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ROSE,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的英文名字。以前人们习惯称呼她“闾丘”,现在大家更愿意叫她“战地玫瑰”  相似文献   

2.
凤凰卫视采访部主任闾丘露薇2001年11月采访美军在阿富汗战事,成为第一位进入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2003年,美伊战争爆发,闾丘露薇又到了伊拉克,不但是进入伊拉克战地的全球华人记者第一人,也是开战之后返回战火巴格达的全球媒体第一人。  相似文献   

3.
北雁 《青年记者》2003,(5):12-13
伊拉克战争举世瞩目,而作为战地记者的闾丘露薇更是吸引了全球电视观众的目光。一位美国著名传媒的总裁表示,闾丘露薇不仅是实时战地报道全球华人第一位记者,也是开战之后返回战火巴格达的全球媒体第一人。这位英文名字为“rose”(玫瑰)的华人女记者,是一朵名副其实的“战地玫瑰”。  相似文献   

4.
《新闻世界》2004,(1):22-23
“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9日正式揭幕.30位入围候选人名单当中凤凰卫视记闾丘露薇成为传媒人物的候选人.此次中国青年年度人物评选采用专家评选和公众投票的方式.评出励志人物、财富人物、体育人物等9个奖项,中国载人航天第一人杨利伟、首位登上珠穆朗玛峰汉族女性梁群和凤凰卫视的战地女记闾丘露薇等30人入选候选人的名单.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赵勇则勉励青年人要向这些青年的榜样人物学习。“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人物评选”的最终结果将在2004年3月揭晓。作为传媒人物候选人.我们自然把目光对准了闾丘露薇——这位被人称为“战地玫瑰”的女记。  相似文献   

5.
郑宇 《新闻实践》2003,(10):32-34
闾丘露薇,一朵绽放在鲜血与战火中的玫瑰,2003年度传媒界的风云人物。她的战地报道经历,她的情感生活,她成长的心路历程,她记者生涯中的台前幕后,引起同行和受众的关注。9月20日,应浙江电视台影视文化频道和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的邀请,闾丘露薇来到了杭州,作了题为"战地玫瑰之约"的巡回演讲,与读者面对面进行交流,现场回答提问。本刊记者和实习生从新闻和传播专业的角度对她作了采访。记者(以下简称"记"):伊拉克战争以后,新闻界对女性记者在战争报道中的角色转化进行了一些讨论,都把您作为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请问,您对女性记者在战争报道中的角色是怎样看的?闾丘露薇(以下简称"闾丘"):我认为做记者这一行,性别的区别并不大。区别主要来自  相似文献   

6.
女性报道者的角色嬗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次伊拉克战争报道中,凤凰卫视众多女记者的出色表现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闾丘露薇、隗静、沈玫绮、莫乃倩、罗晓莹从战争一开始,就分抵各处战争要地,现场采访、报道。闾丘露薇在战争爆发第五天更是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巴格达,成为战争打响后第一批进入巴格达的华语媒体记者。一时间,舆论哗然,许多人对其“巾帼不让须眉”的胆魄投去了赞佩的目光。在美国打击阿富汗战争中,闾丘露薇三次进入阿富汗采访报道,一举扬名。此次,闾丘又成为中国记者的骄傲,凤凰台在直播报道中称其为“战地玫瑰”、“全体凤凰人的骄傲”,并将与她有关的消息大加宣扬,如…  相似文献   

7.
沈黎明 《新闻天地》2007,(10):33-36
闾丘露薇,一个很古典很女性化的名字,祥和而婉约,仿佛是上古传说中浸着露珠的一株仙草。然而这位凤凰卫视的女记者、主持人,还有一个非常刚毅的称谓——“战地玫瑰”,这个充满硝烟气息的名字得于伊拉克战争,因为她是全球华人第一位实时战地报道的记者。  相似文献   

8.
舒亭 《新闻爱好者》2003,(10):24-25
校园里开始打工生涯闾丘露薇于1969年出生在上海。在她两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由奶奶带着她一起生活。没有父母的呵护,闾丘露薇从小就自立自强。1988年,她以高分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充满激情的大学生活让她变得开朗了许多。可不久,她就感受到了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她不得不出去打工挣钱,以减轻奶奶的负担。颇费了一番周折,闾丘露薇才在一家外企找了一份钟点工。她一边竭尽全力地做好工作,一边分秒必争地学习。往往一天下来,她累得浑身都散架了。不久,闾丘露薇又在复旦大学附近的蓝心咖啡屋找到了一份做招待员的工作。来喝咖啡的客人…  相似文献   

9.
今年5月13日《北京青年报》上刊载了一篇该报记者吴菲采访凤凰卫视记者问丘露薇的访问记。闾丘露薇因在3月24日伊拉克战火燃起后突入巴格达而引起万众瞩目,5月1日凤凰卫视的“非典专题·北京一日”中她的身影又出现在北京街头。 “仿佛一夜之间,战场倏忽变换,而闾丘总在前  相似文献   

10.
北京时间20日晚上10点多,战争开始后12小时之际,记者拨通了正在约旦边境的凤凰卫视战地记者闾丘露薇的电话。 闾丘露薇于当地时间17日晚到达约旦边境。根据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的要求,当时所有中国记者都已离开巴格达。当战争开始时,巴格达的中国人已全部撤离。 闾丘露薇所在的地方离巴格达约有二三个小时的车程。这里是荒凉的沙漠地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女性记者的两难境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足球宝贝”李响,到“战地玫瑰”闾丘露薇,到“非典英雄”柴静,提起这些曾经名噪一时的成功记者,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她们的性别。她们的女性身份使得人们以不同的视角去猜测、审视她们的成功。在男性话语霸权的大背景下,女记者的成功往往负载着沉重的压力和历史的偏见。  相似文献   

12.
读上海6月14日出版的《劳动报》,被一版的一篇长稿所吸引,题为《闾丘露薇:走出没有阳光的‘情人世界’》,一是闾丘露薇是最近两年两场大战争中的出名女记者,原籍上海;二是闾丘乃本校校友,读的是哲学,干的是新闻,常常有关她的材料总要认真看看,因为与自己研  相似文献   

13.
张迪 《记者摇篮》2010,(2):42-42,41
曾几何时,我期待着自己能够像闾丘露薇一样,深入战地,火线采访,手执话筒,镇定从容地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转眼间,我不仅实现了当记者的梦想,而且还真真实实地做了五年。2004年7月,我怀着无限的憧憬来到了辽宁教育电视台,成为了新闻中心的一名记者。怎么形容我对记者这个职业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14.
廖剑华 《新闻三昧》2008,(1):110-112
1996年香港凤凰卫视成立,这是一家以中国香港为基地,以中国内地、全球华人为主要市场的电视台。1997年凤凰卫视开办了时事节目,6月,香港回归前1个月,闾丘露薇加入了香港凤凰卫视。十年来,中国以及世界发生了多少大事: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九八抗洪、中国申奥成功、中国加入WTO、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抗击非典、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出访……我们都能在电视上见到闾丘露薇。  相似文献   

15.
行走中的玫瑰闾丘露薇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2月本书是凤凰卫视著名女记者闾丘露薇继《我已出发》后最新写就的作品。每个人从呱呱落地起就面临着一系列人生命题,诸如我们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怎样面对婚姻问题,如何选择职业,怎样把握职场机遇、规避风险,怎样面对压力和困难,怎样对待名利,怎样做人等等,而闾丘在本书中就是以她的经历现象说法回答上述问题。选题点评:闾丘以其如诉家常式的文笔娓娓道来,向读者一一描述她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刻骨铭心令人难忘的人生段子,以及轻松洒脱的随想和遐思。对于现在年轻一代,可以从闾丘身上借鉴许多…  相似文献   

16.
约访到闾丘露薇很巧——经常"飞来飞去"的她刚好有两天在北京录节目,是凤凰视频出品的《全民相对论》。于是我顺理成章地加入了"观众"的行列。看闾丘露薇主持很过瘾,她温柔地掌控着全场,睿智地提出细节性的疑问,专业地做出点评和结语。后来谈到这个节目,她脸上荡漾出由衷的喜爱,她说主持这档节目,很轻松、很自在,且是兴趣所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节选自《利比亚战地日记》。战乱,冲突,人民总是最大的受害者,《利比亚战地日记》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利比亚采访见闻。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利比亚人民对于这场冲突的感受,他们的生活因为这场冲突所遭受的影响,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透过这些记叙,作者希望向读者呈现,在纷繁的国际事务中,不同的国家,特别是西方,如何在利比亚以及中东的变革中,来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也希望让读者看到,稳定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是如何的重要。  相似文献   

18.
曾听一位台湾的大厨说,香油是好东西,好吃不贵,用对了,别有滋味,用不对,便会满盘皆输.看看周遭事物,用这个道理解释通俗易懂.一场伊拉克战争,让大家认识了行走在烽火前线的战地玫瑰——闾丘露薇.别斯兰人质事件,让人们记住了伴随着子弹的“嗖嗖”声做现场报道的卢宇光.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以其独有的魅力,在新老媒体混战的格局中独占一块高地.而现场报道的记者,也自然成为这块高地上最耀眼的旗手.  相似文献   

19.
《新闻天地》2006,(8):47-49
凤凰卫视惹上索赔案;国内首例涉及艾滋病隐私案媒体被判赔两万;暂别“凤凰” 闾丘露薇远赴哈佛;央视启动大规模广告审查;吴宗宪承认被央视挤走 停止录《中华情》;[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年初,央视知名记者柴静讲述十年记者历程的随笔集《看见》受到市场热捧,100多万册的销售量被称作出版界的“泰囧奇迹”。因为新书热卖,她的采访风格、采访方式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凤凰卫视知名记者闾丘露薇发表长篇微博《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对柴静的采访理念提出质疑。闾丘露薇所提倡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置身事外”式的采访,抑或柴静践行的“全情投入”式的采访,实际上反映了不同职业环境中记者的自我认知和身份定位差异,也凸显了新闻改革背景下新闻价值观念、新闻操作理念的多元化与相互碰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