间。  相似文献   

4.
1876年.美国还在悲悼南北战争的死者时,安娜·查维斯夫人(Anna Jarvis)在礼拜堂讲授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讲到战役中捐躯的英雄故事后,她进行祈祷时说:“但愿在某处、某时,会有人创立一个母亲节。纪念和赞扬美国与全世界的母亲。”  相似文献   

5.
教堂是基督教举行宗教仪式的建筑,希腊文中的原意是“主的居所”,我国俗称为“天主堂”、“礼拜堂”。最早的教堂多由宫殿改建或仿照宫殿式样建造,后因教会内部分裂成罗马公教会(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会(东正教会),遂逐渐形成两个体系的  相似文献   

6.
母亲节由来     
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世界各地都举行庆祝活动,以颂扬母爱的伟大。或许你不知道,母亲节的倡议起源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嘉芙顿城的一家主日学校。1876年,美国还在悲悼南北战争的死者。安娜·查维斯夫人(Anna Jarvis)在礼拜堂讲授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讲到战役中捐  相似文献   

7.
当今,随着电脑网络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学会了上网。网络所具有的新颖性、虚拟性和互动性等特征对中小学学生产生极强的吸引力,同时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如伯顿所言:“凡上帝有一所庙宇的地方,魔鬼也有一所礼拜堂。”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样也具有负作用。研究中小学的上网心理,寻找相应的调适策略,引导中小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应是广大心理教育者和教师亟待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名作赏析     
《初中生之友》2011,(36):2-2
<正>此画是应一宗教团体之请而为米兰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拜堂作的祭坛画。此画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形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此画虽属传统题材,  相似文献   

9.
莫春雷 《语文学习》2021,(1):F0003-F0003,88
歌德曾称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的首府巴勒莫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海岬”。这里山隔海阻,遥远而神秘。比如诺曼皇宫,其辉煌之处就是融合。这是征服了西西里的诺曼人在古迦太基人和古罗马人的废墟上改造扩建成的宫殿,现在是西西里的国会大厦。走在阿拉伯式的回廊里,走在金碧辉煌的帕拉提那礼拜堂里,你的内心会充满惊异与震撼。  相似文献   

10.
1847年春,洪秀全到广州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处学习基督教道,并请求为其洗礼。然而请求受洗一事却未能如愿。原因何在?史学界一般的看法是:罗孝全拒绝为洪秀全施洗礼。①对此,本文提出如下质疑。 (一) 洪秀全应该是罗孝全合格人选,为何拒为洗礼? 罗孝全是美国基督教南浸礼会的传教士,1837年来中国传教,1844年到广州开设礼拜堂。他从助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网络迷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学会了上网。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优点 ,又有信息量大、传播及时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有助于中学生认识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变化。有关研究表明 ,在网上浏览、交友、聊天、游戏等新兴“网络生活方式”使中学生接受、收集、保留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不再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比较挑剔、喜欢创新 ,他们更倾向于互动、合作、分享知识。然而 ,也正如伯顿所说 ,“凡在上帝有一所庙宇的地方 ,魔鬼也会有一座礼拜堂”。近几年来 ,有关中学生因沉迷…  相似文献   

12.
看似寻常最奇崛——论艾芜《南行记》的浪漫主义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作家契诃夫在临终前曾不无遗憾地念到:“变成一个流浪者,一个香客,到那些圣地去,住在寺里、林中、湖畔.夏日的晚上,坐在回教礼拜堂前的凳上……”这是怎样地向往着漂泊!六十多年前的艾芜亲身经历了这一切,他是幸运的.虽然当初是别样的滋味,但漂泊造就了这位作家,以此为题材的《南行记》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13.
书房沉思     
在家的时候,我经常躲进自己的书房里.我爱坐门口处,下面的院子、饲养场、花园,以及住所的大部分地方都一览无遗.在书房里,我有时翻翻这本书,有时看看那本书,随兴所至,多方射猎,了无计划.我时而默想沉思,时而踱步踟蹰,想到什么就写下什么. 我的书房位于塔楼的3层.塔楼的底层是我的小礼拜堂,第二层是一个主卧,主卧的旁边是客房.  相似文献   

14.
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历程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之缘起 (一)课外学习辅导 在中世纪的大学里,学院最初是由私人捐赠的慈善机构,为附近的学生提供住宿而出现的。最早的学院创办者的目的仅仅是为没有付费能力的穷学生提供膳宿。欧洲最早的学院是1180年设立于巴黎的迪克斯一惠特学院(Collegede DitHuit),它是为18名贫穷的学生提供住处而设的。学院通常由一个住宿部,一个食堂,一个小礼拜堂和一个图书馆构成。  相似文献   

15.
抵挡网络中的“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伯顿说:“凡在上帝有一所庙宇的地方,魔鬼也会有一座礼拜堂。”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辩证法的表述是何其生动而精妙!“网络”是20世纪末最具魅力的新生事物。同样,它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时候,也向道德发起了挑战。网上有“邪气”,网“邪”猛于虎!一、青少年网上“中邪”——我们是否该向网络说“不”?原以为郊区孩子的信息化敏感度总要略逊于大都市的孩子,没想到,网络的诱惑力早就超越了地域界限、城乡差别。当老师们、父母们还在把报刊上披露的青少年误落网络陷阱的典型例子,当作遥远的异地新闻一看了之的时候,却不知,身边正演  相似文献   

16.
书房沉思     
在家的时候,我经常躲进自己的书房里。我爱坐门口处,下面的院子、饲养场、花园,以及住所的大部分地方都一览无遗。在书房里,我有时翻翻这本书,有时看看那本书,随兴所至,多方射猎,了无计划。我时而默想沉思,时而踱步踟蹰,想到什么就写下什么。我的书房位于塔楼的3层。塔楼的底层是我的小礼拜堂,第二层是一个主卧,主卧的旁边是客房。二层的主卧安静隐秘,我经常在那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同时形式更加生动,方法更加简便,范围更加广阔效率更加提高。伯顿说过:“凡在上帝有一所庙宇的地方,魔鬼也会有一座礼拜堂。”由于法规滞后、管理被动等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从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到流言蜚语、反动言论,不一而足。据笔者了解,网吧已遍及各个乡镇连地域最偏远、经济最落后的乡镇都有标明“电脑休闲屋”之类的网吧存在。笔者曾去网吧屋观察,见有不少是在校中小学生,他们在网络游戏里鏖战,在色情网站上寻刺激,以至夜不归宿,白天逃学,…  相似文献   

18.
当我承你们,少年的兄弟们呀,委托我在这礼拜堂里讲几句话来奉献于班迭拉兄弟,和他们在科森查的殉难同志们的时候,我就想听众中也许有人会以高尚的愤怒申说道:“干嘛这样地悲悼死者呢?要显扬为自由而死的战士们,唯一的方法就是完成他们所开始的战斗。科森查,他们的死所,是受奴役了;威尼司,他们的生地,是给异邦人蹂躏了。让我们解放它们吧;并且,在那一刻以前,除了战斗的话语,让我们别再饶舌吧。”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网络迷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学会了上网。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优点,又有信息量大、传播及时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有助于中学生认识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变化。有关研究表明,在网上浏览、交友、聊天、游戏等新兴“网络生活方式”使中学生接受、收集、保留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不再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比较挑剔、喜欢创新,他们更倾向于互动、合作、分享知识。然而,也正如伯顿所说,“凡在上帝有一所庙宇的地方,魔鬼也会有一座礼拜堂”。近几年来,有关中学生因沉迷互联网而导致学业荒废、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案例数量也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研究中学生网络迷恋发生的心理机制,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是当前网络教育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1858年中英双方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中第十一款提到“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等府城口,嗣后皆准英商亦可任意与无论任何人买卖,船货随时往来。至于听便居住,赁房、买屋,租地起造礼拜堂.医院、坟营等事,并另有取益防损诸节,悉照已通商五口无异”。根据这一规定,牛庄等口岸成为通商口岸,在一般的历史教科书上,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都会提到“牛庄后改为营口”,而对于这一改变的历史过程和发生变化的原因,则大多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