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学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妨让我们先读一读丁永正先生的一篇短文——《蹲下来看学生》。  相似文献   

2.
1907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在《河南》杂志连续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5篇论文,第一次系统地向世人昭示了他求索“改造国民精神”以“昌大宗邦”之道的致思宗趣.文章认为上述5篇论文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意趣相融、理致一贯、以人的“个性自由”为精神主脉的思想整体.这些思想,构成鲁迅独特的历史文化观和人生价值观,表达了鲁迅对既关乎全民族每一个个我生命存在之意义,也关联着整个民族存亡之道的现实而终极、终极而现实的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庄子》一书中的“无用即大用”是在特定语境下的一种话语,它已经包含了这样一个前提和假设:即在病态的、污浊混乱、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世人对个体“有用”部分的利用总是以牺牲个体的生命、自由与尊严为代价的,从而使得“无用”和“有用”被迫分离,“无用”就成了保全生命和自由的“大用”。  相似文献   

4.
本刊今年6月号推出的《当“写字”遭遇“打字”》,在读者中产生一定反响。人们在忧思“写字”教学之现实困境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书写的生命与意境》《今天你还写字吗》是来稿中突出的两篇。欢迎继续对这一论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道家自始至终最崇尚的精神,是自由精神。道家思想的自由精神关爱个体生命,在政治上尊重个人基本权利,在精神上追求“与道逍遥”的超然境界。道家自由精神对现实中教育自由的种种异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百合花》是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新选入的小说。虽然《百合花》是一篇战争主题的小说,但作者借助“草蛇灰线”与“避重就轻”的叙述技巧,让读者在阅读文本之时常能感受到个体之间的动人与深情。其高明之处在于用叙事的“轻”来消解现实之“重”的目的,即“以轻克重”。同时,《百合花》也能够引导读者对于个体存在价值的珍视。  相似文献   

7.
《悟真篇》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生命哲学的经典著作,也是探微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窗口。从生命美学思想的维度看,《悟真篇》提出了“返本还源”与“阴阳互用”两大核心美学命题,前者以道家哲学的宇宙论和人体生成论为基础阐释生命超越的符号系统与根本向度,后者以天人感应原理和阴阳学说为视角开展审美判断,描述人体“阴阳互用”的审美现象及所唤起的美感经验。这些论述揭示了古代中国人重视生命、珍爱生命,努力实现个体生命和谐发展的自觉追求,对于当代开展生命美育,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的基础教育中常常忽视了对象──人,人是自然界中最具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 从“认知体”到“生命体”的提升,已成了当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重要分水岭。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必须关爱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发 展。关爱生命,就必须让每个生命都享有“心灵自由”的空间,显示充分的生命活力。○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自由○给学生以表现自我的自由○给学生以想像、联想的自由○给学生以主体感悟的自由○给学生以尽情表达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达生》是《庄子》中的一篇,记录了庄子重"生"的思想。达生即通达生命,探索并通晓生命的实情,探讨如何处理生命、生存、生活、精神、心态等方面的问题,实现个体生命的超越、畅达和自由。本文旨在解读《达生》及《庄子》其他相关篇章中关于达生的思想,从而发觉其蕴含的自我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力求生命化、诗意化,教学的着意点当如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所期待的“传送生命的气息”。面对每一篇诗文,如同面对着一个个生命之魂,能感受到生命的脉搏、生命的气息、生命的震颤、生命的芬芳……屈原的《离骚》,让我们明白生命可为国兴而生,也可为国灭而亡;李白的诗让我们懂得生命要彰显个性与自由,绝不屈从富贵权势;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让我们知晓生命苟活,只为“通古今之变,成一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神游"与庄子的"逍遥游"都是具有浪漫色彩的奇特的精神之游。两者在"游"的写法、体验、结局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屈原的"神游"是用一种正面铺陈的写法,写出了诗人去留两难的矛盾心境,他感觉无路可走,选择以死捍卫理想。庄子的"逍遥游"则是用一种反面衬托的"跳过法",写出了他对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但这一理想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庄子无奈地选择了顺应世俗、与世浮沉。屈原与庄子的"游"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是在后工业时代面对人的危机、情怀的危机和艺术的危机而提出的.马尔库塞强调建立以个体意识为核心的艺术自律体系,从而为艺术在当下的建设中寻求理论支撑和生命源泉.他的“新感性”与艺术的关系在后现代艺术的大背景下从审美的维度上达成了一致性,其意义在于重建个体及其所生活的世界,特别是人的艺术世界.艺术的审美态度是人类另一种生存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感性”的建构为实现个人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新版中职语文教材拓展模块中选编的文章。此诗以"梦"为主线,一方面,通过作者在梦中神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展现出了作者对于奸佞当道的腐败政治的愤恨,另一方面,作者也表达了对于自由光明的人生态度的追求向往。此外,从诗歌中也不难看出,作者本人的思想是"儒"、"道"交互的,这不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而且直接作用于诗歌谋篇布局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因此,对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文本解读、思想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的思想完全摆脱了过去抽象意义、自然意义的观点,发现了个性的社会性,并且把个性看成是社会生产、社会关系的产物,认识到个性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要想解放个性,就必须改造现实的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改变“偶然性”,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采取现实的革命运动,实现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从“偶然的个人”向“有个性的个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自由"是萨特的哲学阐释与文学表述的一个关键词。萨特文学作品中的"自由选择"观念,张扬人在边缘境遇中的主体性选择,主张在"选择行动"中以体现人的本质及其价值构成,但同时强调人在自由选择的时刻必然要受到道德规律和责任伦理的制约。在这样的意义上,萨特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从荒谬人生寻找精神自由的在场。  相似文献   

16.
青年尼采荷马研究的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文本中:一是1869年尼采在巴塞尔大学的就职演讲《荷马与古典语言掣铹,探讨的是“荷马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荷马作为一个人是否存在?”;二是1872年尼采准备写作的《菏马的竞赛》,最后只写了一篇前言。在这篇前言中,尼采将希腊世界区分为前荷马世界和荷马世界。荷马世界已经有了一种文明的日神精神作为引导,而前荷马世界则是没有文明尺度的深渊。尼采正是以这样的区分来论定酒神精神是超善恶的。从两个文本的差异可以看出,尼采逐渐从语言学专业走向了自由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7.
"人是什么"的人的本质问题,无论就认识对象还是认识价值而言都是一个合法问题,必须由也一定可以由形而上学思维来加以解决。传统阶段的形而上学思维是死界形而上学思维,把"人是什么"回答成了"人是什么物",从而人的根本性、独特性、高级性被"遗忘"了,也造成了理论研究的逻辑错误。同样以形而上学思维为工具,从人是生界存在者、人作为"生命实体个别"具有内在性和自身生成性的逻辑出发点出发,可以得出人的存在由低到高具有个体特殊、个体一般、群体一般、人类一般、生命一般、自然一般等六个本质层次。"人是什么"的哲学问题需要由六个不同层次的语句来整体表述:人是难以确定不同环境下不同意识性的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意识个体;人是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个体;人是由众多特定独立个体人组成的特定独立的人的群体;人是人的类———人类;人是生命中的一种生命;人是自然中的一种自然物。自然由生界与死界两界组成,根据认识对象的不同,理论思维应当以生看生、以死看死,这样的形而上学思维不但可以解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对自然本质认识这一世界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使鲁迅研究更加直面现实,有必要倡导“为人生”的鲁迅研究,即充分认识鲁迅的文化资源价值,面向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展开鲁迅研究。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我们还处在“五四”时代,还处在鲁迅时代,“民主和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我们更需要鲁迅。具体地说,鲁迅与大学文化精神,鲁迅的“民魂”思想,鲁迅的知识分子观,鲁迅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和谐文化资源,鲁迅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经验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方向。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形成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实用性,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集理论与实践、思想性与方法论于一身的伟大思想,它在初等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更是鲜见。文中介绍了"教学做合一"理论的特点以及在实变函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中提出了"文学介入"理论,"文学介入"旨在揭露不同阶级的人的处境,起到干预社会的作用,达到引起行动的效果。狭义的"介入"指向政治介入,揭露一定阶级的人的处境。广义的"介入"指涉现实生活世界,包括了政治生活在内的人的生存、生活状况。文学介入依据词语与物的对应关系,在意识中呈现对象,依靠"作者—读者",通过"揭示—被揭示"的方式实现。文学介入是以意识的自由为前提,通过"作者-读者"交互显示自身的自由的方式,揭示人的自由。自由始终在场,人的自由,自由的人始终是"文学介入"关注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