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这是列侬在回忆列侬,不是我们在回忆列侬——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听到他的歌声时,他已遇刺而死去多年。我们也不可能像他那样回忆,我们的六七十年代与他的迥然不同。他死后,我们只能在客厅里听他的歌,只听得到他的文艺,而不见他的愤怒;只感受到他的经典,却不了解他为什么现代。  相似文献   

2.
有一个中国的年轻人,从小就十分优秀。他来到日本留学,在名校里一路过关斩将,是尖端科学界前途无量的尖子生。在今年,他遇到些挫折,随之轻生了。他的亲人不同意写进报道里,因为,在他的家乡,没有人知道他是自杀。  相似文献   

3.
乐观人生     
前些日子,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故事: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人,突然感到胸口发闷,他的老伴一再劝说让他到医院检查一下,可他总是推来推去,直到迫不得已,他才向老伴保证:等小儿子结完婚,一定去检查。在他小儿子结婚的那一段日子里,他的脸上每天都堆满了笑容。后来,他终于在儿子的陪同下做了检查。当检查结果出来时,他的家人惊呆了———老人患肝癌,癌细胞已经开始扩散。他的儿女们决定瞒着他,让他走好生命的最后一程。大家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却只字不提有关癌症的事,只说是肝部发炎。老人看上去是相信了,因为他依旧整日笑呵呵地…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和编辑工作叶至善我的父亲叶圣陶生于1894年,1988年逝世。他在晚年说:如果有人问他的职业,他就回答说,他的职业是编辑。在一生中,他做编辑工作的时间最长,超过了60年。他进商务印书馆正式当编辑,是1923年年初。在这之前一年,他和朋友们一同编...  相似文献   

5.
人们都说,他是一支“笔杆子”。18年来,他的工作虽在不时地变化,但他执著勤奋地笔耕没有改变,理论文章、调查报告,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了500多篇。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成功在于他执著笔耕的志向。1976年,他入伍来到部队后,尽管任务重,条件差,却始终坚持认真学习,不丢报道这一行。入伍第一年,他利用休息时间写了反映连队生活的稿件100多篇,年底只见了一篇。第二年,连队执行国防施工,他白天参加施工,晚上坚持在煤油灯下写稿到深夜。这年,他写的稿件在《前卫报》见了7篇。为此,他荣立了三等功,后来调到连部当了文书。营领…  相似文献   

6.
论扬雄     
翻开《汉书》扬雄的传记,再看扬雄的文集,扬雄特异的形象从烟尘仆仆的史卷里由模糊渐至清晰。他理应是清瘦的,单薄的身躯常年蜷缩在书堆里,呈露着岁月古旧的色调,仿佛还能闻到那里散射出来的书卷气息。他在物质上必然也是匮乏的,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只有精神。他所有的财富都用在锻造那眉宇间隐约逼出的清气,那满屋子铺天盖地的书籍呈示着他精神的富足。不看书的时候,他就喝酒。门庭荒芜了,很少有人光顾他的房屋,他原有的口吃使他更不懂得说话,他也无须多言。他的灵魂只叩间先哲的心扉,在静寂的书斋,他拥有许多可堪与谈的朋友。…  相似文献   

7.
(一 )  储安平青年时代喜爱文学,写过多篇小说、散文和介绍外国文学的文章。早在 1936年,储安平就在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他一生惟一的一本小说《说谎者》。后来,他留英追随著名的自由主义哲学家拉斯基学习。整个抗战期间,他在湖南、重庆分别做过报纸主笔、大学教授。以他的资历,他完全有资格成为一名徜徉书斋的学者。然而,笃信自由主义的他却找到了一条“参政而不干政”,为言论自由开辟讲坛的道路。为此,他甘愿舍弃自己在学术上的进一步发展,专心投入他所选定的事业。  他也许找到了他一生的道路,然而,这也是他一生悲…  相似文献   

8.
他走了,我新闻界的挚友汪应祥,已经走了整整两年。在这些日子里,我经常想起他,也常常在梦里与他相会。我很少梦见亲人,竟然在梦里见他不下5次,每每都泪湿枕巾。我们之间10多年的感情和友谊,终生难忘。他一走,我就说要写写他,可一拖就是两年。这期间,每当我提起笔来,他那真诚的言谈、真诚的待人、真诚的笑容,就浮现在我眼前,挥之不去,常常是还未下笔,泪已潸然,以致难以握笔。我曾多次想过,我已是被判了“死刑”的人了,为什么不让我走,而让他走了?为什么老天爷就让这世上的好人早早夭折呢?……在他走了两年之际,我说…  相似文献   

9.
有人叫他老姚,他答应。因为在市广播电视局里,他的工龄最长,资格最老。即使是在全省的广播电视系统中,他也是属于最老的那一批广播电视工作者了。1990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向全国广播电视战线连续工作三十年以上的人员颁发荣誉证书,萍乡仅有老姚获此殊荣。有人叫他姚科长,他答应。因为他长时间在局里事业技术科当科长。即使以前局里还没有这个科时,他就开始干这个活,当时叫农管组。有人叫他姚台长,他也答应。因为1992年萍乡有线电视刚建网不久他就从事业技术科抽调出来,负责筹建工作一直到现在。凭着二十万元贷款起步,短短几…  相似文献   

10.
遍地枭雄     
韩燕来,也叫毛豆,一个上海北郊的男孩,在家中足老小,又是父母中年时生的,人称“奶末头”,家中人都娇宝他。他高中毕业后,断断续续地打过几份工。其间也与同学商量,合伙做生意,自己做老板。但这只是停留在商量阶段,刚出校门的人总是好高骛远。他多数时间是在家闲着。后来比他大八岁的姐姐替他在驾驶学校报了名,还为他付了学费。几个月后他考出驾照,开起了出租车。  相似文献   

11.
30多斤的摄相机、背包机压在他的肩上,大汗淋漓的他却依然谈笑风生,那双四处搜寻新闻线索的眼睛似乎永远都不知疲惫,他就是青岛警备区战士报道员姜永军。1992年7月,他在长山岛拍摄的专题片“九个老兵”,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被中央电视台和军区分别评为一等奖,突出的成绩背后,付出的是艰辛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1993年,从中央电视台军区记者站学习一年期满后,他就扛着摄相机正式开始了他一直探索追求的新闻报道工作。他虽在摄编技术上功夫过硬,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设备不全,只能进行拍摄而不能进行编辑,为了克服困难,他带…  相似文献   

12.
一个偶然的机缘,使我在军校结识了他,他长得普普通通.不显山,不露水,平头圆脸,单眼皮,小眼睛,标准个,一开口自带三分笑意……相处几年,对他的身世以及拼搏历程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采访他时,竟跑了宿舍——办公室——训练场三个地点。他,就是北京军区某机械化集团军新闻干事杨吉庆,他说.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只相信三句格言——  相似文献   

13.
席双旗  少辰 《出版参考》2006,(10):13-13
陆仁风是个十分难缠的主,他谁的账也不买,还特别喜欢跟领导对着干。为此.他不知挨过多少批评,受过几回处分,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因此.在局里.谁也不敢惹他.领导见了他就头疼。这些,刘局长在来局里当局长之前别人就对他说了,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非常喜爱打桥牌,尤其是在晚年,他把打桥牌当成向自己智力、体力挑战的手段。“棋圣”聂卫平多次陪邓小平打牌。他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的笑容。一旦他打牌非常得意,笑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的表情非常纯真可爱。另外,孙子、孙女们在他身上爬来爬去的时候,他也会露出这种孩子般的笑容,他在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据聂卫平回忆:邓小平的桥牌水平应该说是很高的。他常说:“我能游泳,说明我身体还行;我能打桥牌呢,说明我脑子还行。”自1984年开始,“运筹与健康”老同志桥牌赛共办了10届,邓小平参加了9届。1988年底他在第6届比赛中…  相似文献   

15.
他入伍第一天,被授予少校军衔。他入伍第一年,就立功受奖。他就是河南省社旗县人武部政工科科长田杰。这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一年之内,利用业余时间,在省以上报刊发稿60多篇,其中在懈放军报》发稿6篇。他被河南省军区政治部评为1996年度优秀通讯员,南阳军分区为他记了三等功。田杰虽然入伍只有一年时间,但在人武战线上工作已有16个年头了O16年来,他在新闻报道工作上不懈努力,开拓进取,在各类报刊电台发稿700余篇,四次立三等功。他是1982年从河南大学毕业分配到社旗县一个乡镇武装部工作的。1983年他采写了女民兵张瑞杰自办家…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但他自己在晚年说:如果有人问他的职业,他就回答说,他的职业是编辑。在长长的一生中,他做编辑工作的时间最长,超过了60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没见过他的人认识他是从他的文章开始的,而和他熟悉的人认识他,则往往是从他的坦诚为入开始的。他当兵20多年,在基层当过教导员,在机关做过组织、宣传、保卫等工作,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在机关,也不管是做什么工作,他都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勤于笔耕,孜孜不倦,因而收获颇丰。厚厚的几大本新闻作品剪贴,足有五六百篇;发表在报刊上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言论等文学作品~大读;六本书里收录了他的作品,几十篇颇有见地的政工研究论文刊登在军内外杂志上;作品获得过全国、全军、军区三十多项奖励;被解放军报…  相似文献   

18.
采访蔡林时,正是他的专著《摄影一点通》完稿之时,也是他从事摄影理论写作整整10周年,还是他48岁的生日。按说理应庆贺一番,可在他家找不到地。当我们摸黑来到他办公室,只见他正在伏案疾书,连我们走近他也丝毫没察觉。正是这样日以继夜的奋战,他写作出版了对本近千万字的摄影和电教专著,在摄影理论界独树一帜。一定要找准原因1982年在第三军医大学电教中心进修摄影时,蔡林发觉我国摄影理论书籍太少,国内一些摄影理论书籍大多数是英、美国家的。一次,他照一本翻译书上的摄影技术要求,拍摄了两卷资料,可效果非常差。事隔不久,他…  相似文献   

19.
他叫何美江,今年37岁。十多年来,他在档案这块田园里辛勤耕耘,倾注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虽然是一名残疾人,但他身残志坚,执着敬业,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称赞。  相似文献   

20.
老李     
老李 《出版参考》2005,(9):12-12
老李刚来组织部时,人们不叫他老李,而是叫他小李。这小李一叫十多年,到四十多岁了,同事们就改口,开始叫他老李。刚来组织部时,小李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部长也对他很器重,所有部里的总结、打算和领导讲话,都让他执笔来写。在部内部外,领导提起小李,就夸他是“我们部里的笔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