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基本上结束了关于言意关系的争论。本论文深刻探讨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在语言与思维方面对当时以及后代的影响,对当时女性逻辑思辨的影响;魏晋的"言"意"具有现代符号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玄学的“言意之辨”牵涉到中国古代文人所崇尚的心灵境界与审美理想、外部世界的感应通融等问题。正是基于“言意之辨”,先哲们不断丰富、发展了以象兴意、借象求境、“得意忘言”的认识、审美与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诗论中的“言意之辩”历来分为两种对立的观点。文章认为,言意之辨源于哲学上言能否明道的问题,老庄与孔孟对此问题的看法所以相悖,乃是由于其道论属于不同的层面。基于同样的原因,魏晋玄学内部对此也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认识。魏晋时期,在文学理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言尽意论。文学史上第一流的大作家都认为言可尽意,故他们创作的主体风格是沉著痛快。唯“神韵派”持言不尽意之说,故推崇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追求言外之意、文外之旨。但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并不很大  相似文献   

4.
“言意之辩”与魏晋文学理论的新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玄学“言意之辩”对当时文学理论的影响 ,既不是形成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理论 ,也不是导致了“诗缘情”的“尚情”论的出现 ;而是促使当时的文学理论产生了真正的文学本体论或本质论。认为文学乃“象”或“道之文”,是“言尽意”与“言不尽意”的统一 ,这才是魏晋文学走向自觉的真正标志与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的文艺思想主要通过“文道之辩”、“言意之辨”、“自然与人工之辨”、“诗画意形之辨”和“审美娱乐论”等五个方面体现出来。他的文艺思想对当世及后世都有较为重大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是一部纂缉旧文的小说集,与旧文相比,其叙事在叙述方式上有着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不清、故事人物的背景不明、故事情节不完整等特点.文章认为,魏晋的清谈时风对这种叙述特点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并从崇尚简约、崇尚机敏、崇尚韵趣的清谈价值取向和有无之辨、言意之辨等清谈命题内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阮籍和陶渊明是魏晋时期前后相映生辉的两大大诗人,在他们所创造的风格各异的诗歌中体现出他们与玄学的内在联系,阮籍是一位崇任自然的玄学家,陶渊明深受玄学“独化”论的影响;玄学性情说使文学进篱一个情化、个性化的时代,阮、陶在诗歌创伤中明显地表现出对性情说的追求和发挥;受玄学“言意之辨”的影响,阮、陶诗歌创伤拓展了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阮诗耻于言酒,陶诗津津乐道;阮陶代表了玄学发展的基本趋向,从消极悲观到陶然自得。  相似文献   

8.
玄学思想方法对魏晋诗歌的艺术风貌有较大影响。委运自然的思想形成了诗境的平和淡远;言意之辨尤其是得意忘象的思想方法使诗歌意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冥观静照的思想方法又与诗歌的静态清趣之美有直接关联。此外,有关南朝诗论家对于玄言诗“淡乎寡味”的评价,应该从玄言诗人的创作追求与评论家的诗学观念两方面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善于通过写意的方法将其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与现实世界区别开来,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写意化影响深远。写意化使陶渊明诗文注重内在意趣,而不拘泥于外在形式,体现了他率真任性的人生态度,也是魏晋以来思想上重视言意之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本体,也是通过主体的心性修养所达到的一种状态或境界。“道”不是实体,不可言说,不可分析,只能诉诸于主体的心性直觉。通过对“道”的直觉思维来把握和表达人的超越性理想和形上追求,是中国传统哲学通往形上境界的特有门径和思维特质,而这种思维特质的形成,正与肇端于先秦时期的“言意之辨”有着深刻的关联。可以说“言意之辨”既是这种超越而内在的直觉思维形成的深层原因,也是其成为传统和特质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1.
这里通过对魏晋时期乐论、音乐学作品及相关史料的解读与分析,阐述了音乐对学发展的影响。魏晋时期音乐与学的交互影响,不仅共同规约了时代审美风尚,同时还影响了学理论和诗风格的转变。对学而言.此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乐器和音乐进入当时人们的审美视野,成为学创作的题材。同时,受音乐的启发.诗创作的情感风格也由“雅”、“正”转而为“悲”、“艳”。  相似文献   

12.
《周易》象数思维影响了民族思维方式,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古代文学思想观念的演变和发展。天人合一、阴阳互动、通变致久等思想构成古代文论的哲学基础,而“言意之辨”、“意境说”等文学思想都和《周易》象数思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重视自然、注重人格、探求生命的新美学思潮。这种美学思潮以“重情”为主要特征,无论在审美形式上,还是审美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并且构建了魏晋名士的审美观,赋予了这个时代浓厚的悲剧色彩,影响了当时文艺创作和魏晋名士的人格构成。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重视自然、注重人格、探求生命的新美学思潮。这种美学思潮以“重情”为主要特征 ,无论在审美形式上 ,还是审美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并且构建了魏晋名士的审美观 ,赋予了这个时代浓厚的悲剧色彩 ,影响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和魏晋名士的人格构成。  相似文献   

15.
后赵石勒、石虎统治时期,曾先后“清定五品”,“复续定九品”,下诏推行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这对当时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选举政策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且对消弥后赵时期的民族矛盾加速胡汉统治的进一步合流,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言意之辩”起于先秦盛于魏晋,从逻辑上看主要是针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展开的,即语言或文字能否完全把人的思想或认识表现出来.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语言转向,确定了语言的说事和行事功能,提升了语言的地位,至认知科学发生经验转向,确立了语言对思维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从认知科学的建立发展,大致经历了从“言不尽意”到“言尽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魏晋玄学是名教危机与道家复兴的产物。其主题和核心是名教与自然之辨。言意之辨、有无之辨等几乎所有的玄学论辨都围绕此而展开。依照历史与逻辑的顺序,名教与自然之辨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或三种基本思路。即:“名教本于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和“名教即自然”。一、“  相似文献   

18.
含意是一种古老的语言现象 ,人们对其的意识、运用和研究有着久远的历史。在我国 ,有关含意现象的讨论最早可见之于先秦时期诸子的著作中 ,魏晋以来的“言意之辨”也涵盖这一方面的内容。从那时候起 ,人们早已把含意看作是一种本体性存在 ,把含意的运用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并对隐性表述和显性表述的关系做出了探讨。因此 ,系统地整理有关的资料有助于深化人们对含意本性的认识。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描述和分析。  一、含意及含意本体论  目前 ,含意的内涵与外延都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古典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着重讨论的是特殊含意 ,即由于…  相似文献   

19.
从《诗经》开始,“曰归曰归”的呼唤就不绝于耳。公元三世纪初到六世纪末的魏晋六朝时期,凄美的思乡情绪更加泛滥。它既源于当时剧烈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恋土情结、宗法人伦等因素对魏晋人的影响,也与当时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密切相关。这种思乡情愫的勃发,蕴含着独特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20.
“言意之辨”是中国哲学、语言学的古老而经典的命题,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就在于其字面意义之外还蕴含了意蕴无穷的“言外之意”。本文试图从情感的外化和语境的显示两个方面,结合一些文学作品,对文学语言模糊性的产生根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