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就余氏散文在被批评为媚俗作品的背景下,想对余氏散文媚俗化的起因、意义等再进行浅析。余氏别样“媚俗”的散文比某些精心“媚术”的作品更让读者受益。余氏在九十年代初期精神高地沦陷的背景下试图通过媚俗化进行“思想启蒙”,其美学魅力是学术性的,是其学术实践精神——责任感——的体现,余氏本人也通过媒体等进行了大量公众活动,在启蒙大众的同时也接受大众的反启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余氏为现代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身立命的生命范式。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微电影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一大批各种题材的作品抢滩影视媒体和各大网络。由于缺乏引导,加上微电影创作队伍的“草根化”,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许多微电影作品存在追求感官刺激,身体叙事过度、语言粗俗等媚俗化倾向。为了使微电影创作能够沿着一条健康的道路发展,面对微电影创作在取材、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上的种种媚俗化倾向,必须加以批评引导。只有克服媚俗化倾向,中国的微电影创作才能跃上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3.
“艺术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技艺也必将衰竭。”忻东旺在他短暂的一生里创作出了大量的“小人物”作品,并且他的作品大多都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画来支撑着整个画面的,“小人物”精神同时也是一种化悲痛为动力的精神力量。在创作的道路上,忻东旺没有放弃自己,他通过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愿望,而他作品里传达出的这种永不放弃的“小人物”精神在当今社会也是极为重要的。文章在对忻东旺绘画作品中“小人物”精神的产生与体现进行细致分析之后,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希望忻东旺绘画中的“小人物”精神能得到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日益边缘化的时代,当代文学小说创作当中的人文精神是在“文化的回跃”中的建构。当俗世启蒙理想、技术主义消解了生活的诗意和理性,“犬儒主义”度浑噩人生,精神荒漠化之后,人文精神的进行时建构表现为以知识分子写作对抗商业化写作、直面物化状态下的人生、呼唤媚俗文化中的“血性”。  相似文献   

5.
杨朔60年代初的散文刻意追求“诗意”,却以抒情的“失真”为代价,作者的审美情感变成了对盲目的历史信仰的认同,成为单纯阐释政治观念的产物,然而他的作品也是散文在60年代初挣扎生存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月”意象,是他追求、探索的美学象征,也是他主体精神的象征。“月”意象给我们展示出了一种空灵静寂的禅宗式的意境,使其散文呈现出浓郁的禅宗韵味。  相似文献   

7.
彭勋 《文教资料》2007,(5):82-83
知青作家群在当代商品社会中逐渐发生分化,一些作家的作品出现了“媚俗”的特质,一些作家仍然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另一些则徘徊在大众和精英之间。本文试图揭示他们不同的文化选择和内在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8.
在夏丏尊为数不多的散文中,“对话体”散文占据了一定比例,并成为他区别于其他散文作家的特色。“对话体”现象体现了夏丏尊散文写作的“客观性”倾向。这种倾向既体现在它的散文作品中,也在他的文学批评中有所阐述。而这种“客观性”则从根本上来源于他的教师身份和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大家都知道的 ,被称颂为“语言艺术大师”和“人民艺术家”的老舍 ,以他轻松幽默的笔调、俗白洁净而又凝练风趣的语言 ,为我们提供了“京味”极浓的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的世态画与风俗画图卷。其间 ,寄寓着他在“五四”新潮影响下的启蒙主义和平民主义精神 ,既“入乎其内” ,对底层市民、特别是劳动人民怀着深厚的同情并与他们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又“出乎其外” ,着力于国民性的剖析和改造、发掘和弘扬 ,从而达到了化大众与大众化 ,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奇妙的交融。他的作品要从这种交融中去看 ,与他的作品有着密切关系的他的生活情趣和作风 ,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这样的任务:寻找作者张炜对于启蒙精神的认知道路,将其作品放在他自身灵魂光辉的照耀下,准确分析其作品《柏慧》,把握他在作品中展现的启蒙主体多方面的困境。笔者的答案是:张炜具有“朴素”的写作原则,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与呼吁的诉求渗透在其人格中,从而促使其在((柏慧》中展开知识分子的情感与生活描写,尖锐地提出启蒙主体面临的困境问题。张炜始终坚持着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精神,其独特的人生境界与生活态度促成了其笔下启蒙主体的选择方向与困境。  相似文献   

11.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颇受关注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残疾经历和独特视觉使他的散文呈现出理性思辨的哲理风格,为散文创作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他的散文对残疾、生死、命运、生命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思索,使其散文的精神内容超越小我情感的抒发,因而具有了哲理与宗教色彩。他提出了残疾情结,探讨了生死迷惘和命运纠葛等存在主义话题,努力在散文中直接探讨生命意义。他的散文用感性的文字指引着读者去思索形而上生命问题。史铁生散文精神的"大"的内涵使其散文在当代消费语境中独具一格。本文从散文精神内涵、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探讨史铁生散文创作艺术,并将史铁生散文归为真正的"大散文"范畴。  相似文献   

12.
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急剧变化,当代文化出版出现了媚俗化的倾向,媚俗出版物几近泛滥,突出表现在其内容媚俗、书名媚俗、选题策划物媚俗与宣传媚俗。伴随着出版爆炸现象而愈演愈烈的种种媚俗表现,对大众文化产生了危害,期望新世纪的出版业能够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蓬勃发展,进而丰富大众文化的人文内涵,提高国民的精神素质和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3.
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那么阅读时如何才能把握散文的“形”与“神”呢?一、分清类型,依“类”悟法阅读时,我们要弄清作品是属于哪一类的散文,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散文,分析其“形”与“神”的关系.①写景状物的散文.我们应着力把握其外在的形态(静态与动态)和内在蕴含的精神.因为“情”是“景”的灵魂,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  相似文献   

14.
施蛰存虽以心理分析小说扬名,但他的散文创作也颇丰,早期的“纯粹散文”诗性特征显著。分析其散文文本的诗性特征,探究创作主体的诗性气质以及散文观念与早期“纯粹散文”的关联,阐释其早期“纯粹散文”中所隐舍的诗意的精神憩园。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的散文以冲淡平和而闻名,其实在他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五四启蒙的战斗精神。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他的散文中充满了激情的呐喊,在五四退潮后他仍坚持战斗。后期,他的散文主要以平淡著名,但冲淡平和只他的审美追求,虽然他在相当程度上做到了,但往往在平淡的外衣下内蕴着思想启蒙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以“五四”启蒙文学为开端,但其发展的历程并不具有历史必然性;解放区文学不是“五四”启蒙文学的结果,而是另一个时代的新的文学形态。90年代对“五四”的“误读”,既有新文学“正史”情节叙述的“误导”,也有现实社会中理想主义激情的普遍丧失所导致的价值的失落。“五四”新文学的历史价值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启蒙;“五四”未完成的启蒙将继续进行,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经之道。但是,启蒙的方式很难再是“五四”式的精英对大众的权威言说  相似文献   

17.
释“俗”     
丘雅 《绥化学院学报》2008,28(1):F0003-F0003
依据《汉语大字典》,“俗”字的常用义有以下四项:最常用义是“风俗”,如“土俗”、“移风易俗”、“入境随俗”等:第二个常用义为“庸俗,平庸”,如“俗气”、“媚俗”等;第三个常用义为“大众的,通行的”,如“通俗唱法”,“俗体字”,“俗文学”等:还有一个义项现在已经很少用了,但在一些古典文学作品或反映古代生活的影视剧中会经常看到,那就是佛家称世间或在家为俗。与出家为僧相对,如“俗家”、“俗世”、“还俗”等。“俗”还有一个非常用义项,现在已经不用了,即作通假字,通“欲”。  相似文献   

18.
今天习以为常的“大众”概念的使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大众文学”等在1930年代对很多中国知识界的人来说都是“新兴”的词汇,需要在特定的文化政治语境下叙述。但“大众”的概念不是骤然空降而来的,在晚清至1930年代之前的语境中它就曾经以不同的面目反复出现过。对“大众”/“民众”的关注是在晚清救亡图存的启蒙浪潮中兴起的,与这种重新认识“大众”/“民众”的过程相伴随的也有平民教育运动、关于“民众文学”的讨论等,而这些都需要在一个大众正在崛起的时代语境中来考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电视媒介环境一定程度上受到媚俗化电视现象的侵蚀,影响着广播电视的健康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来阐释电视媒介媚俗现象的主要表现,电视媒介媚俗现象的症结所在,以及电视媒介媚俗现象的调节尺度,试图为电视艺术健康发展搭建一个可行性框架。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一时间,提倡科学、弘扬科学精神成为一股波澜壮阔的社会思潮。在新文化倡导者努力下,科学启蒙和科普译介逐渐走入国人中间。科学小品是左联知识者在开展“大众需要科学知识,科学要求大众化”的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的文类,其特点是用散文的笔致,让科学与文学相结合,使文章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一种新体例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