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建设经历了由单一化媒介形态到立体化多媒体的演变过程,目前形成了以统编教科书为基本教材、教学参考书等为配套教材和"精彩一课"多媒体课件等为辅助教材的系列化、数字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始终坚持教材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深刻领会教材是教学过程和结构的基本要素,辩证认识教材属性及其对教材建设的影响,正确把握课程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为保证思想政治学科的科学发展,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学校特色构建。本文探讨了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并以高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校本课程为例,介绍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过程及成效,最后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实践的困惑、不足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其中一部分,是基于学校,以学校为载体,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由学校根据其自身特点、本校学生实际水平和现实需要,自行组织开发的教材,目的是补充和完善现有的统编教材。本文从校本教材的角度,分析当前校本教材开发的现状,提出如何开发高中校本教材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于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改理念的倡导和相关政策的保障下,校本课程开发日,益成为一个热点和一个导向,而校本教材编制就是校本课程开发内容之一。校本教材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一本书主义”,有效实现了“一纲多本”。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许多学校都积极地进行了校本教材开发,根据新课程标准,开发出了许多各具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各地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例如,校本教材的定位、内容的选择、编制的原则等都不甚明了;功利主义思想也悄然地掺杂其中,不少学校出现了单纯提升名气而编制校本教材的现象。有些条件不成熟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将校本教材列为考评学校的指标之一,导致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形成一股教材编写热,使得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践环节变形走调,引发了不少误解和混乱。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校本教材建设的现状从不同层面进行冷静的剖析、拷问。  相似文献   

5.
毕秀芳 《中国教师》2011,(Z1):94-95
<正>一、校本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定位根据《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地理教学的教材建设应该由国家统编教材、地区教材和校本教材共同组成,其中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是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组织编写。那么如何界定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学科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完善国家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首要任务是研究好思想政治学科校本课程的建设。要建设好思想政治学科校本课程.首先要解决两个认识问题:一是要认清建设的历史责任;二是认清思想政治学科校本课程的特征。其次要解决两个建设指导性、操作性的问题:一是把握思想政治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项目:二是把握思想政治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7.
三级课程的提出表明,权力下放的改革已触及到教育的核心——课程。由于长期习惯了中央统一课程体制的学校及其领导、教师和学生过分拘泥于统编教材书,这种思想上定势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要之间存在强大的反差。因此,必须在角色上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参与权,才能搞好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共同体的思想转变至关重要,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铸魂育人功能,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大对国家统编新教材、新教法的研究力度,用好统编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重视高中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用高品质的校本课程引领学生成长。笔者结合自身在政治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所行所思,总结出了新课标下高中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四步曲”:立足实际,开设接地气的课程;与时俱进,构建有活力的课程;善于借力,打造有魅力的课程;及时反思,追求高品质的课程。  相似文献   

9.
中职《经济基础知识》校本教材的开发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本校办学的理念,开发适于本校学生需要和当地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校本教材作为国家统编教材的补充,以凸显本门课程的职业教育特点,使课程教学更具时代感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教材日益被视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与统编教材共同构成了我国现代教育的教材体系。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是要对抗还是要融合,编写目标是适应现实还是促进发展,编写内容是重科学性还是求趣味性,其结果是加量还是增效,需要我们进行探索和反思,以期为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校本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每个高校都有各自特色的校本资源,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校本资源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构各高校独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消解实践教学“瓶颈”的现实途径之一。以湖南一师为个案,探讨该校所拥有的校本资源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这些校本资源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是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进行积极地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也就是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思政课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要在正确认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的特点,凝炼教材内容,突出教学风格,同时注重自身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实现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实现范式主要从教学内容、期待承担的功能、教师队伍和教学模式等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学生主体性弱化、教学方法简单化、评价机制失效等困境,重要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和社会生活实际。回归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效的重要途径。在建构教学生活化实践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树立主体间性的教学理念,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由于具有发生作用的内隐性、教育内容的渗透性、教育方法的灵活性、覆盖领域的广泛性、教育效果的持久性等优点,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教学理念欠先进、教学内容缺乏整合、教学主题不鲜明、方式方法简单、保障机制乏力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更新实践教学理念,统筹安排各科实践教学,丰富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突出实践教学独立地位,强化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多方面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深入了大学校园生活,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探索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引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特点也决定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然性。以研究性教学理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型,就是要由功能性教学向价值性教学转型,由单纯灌输结论向互动探讨问题转型,由"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转型,由"教""学"脱节向"知行合一"转型。  相似文献   

18.
与其它课程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具有政治思想性与理论知识性相统一、即时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和模糊性与精确性相统一的特点。教学评价设计应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特点,注重评价目标的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结合、评价内容的政治思想性与知识理论性相结合、评价结果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和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在线教学是必要的教学方式。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存在教师较难融入虚拟教学情境中、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缺乏统一的线上教学平台和缺少在线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在线教学面临的挑战出发,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介绍了依托超星学习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实践,并提出了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成果可为今后高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参考,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构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育教学体系是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新途径。构建这一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要构建起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导学"模式。在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育教学体系的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育教学体系中教师"导学"模式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构建教师"导学"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导学"模式的具体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