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董仲舒作为儒家伦理美学的代表人物,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本文试从董仲舒对秩序之美的追求中来阐述其美学思想的伦理性质.秩序之关,在董仲舒笔下是分3个方面论述的:大一统论;服饰美;阴阳五行.  相似文献   

2.
<正>高老师: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领略了郭沫若笔下高雅的白鹭、琦君笔下故乡的桂花、冯骥才眼中可爱的珍珠鸟,还有许地山描绘的花生,这些都是他们的心爱之物。你们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呢?阿呆:平衡车、乐高玩具,还有机器人娃娃。文君:要说心爱之物,那必定是我的专属印章,它对我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高老师:我们拥有的东西有很多,喜欢的也不少,但真正能称得上“心爱之物”的却不多,它一定是具有特殊意义或是能给你带来美好回忆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牵手之美     
张爱玲曾经说"执子之手"是很悲惨的诗句,因为牵手后便是放手。放手看似潇潇洒洒,其实是无奈。没想到简简单单的一句诗,在张爱玲笔下竟引发出如此哀怨之情。  相似文献   

4.
眼睛是心灵之窗,透过不同的眼睛,我们能看到不同的心灵。看一看名家笔下不同人的不同的眼睛,你能从中读到些什么——  相似文献   

5.
暴露小说起于1845年,乔治·利帕德(George·Lippard)是暴露小说之父。暴露小说是美国通俗小说中的一个较大的流派,是小说体裁的一种。以美国暴露小说之父——乔治·利帕德(George·Lippard)及当代著名的小说家——西德尼·谢尔顿(Sidney·Sheldon)等笔下的小说为例,解读当代美国通俗小说之暴露。  相似文献   

6.
无言之美     
“无言之美”可以有三种境界:一是不要说,言外有意;二是说不尽,言不达意;三是说不出,无言表意。当我们面对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时,都会身临无言之美的这三种境界,不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或是“此中有真味,欲辩已忘言”。但最令人回味的还是说不出的无言之美,而社会之美中的人性美恰恰带有这种意味。在大师们的笔下,我们就时常能遇到这样的人性之美而说不出。《摩诃摩耶》是印度文学家泰戈尔享有盛名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深受封建种性婚姻制度和惨无人道殉葬制度迫害的少女摩诃摩耶与相爱青年罗耆波的不幸…  相似文献   

7.
山水魂不朽,得山水之魂者笑傲天下! 本文主要有两个特点: (1)本文没单调地只写山水本身,而是借重文学和艺术中的山水,使得山水的形象更为鲜明,“灵动”与“沉稳”的内涵更为丰富。文章开篇即不同凡响:“山水徜徉在文人骚客的笔下……山水又是国画永恒的主题……”;写水的灵动时引用了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诗句;写山的沉稳时引用了《呻吟语》中的名言。这些相关因子的介入,使得作者笔下的山水更有立体  相似文献   

8.
柳,古往今来一直是很多人笔下灵性之物的代表,自然古朴,情与意的化身.众人之柳众人爱,扬州之柳扬州赞.扬州自古就有"绿杨城郭"的美誉.柳,本是情意化身,扬州的柳较之别处,更显婀娜风情,有着深刻的扬州印记.从另一角度折射出扬州特有的文化内涵.文章试图对大众之柳和扬州之柳作一番阐释,以期对柳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尤金&#183;奥尼尔有多部作品对母子关系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他笔下的母子关系大多是畸形的,母子亲情关系中却总渗透着情欲之爱,由于违背伦理和道德,结果母子都不可避免的遭受悲剧命运的残酷惩罚。对母爱的向往和追求却使奥尼尔在最后一部作品中塑造了《月照不幸人》中乔茜这一角色,她与男主人公吉米超脱了情欲之爱,显现出了母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笔下,死亡大多是无"声"的.但有一个例外,就是<祝福>中祥林嫂之死.鲁迅在"死亡"的叙事上表现的某些现代性特征与其时的文化语境天然接合,这暗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横截面.  相似文献   

11.
由于坎坷艰难的人生经历与融贯中西的阅读积累,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呈现出哀怨玄奥的风格特点,具有极高的审美趣味与艺术造诣,这一点在其笔下的怪谈小说中得以突出显现.从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与个人气质出发,以小说《地狱变》的具体内容为中心,分析了其笔下怪谈所具备的独特气韵.  相似文献   

12.
王军 《师道》2004,(2):30-30
《冬天之美》课上到揭示文章内核的攻坚阶段,和学生一起倾情赏析了一组准确再现乔治·桑笔下如诗如画乡村冬景的多媒体图片后,我一声长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城里的富翁们为何偏偏就热衷于奢侈挥霍、狂欢作乐,不肯到乡下去过冬天呢?”  相似文献   

13.
<正>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终分三国,论天下英雄。一个身材矮小、貌不惊人的智者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推进了历史的进程……一、走近曹操千百年来,在历史学家的笔下,曹操一直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形象。但伟大领袖毛泽东在研读历史人物时,曾为曹操正名:“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  相似文献   

14.
月意象在李白、苏轼二人笔下是个十分突出的意象类群,二人笔下的月意象在审美内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审美境界方面,李白和苏轼笔下的月意象,一个清逸仙境,一个清空禅境;审美功能方面,李白主要是壮大自我之情怀,苏轼主要是透悟历史与人生;审美特性方面,李白笔下的月意象集中体现为情重于思和超凌现实,苏轼笔下的月意象则集中体现为思重于情和出入现实。  相似文献   

15.
美国19世纪作家爱伦.坡的作品常以死亡为主题。他笔下的死亡充满了悲伤之美、恐怖之美和浪漫之美,他认为死亡之美才是极致之美。他如此钟情于死亡之美,有这么深的死亡情结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对死亡的描写也体现了他在失意的人生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16.
倡导个性,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挖掘学生已有的积累,营造自由交流的课堂氛围,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让作文的“个性之花”在每个学生的笔下绽放呢?  相似文献   

17.
当代小说家方方通过对知识者生活的描写,对人的存在和命运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她笔下的知识者虽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活阅历各自不同,却有着相近的精神血脉,呈现出具有家族谱系的人物类型:即祖父辈,父亲辈,我辈三代知识者.在他们看似不同的生命形式里折射出三代知识者相似的宿命悲剧:无处遁逃的生命定数.宿命,在方方笔下表现为一股神秘的力量,她形象地描绘出在宿命之手操纵下代际轮回的宿命悲剧,发出一声声宿命的叹息.  相似文献   

18.
水,在现代人的意识里,除了是生活必需之物以外,可能还有水的极度缺乏,水的严重污染等印象。可是,在中国古代众多诗人、作家的笔下,水却表现得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19.
三国时期的吴蜀夷陵之战是罗贯中笔下“三大战役”之一,不仅在战争指挥艺术上堪称经典之战,在文学描写上亦堪称经典之笔。作者通过虚夸战争规模、改造战争性质、层层设置波澜等手段,大大增强了夷陵之战的传奇色彩,充分显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精妙的虚构艺术。  相似文献   

20.
邢孟达 《考试周刊》2012,(29):25-26
日本文学对自然的感受方法与思维模式是把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融进自然之中;把自然看做是与人相互依存,可以亲和地共生于同一大宇宙中。川端康成继承日本人与自然合一之文学传统,又擅长描写女性,通过写自然展示女性,通过写女性感受自然。自然美与女性美相融合,形成川端康成笔下女性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