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中学生上网成为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学生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甚至走向犯罪道路的事时有发生。中学生“上网”往往成了“恶习”的代名词,教师、家长谈“网”色变。中学生能不能上网呢?如何看待中学生上网呢?就此,我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请看学生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江西省从4个城市抽取了8所1056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为样本,从中学生上网的动机和意向、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看法等3个方面,对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测试。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分析和检验.发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和特点,并由此得出相关结论:中学生对上网有强列要求;上网成了人际交往新动向;要正确引导——宜“疏”不宜“堵”;要创造适当条件;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网络已成为中小学生获取信息、辅助学习,游戏娱乐、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那么,现如今青少年学生上网的状况如何?网络为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应如何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笔者有幸参与了2005年河南省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网上问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涉及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学业、娱乐、家庭、网络活动等诸多方面,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达66310人次(其中小学生占39.7%,中学生占60.3%),有关网络活动的调查设计为7项,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中小学生上网的现状,对指导当前中小学生的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学生上网规模的扩大、上网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上网时间的延长,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而网络对于他们个体的生命质量内涵,是一种娱乐消费还是一种发展创生?梳理各类观点,了解相关研究的分析角度,提出为塑造网络新人和构建学生网络新生活,相关教育体系中的人需要明确各自的职责.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触网络.据有关部门统计:年龄在24岁以下的网络用户占全国上网人数的半数,其中中学生又占绝大多数."你今天上网吗?""发了几个E-mail?" "交了几个网友?"成为学生见面时的问候语.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早已闯进了学生的生活。他们上网到底在干些什么?根据我校对学生寒假上网情况调查,他们所做的事情依次排列为:游戏、聊天、看新闻、学习、收发邮件。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游戏和聊天,其次才是学习。那么,学生会不会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他们会不会沉溺于网络导致上网成瘾?这些问题实在令老师和家长担忧,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7.
引导学生健康地漫游网络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学生上网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我对学校的高中一个班和初三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接触过网络的学生约占63%,经常去网吧上网的占20%。还有一名学生因为键盘输入速度较快,经常被其他(校)学生邀请或雇用到网吧负责键盘输入。一、学生上网情况调查⒈上网目的:有的学生觉得上网是一种时尚,没有目的,只是几个同学随便凑伴到网吧聊天或者玩电子游戏。有的学生想上网交友,觉得在网上交一个朋友很时髦,很新奇。有的学生喜好随意浏览,觉得在网上浏览像看一本大杂志一样,图文并茂,十分有趣。一…  相似文献   

8.
以452名富裕家庭子女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学生网络使用问卷》和《中文版网络成瘾量表》进行调查。与以往研究相比,富裕家庭子女的网络使用基本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高危人群学生表现出较为严重的网络成瘾倾向;对网络成瘾产生显著效应的因素是“网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平均每次上网时间”、“性别”、“平均每月上网次数”、“上网的主要目的”。富裕家庭子女网络成瘾对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网络也给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方便和有利变化。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可控因素太多,它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对于青少年学生上网应如何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对此提出了几点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0.
在香港公开大学,为使网上学习系统发挥最大功能,除了有一个部门负责建立和维持每一个科目的主网页,还有三个方面的配合:学生和导师的上网设备,上网学习培训以及建立网上学习的文化。另外,还要对涉及学校、教师和学生现状的几个问题作出决定,它们是:学生必须上网还是自愿上网?网上学习系统应包括哪些功能?自建“网上学习”平台还是购买现成系统?网上教材应该取代印刷和其他媒体的教材吗?  相似文献   

11.
当前,网络以其独特魅力日益受到人们特别是学生的青睐。据调查,中国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喜欢上网。还有不少学生尝试着网络文学的创作,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语言不规范、思想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小学生的甄别能力有限,如何引领学生汲取精华,剔除糟粕,有效地使网络信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呢?  相似文献   

12.
朱逊 《中小学电教》2005,(12):49-49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校已建立了校园网,并且接入到Internet,这为学生自学文本时利用搜索引擎查资料提供了便利。但网络内容庞杂。再加上学生“无的”放矢,收效甚微。为此。笔者以搜索引擎“google”为例谈一谈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能力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4):123-124
随着智能通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以前信息欠发达地区的中国市县级高级中学学生越来越多地介入网络并受到日益增大的影响。本文以研究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市县级普通高中学生日常上网行为及影响为目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学生上网的目的、影响、安全意识、网络道德等八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学生没有明确上网目的,上网缺乏计划。加强中学生上网的监管、引导及网络德育,是未来教育工作者应着重关注的方面之一。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现代的中小学生逐渐成为“网络一族”。本文在分析网络利弊的基础上,针对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思想道德和网络道德的负面影响,提出在网络环境下,应从政府—行政手段关注道德成长,社会—构建文明网络环境,学校—有目的的道德教育,家庭—创造健康上网氛围四个方面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解玉红  冯炘 《考试周刊》2015,(52):147-148
本文通过四个方面九个具体问题的调查,分析了某工科教学班学生网龄、学习成绩、日上网时长、上网场所、上网目的、上网原因、上网习惯、上网工具和学生是否有用网络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习惯等方面问题。结果显示:网龄分布性别差异不大;日上网时长女生远远高于男生;学生上网的原因主要是空虚,上网是为了排遣时间,有的学生把上网当成了习惯,而控制不住自己上网的选择,这种情况女生比率远远高于男生;全班为了学习上网的人数女生远远低于男生;大部分同学上网是为了打游戏、聊天、购物,很少有人为了学习而上网。通过调查,了解了该教学班的学生状况与其受网络的影响程度,提出了教学改善方案,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我院大一、大二年级的14个专业17个班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上网,上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娱乐是上网的主要原因。为了“聊天”及“游戏”两项时间频数的百分比之和达到69,1%,其中也不乏迷恋网络的学生;上网原因还有“找资料”占39.04%.收发文件和看新闻占11.27%和11.06%,其他还有购物等。  相似文献   

17.
上网,目前已经成为中学生很时髦的话题。无疑,网络为中学生扩大信息量,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然而,对于学生上网,大多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担忧。有调查显示:学生上网聊天的占30%,玩游戏或浏览色情网站的占30%,而上网查询资料的几乎没有。网络沉溺引发了学生的人格障碍和认知惰怠,他们长期关注人机对话,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导致了孤独不安、情绪低落、冷漠不合群等人格畸变,并且阻滞了认知——逻辑能力的良性发展,导致思维迟钝。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为信息平台的网络用户急剧膨胀,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不现有网络用户1.2亿个,我国的网络用户也在逐年增多,1999年约为700万个,据预测21世纪初半达到3000万-5000万个,由于网络操作程序简单易学,学生上网人数日益增多,学校中开始形成上网群体,伴随着网络而出现的“网络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化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另一方面网络化中也夹杂着黄色下流甚至反动的“网络垃圾”。“网络垃圾”冲击着学校的德育工作,产生了不可估的负面影响。广大的德育工作要善于应对“网络垃圾”的冲击,细察时代的瞬息变化,切实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方汉忠 《成才之路》2009,(22):25-26
课程改革强调了课程功能的转变,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转变对于当前网络环境下政治课的教学提出新的思考,即如何实现政治课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以优化政治课堂教学?本文从传统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整合,开发网络资源与学生自学的整合。网络技术与建构知识的整合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如何面对现代传媒呢?我的看法是:不能只喊“狼来了”,而要心中有“狼”,眼中见“羊”。如同前几代媒介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可能给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和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网络已经给青少年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生活学习方式和价值取向。目前,我国上网人数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其中青少年占80%左右,电脑已成为家庭学习和休闲的主要家电,一项不可缺少的教育投资和学习办公设备。在网上,青少年学生主要是上网聊天(占48.84%),看电影等娱乐(40.50%),看新闻(42.20%),玩游戏(39.20%),辅助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