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散文中倾诉与萧军在哈尔滨生活艰难情况的文章比较多,其中关于她自己“饿”的生理与心理描写特别突出。从表面来看,物质的极度匮乏是她频频述说的直接原由;实际上,生理“饿”下潜藏的是她“情绪饥饿”的内在精神状态,而“情绪饥饿”则源自她对“温暖”与“爱”的追求后不得的失望。  相似文献   

2.
“健康”、“财富”和“幸福”一直是我们的追求。但是,我们现有的很多生活态度、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不知不觉中与我们的追求背道而驰,怎样才能改变过去的自我,开始一种寻求健康、财富和幸福的新生活呢?最近一期《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封面文章《改变你生活的50种方式》,给了  相似文献   

3.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白居易 )。要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积累。一、热爱生活 ,对生活倾注情感。对生活有所追求、期盼 ,歌颂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对生活有所思考、总结 ,敢于表白心迹 ,表达心声 ,表现真情。对生活的过去进行整合 ,对生活的现状进行评判 ,对生活的明天寄予希望。总之 ,中学生对生活要有追求 ,在追求中展现生活的内在底蕴 ,在追求中品尝生活的纯真甜美。二、留心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 ,它能较好地反映生活的本质 ,能传神地表达出人物的喜怒哀乐。《荷花淀》中水生…  相似文献   

4.
生活的微笑     
黄雨欣  韦静 《广西教育》2006,(1C):59-59
本文以片断连缀的方式,从生活中截取三个平凡而动人的画面,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从中不难体察到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再加上题记的点题,文本后记的回应,使作者把“感受生活”这一抽象的话题描述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可感,也使文章的结构浑然一体。但文章的内容略嫌空泛,还可以更加充实一些。尤其是在写校园的一段。  相似文献   

5.
刘勰声律论主张文章的声韵应该有和音乐一样的乐律,但这种声律是自然的声律,这和沈约追求的人为声律是不同的;文章的声律可以在字音平仄及双声叠韵字的运用上去追求,在“作韵”(同声相应)和“选和”(异音相从)上去追求;追求声韵也要和情韵统一在一起,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经历了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从主要追求经济现代化到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现代化,从主要追求物质层面现代化到追求物质、制度、精神三大层面相统一的现代化,从“赶超战略”到“追赶战略”,从追求经济增长到追求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这四大转变。  相似文献   

7.
教育即育人,教育以人为对象。人生活在世界中,总是追求“好”的生活,“好”的教育应该切合于对“好生活”、“好人”的追求。那么,何谓“好人”、“好生活”、“好教育”?从柏拉图到杜威,从孔子到蔡元培,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但现实总是现实,总是匮乏的事实。我们深深知道,那绝对的“好人”、“好生活”、“好教育”是不可能君临于此世的,或者说是不可能完全转化为世俗的现实图景的。但我们相信它们“在”、“恒在”,在我们世界隐秘的那一面,在我们现实之手无法触及的地方,在我们坚定的信念之中。  相似文献   

8.
“健康”、“财富”和“幸福”一直是我们的追求。但是,我们现有的很多生活态度、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不知不觉中与我们的追求背道而驰,怎样才能改变过去的自我,开始一种寻求健康、财富和幸福的新生活呢? 最近一期《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封面文章《改变你生活的50种方式》,给了我们一个详细的答案。在这里,我总结了适合中国人的8条,希望能为朋友们提供改变生活的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按照习惯,我每周安排一节课,用来讲评练笔,也借此机会拓展开来,聊一聊生活,谈一谈写作。上周让学生读了爱因斯坦论教育的一组文章,科学巨人睿智深刻的思想震撼了学生。我告诉同学,人不能“趴”在现实中,写作应该表达人生的追求,要追求“大气”。什么叫“大气”?就是有少年意气,写慷慨文章,有一种人生的大尺度,因为尺度的大小决定行走的远近。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生活精彩;中西同理,文章文采。语文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要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一直追求读写悟行“通贯”的语文境界。  相似文献   

11.
简楚兴同学在《追求优质生活》一文中首先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文章主旨:“‘优质生活’是由‘温饱’进入小康后的新境界”,单刀直入,没有拖泥带水;接着文章将“优质生活”与“优裕生活”区别开来,发人深思,给人启迪。可见小作者将语文与人生社会结合起来学习,是一条学好语文特别是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过去有一句俗话:人多力量大。但现在已进入了高科技的时代,这句话就有它的局限性了。何嘉宏同学通过拔河的实验证明:人多力量小!观点新奇,有创意;接着运用古今典型事例加以证明,并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进行正反对比论证,还联系了当前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12.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传世之作,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争取平等自由的女性形象,主人公简·爱对爱的追求与自我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她的超验主义思想实践的过程。文章从“超验主义”这一视角来对《简·爱》进行解读,并从作者的生活经历探索作者本人的超验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3.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传世之作,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争取平等自由的女性形象,主人公简·爱对爱的追求与自我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她的超验主义思想实践的过程。文章从“超验主义”这一视角来对《简·爱》进行解读,并从作者的生活经历探索作者本人的超验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4.
“礼之用,和为贵”是儒家文化的价值定位,“致中和”是和谐观追求的理想境界。文章着重从儒家文化的和谐观探析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的文体表述调整,为写作教学和中考作文命题指明了方向.中考作文命题文体表述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教学文体代替具体文体,必然使新课标追求的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成为一句空话.中考作文命题记叙文概念被窄化,推崇叙事抒情散文,忽视其他写作形式及应用文考查,缺失文学性写作,直接影响着中考作文命题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导向作用.中考作文命题要全面考查新课标规定的具体文体,细化文体考查,创新考查形式,真正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峻峡 《成人教育》2009,29(12):55-56
文章主要从“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理念展开讨论,探索出新时期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目标和方向,以追求校长培训工作与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7.
从本期起,本栏目将陆续刊出袁卫星老师的一组书信体文章。文章以“今天怎样做教师”为话题,分为“走进学生心灵”、“追求课堂诗意”、“享受教育幸福”3个部分。第一部分分为尊重、保护、关爱、唤醒、发展,本期刊登“尊重”篇。  相似文献   

18.
王羲之与陶渊明同为东晋名士,同样胸怀锦绣,最终同样遁离官场,寄情自然,但他们的人生境界、山水观念和创作目的却有着很大的不同。王羲之与陶渊明虽然同样寄情山水,但一个爱悦自然,以之为“心灵驿站”;一个融入自然,以之为“精神家园”。从创作目的来看,王羲之作《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要追求不朽,陶渊明“常著文章自娱”是美化生命,后者更能称得上诗意地生活。  相似文献   

19.
一、醒目的标题. 文章的题目是个偏正词组,原属一般,但作者以“追求“为中心词就令人神往,因为人生在世,对于“追求”人皆有之,仅是追求的目标、途径及其动力不同而已,再加上个“三十多年”限制修饰一下,显得十分醒目,令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一连串的问号:谁在追求?追求什么?为什么要追求并肯下三十多年的工夫?三十多年来他又是怎样追求的呢?这些疑问无形地迫使读者想把文章看下去。副标题只回答了“谁”与“什么”这一“主”一“宾”的问题.偏偏把“为什么”、“怎样”这两个主要问题隐蔽起来,而这两点恰恰是文章交待的重点,可见作者在标题上匠心独运,起到了引人  相似文献   

20.
读书杂谈     
翁弋昕 《新读写》2009,(10):51-52
小作者对于充实的精神生活有着不懈的追求,并最终将其落实到“阅读”这个兴趣爱好上。文章写得流畅且真实,特别是前半部分对于名著萌发好感的理由,显得格外有趣。希望小作者继续强化阅读,体验生活,写出更加精彩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