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庸小说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5月16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召开。来自世界各地40多名代表出席盛会共同阐释金庸小说“这一复盖全球的文学现象之谜”,会议的主题是金庸小说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主办人在会议发言中指出,金庸武侠小说风靡全球华人读者,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中国文学向来以严肃文学和纯文学为主,武侠小说被视为大众文学或通俗文学。但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过了“雅和俗”的界线。因此,这次讨论会,  相似文献   

2.
读罢高翔先生的新著《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欣喜赞叹之余又感慨联想颇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对话》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重写现代文学史应重视“强烈的地方味”的全新命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可以说更是将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3.
王龙洋  颜敏 《中国出版》2012,(24):60-62
稿酬制度是近代文学发展中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的确立对中国文学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稿酬制度的确立与《申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申报报馆稿酬制度的形成,对报纸文艺副刊的繁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转型,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新文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4.
姜华 《中国图书评论》2011,(11):120-122
中国文学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古已有之。但若论交互影响之大、之深,恐怕非20世纪莫属。因此,陈思和教授特意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的理论建构,在这一理论构想中,他特别强调中国文学与其他国家文学地位上的对等性,而摒弃了中国文学如何在世界文学思潮影响下发展的“世界/中国”的二元对立模式。  相似文献   

5.
档案馆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化体系,是一种制度。现代档案馆的出现,意味着一种现代信息公平制度和信息保障制度的建立。将现代档案馆作为一种制度来研究,实质是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来研究“档案馆与社会”这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话题。王一川教授所著《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以下简称《发生》)一书是“现代性”研究的一个收获。这部专著从文化现代性视角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状况,同时又通过对中国文学的考察透视中国的文化现代性状况。  相似文献   

7.
要搞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先得提高我们自己的认识。我们认识的不足与模糊,同社会上以至党内一些同志对实行人大制度重要性缺乏认识有关。主要有两种思想障碍:一种是认为人民代表参加代表大会只是“吃馒头,举拳头”,人民代表会议是“橡皮图章”;认为人大常委会是“二线机构”、“老头队伍”、“务虚部门”。另一种认为,人大及其常委会都是严肃的立法、庄重的表决,很难写出生动的好新闻;“代表代表,会散就了”,会后,更没有多少新闻可写。我们报社不断地向编辑、记者进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教育。华北五省、自冶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曾在张家口召开人大工作宣传报道研讨会(下简称张家口会议),有关新闻单位的代表在会上交流了情况和经验,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和五省、市、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发表了意见,形成了会议纪要。经过传达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为什么需要建立“健全的书评制度”?假如没有这样一种所谓的“制度”,我们的文坛和书林又将如何?凡此,70年来的中国当代书评缺少长足进步的事实,似乎已经给出了全部的答案,而萧乾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借重《大公报》媒体平台所做过的探索和尝试,却依旧可为我们提供智慧和启迪。  相似文献   

9.
《制度与范式: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考察(1909—2009)》一书是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从“内史”转向“内外史结合”的成功尝试,拓展了中国图书馆学史的研究视野,丰富了中国图书馆学史的研究内容,添加了中国图书馆学史的知识增量。该书的研究还启迪人们,在图书馆学研究中要有多学科进入的意识,重视考察事物的内外部联系,并对研究的理念、方法与前提预设抱持必要的反思与自觉。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要注意在“综合贯通”与“分题细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在强化“综合贯通”研究的视角凝练与选择的同时,更加重视包括断代史、人物史、专门史在内的“分题细化”研究。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10.
如何来看“现代”和“当代”中国文学的共通性?80年代学人打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努力,为何虽卓有成效地通向了“晚清”,却不容易通向迄今已经双倍于“现代”文学时长的“当代”?“当下”“当代”与“现代”文学构成怎样的历史连续线条?能否用比较贯通的专业话语来描述和整合自近代中国以来的文学经验?  相似文献   

11.
南京大学的杨会在((中国出版》撰文说:网络小说走向实体出版,本来应该意味着在网络上随手写作的作品接受了严肃文学的挑选,从而以一种严肃的姿态走下了网络。网络文学跨出这关键的一步,需要出版编辑的精心挑选与打磨。在决定哪部网络小说能够进人严肃文学领域的时候,他们应该有着独立的审美判断与文学价值评判标准,但是“与早些年相比,出版商更少有机会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判断来做出版决定。  相似文献   

12.
谈图书馆制度建设的人本理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欧兆虎  王朗 《图书馆》2006,(1):69-70,73
建立和完善图书馆制度,是现代图书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图书馆制度中应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读者为本”,“以图书馆人为本”来建立和完善图书馆有关制度,为图书馆工作的开展、科学管理的进行和服务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刘江 《出版广角》2016,(7):85-87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及制度创新研究》一书题材新颖,视角独到,观点十分明确,是站在制度创新层面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呈现的是一种跨越式发展模式,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前景堪忧.基于此,本文结合《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及制度创新研究》一书中所述观点与内容,经过整理与总结,从现实困境、问题症结以及破局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建设“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实现“困境”中的“破局”.  相似文献   

14.
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2017年7月在央视热播,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开篇《时代之问》系统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重大理论问题,勾勒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毫无疑问,包括出版在内的各行各业的改革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在2017年7月12日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刘奇葆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完善体现文化特点的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的建构实际上应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方面。首先我们还是要重视出版企业正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日本新 大学法学部副教授、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真水康村所著《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研究》一书,已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该书重点探讨了中国16至17世纪的行政制度,尤其是雍正时期对地方行政的改革,认为正是由于雍正皇帝在地方制度上大规模的改革,才奠定了清朝地方官僚制度的基本原则,使中央权力保持着一种不断“提高行政效率”的意志。全书18万字,共分六章。第一章在回顾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同时,围绕“提高行政效率”、“控制对抗势力”、“一级行政区的意义”与“省域标准”等问题进行探讨,对全书做了提纲挚领…  相似文献   

16.
如何在充分研究出版业自身特殊性的基础上,吸取国有企业改革的有益经验,王建平在他的“中国出版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从更深的层面,为出版改革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建议》还提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深化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由此我想到:深化化体制改革,化产业能否借助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化产品的生产经营机制?具体地说,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出版业能否引进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8.
建立现代反腐败制度迫在眉睫。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  相似文献   

19.
以邵洵美、叶灵凤、章克标等作家为代表,以狮吼社、幻社、绿社等社团为主要阵地的所谓“海派唯美主义”不仅是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一般认为,正是其鲜明的欲望化叙事和浓郁的颓废风格将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推向了高潮,并强化了后者的文学史存在。“海派唯美主义”由此被称为中国的“恶之花”。然而,通过检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文学研究不难发现,在相当长时期内,包括“海派唯美主义”在内的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在各种现代文学史著述以及相关专题研究中都是缺席的,这里固然有意识形态的制约因素(特别是新中国前30年),但也存在学术认知上的缺陷,甚至在新时期的前20年,诸如以下论断仍是学界的普遍看法:“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并未出现过一个唯美主义流派和纯一的唯美派作家。”[1]这种理论空场终于由1997年出版的《美的偏至--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思潮研究》一书得以填补。该著凭借翔实的材料,令人信服地叙述了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发生、蜕变直至消亡的过程,并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文学流派的审美图景和思想风貌,由此从根本上扭转了学界有关中国唯美主义文学的传统认知。虽然《美的偏至》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但如同我们所见,该著的主要贡献是从由宏大主题叙事(如启蒙、革命、救亡、阶级斗争等)和占主导地位的风格叙事(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所建构的现代文学史的雄伟建筑群中清理出了唯美主义这一被遮蔽的文学院落,从而帮助我们逐渐接近完整、立体的文学史景象。但在此不得不问的是:为何唯美主义不管作为文学流派还是文学史的叙述对象,最终都走向湮没或尘封的宿命?而当它们被重新发现和解读,对于重新认识、评价整个现代文学史、美学史的建筑格局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这一重审过程中,我们又应立足何种立场和视角?显然,对唯美主义文学的研究若只限于满足填补文学史空白的意图是不够的,一种回到初始旨趣的自我检视尤其重要--是怎样一种问题意识激活了我们去重新鉴赏、思考这片被遗忘的唯美主义风景的动力和欲望?这已不单单属于文学史的职能,而更与当下的思想实践乃至社会生活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小说史论》阎浩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目前文化与思想史的研究角度与方法成为文学研究的主流。文学直接经验的“流失”,也在文学史的书写中体现了出来。阎浩岗的新著《中国现代小说史论》(以下简称《史论》)则力图把文学当做作家个体生命体验的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