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七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了,这是一个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的文件。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大批高级与中级的科学技术人才,而人才的系统培养,要依靠教育。所以,《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相似文献   

2.
教学社会效益,是指通过教与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培养出大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合格人才。在教学中,首先应注重社会效益。《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衡量任何学校工作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当前全市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课题是,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们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所需要人才的数量、类别、层次及质量的不适应。《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的任务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一个“多”,给我们提出了数量、结构和层次的要求;一个  相似文献   

4.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提高,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后事情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人才,而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提高,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后事情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人才,而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以后,有人在学习中提出了这样的看法: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抓教育,都是从体制改革入手,着重宏观方面。学校基层是搞微观改革的,可以慢慢来,等等看。究竟怎样认识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的关系? 进行宏观方面的教育体制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达到多出好人才的目的?根据新时代的客观要求,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指的应该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相似文献   

7.
中央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在学校多年的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实现“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个目标。我校的做法是: 一、提高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完成“四化”建设的任务。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符合我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它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明确规定了各级各类人才的质量标准。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决定》提出了在改革教育体制的同时,必须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把宏观改革和微观改革结合起来。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改革的事项浩繁,其中教育思想改革是中心环节。所谓教育思想改革,就是要破除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旧的教育观念,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观念。这样才能推动教育改革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提高,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后事情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人才,而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  相似文献   

10.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共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人才,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储备人才。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用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来教育武装学生,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途径,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纲领。《决定》首先宣布:“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同时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九十年代以致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需要不断地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提高我国民族的素质,为我国在下世纪中叶,国民经济的腾飞,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富裕程度的致关重要条件。在这个时期,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才可能完成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出好人才、多出人才,这就是当代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所以教育已成为社会主义这个历史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部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  相似文献   

14.
一、教育思想讨论是深入进行教育改革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此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我们上海交通大学在大抓管理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试点和实践。在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所作“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高瞻远瞩,从战略上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指明了方向。“三个面向”,中心是面向现代化,其实质在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然而,各种人才的培养均以普通教育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国庆节前夕给北京景山学校写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为我国进行教育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这就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更好地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应当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现在和将来对人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决定》对于培养目的和人才的质量标准都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学校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为社会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为此目的,学校必须通过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质量,培养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及其转化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教学过程及其规律,使之对它有个全面的科学的认识,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一、探讨编写原则的意义 教材的编写原则是教育思想在教材建设上的体现,它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人才”,为了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教育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造就多层次的亿万人才大军。并且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对人才的科学素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事实  相似文献   

19.
<正>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在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最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制定义务教育法。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对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必将发挥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从目前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赶上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并迎接21世纪科技、经济、教育的全面挑战,走出一条发展我国教育的新路子,使我国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