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永来 《科教文汇》2008,(26):258-258
戏曲行当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文章从戏曲行当的含义、戏曲行当的基本类型、戏曲行当的角色演员等方面论述了对戏曲行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陈燕 《科教文汇》2009,(27):273-274
戏曲电影的孕育、生产、发展与“民族大氛围”这个因素是分不开的,虽然这片沃土有着肥沃的土壤,但戏曲电影的创作之峰依旧是一项艰苦攀登的过程,它的创作之路尚属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一方面是现代艺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显然,戏曲电影创作的脚步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正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3.
戏曲电影的孕育、生产、发展与"民族大氛围"这个因素是分不开的,虽然这片沃土有着肥沃的土壤,但戏曲电影的创作之峰依旧是一项艰苦攀登的过程,它的创作之路尚属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一方面是现代艺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显然,戏曲电影创作的脚步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正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4.
赵英 《科教文汇》2009,(15):227-227
李渔是一个戏曲、小说兼擅的文人,他依据小说改编的四部传奇,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然而,小说戏曲毕竟是不同的文体,这就决定了戏曲在改编时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手段,加上作者个人创作观念的融入,戏曲必然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面貌。本文主要从叙事、娱乐、劝惩三个角度对李渔小说和戏曲创作的关系作出自己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王峰 《科教文汇》2010,(35):49-50
一个是传承千年的中国戏曲,一个是时尚炫目的数字动画,如何能很好地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既能发展戏曲这一中国国粹,又能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虚拟性、程式化特点的中国戏曲是否适合做成动画,制作戏曲动画需要注意解决传统戏曲中的哪些问题等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也是戏曲动画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李渔是一个戏曲、小说兼擅的文人,他依据小说改编的四部传奇,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然而,小说戏曲毕竟是不同的文体,这就决定了戏曲在改编时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手段,加上作者个人创作观念的融入,戏曲必然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面貌。本文主要从叙事、娱乐、劝惩三个角度对李渔小说和戏曲创作的关系作出自己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戏曲艺术家们的创造,经过无数次的舞台实践,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之所以能代代传承,戏曲教育功不可没。没有戏曲教育,就没有戏曲艺术今天的辉煌。  相似文献   

8.
戏曲舞台艺术的视觉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韵 《大众科技》2010,(5):209-210,220
对戏曲舞台视觉艺术的探索、积淀、创新和反思,使戏曲艺术的意象之美激起现代观众的心灵共鸣,对艺术创作者探究戏曲艺术传统与现代并行的创作形式语言、重新诠释经典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浅谈"武场"     
武场是戏曲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鲜明,帮助演员准确表演人物情绪,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演员在台匕表演,不论你是生、旦、净、末、丑,还好似狮子、老虎、狗,不论你是唱、念、做、打、舞,都离不开打击乐、武场.有了武场的伴奏,才称之为戏曲.戏曲的表演才有节奏性,才更有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武场是戏曲乐队的重要妞成部分,节奏鲜明,帮助演员准确表演人物情绪,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演员在台上表演,不论你是生、旦、净、末、丑,还好似狮子、老虎、狗、不论你是唱、念、做、打、舞,都离不开打击乐、武场。有了武场的伴奏,才称之为戏曲。戏曲的表演才有节奏性,才更有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戏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一些地方剧种的产生就是深深的扎根于一方水土之中。中国的戏曲历史久远,它积极的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情感的理解。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手、眼、身、步、法,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歌剧、舞剧、话剧,它有着独特的程式化和民族属性。  相似文献   

12.
张玉君 《知识窗》2010,(9X):60-61
<正>在赣北的湖口县,盛行着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青阳腔。这是我国唯一保存青阳腔艺术最完整、最齐全、最丰富的地方,堪称明代戏曲艺术宝库。2006年6  相似文献   

13.
陈立 《科学中国人》2014,(8S):29-29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主要从中国武术与戏曲两者融合的历史渊源、两者在形而上与形而下哲学层面的融通,以及两者在新时期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三个层面探讨中国武术与戏曲之间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4.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起源早,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唐文滔 《科教文汇》2011,(13):143-144
青歌赛结束后,各界音乐人士都对民族声乐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其中,"质疑"也不容忽视,民族参赛者是"千人一声"、"千人一面"。这都值得我们每一个民族"音乐人"去反省和思考。笔者针对此现象进行透析,说明戏曲演唱与表演在民族声乐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及戏曲的学习是让民族声乐艺术走向百花齐放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6.
戏曲是纯中国味的艺术形式,戏曲服装的显著特征就是民族风格鲜明、民族特点突出,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均是多元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歌剧创作固然需要从戏曲、民歌等民族民间音乐中收取养料,但又需将歌剧与戏曲加以区别,而着力于歌剧这一特定音乐戏剧体栽固有规律的把握上,使我们的创作富有创意。  相似文献   

18.
《百科知识》2008,(4):54-55
明清是我国地方戏曲剧种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清康熙、乾隆之际,盛行“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戏曲声腔。所谓“南昆”,是指产生于元末的昆山腔。所谓“北弋”,是指产生于元末的弋阳腔。所谓“东柳”,原指山东的柳子腔,后来则是泛指唱山歌小调的声腔剧种。而“梆子”则是指明末清初“始于陕西,以梆为板”的“梆子腔”。  相似文献   

19.
戏曲艺术通过充分运用多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刺激观众的多种感官,引导观众进入戏曲情境,获得审美愉悦,并在娱乐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伦理道德、民族意识和历史知识等方面的教育。语文课堂可从戏曲艺术中获得关于语文学科课堂设计、情境创设以及课程思政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张岱的《陶庵梦忆》是一幅江南民间风俗画,其中戏曲卷最为精彩。它对张氏家班、朱云莱家班、阮圆海家班等士大夫家班和民间戏曲活动的描写,透露出晚明时期中国江南戏曲发展的生存状态。当时从剧本作者、舞台演员到台下观众三者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为戏曲兴盛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戏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