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机械分析应用基础”是依据高职机械类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而构建的机械行业基础平台课程。它融合相关工程常识和创新方法,有机整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等多门传统学科,突出了知识综合性、技术应用性、工程实践性和职业技能性,形成“以机械分析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并体现鲜明高职特色的机械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工学结合”等方面,做了突破性的改革尝试和实践,取得了预期效果。2006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非机械类专业开设机械类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了解机械图形学、力学、材料学、机构学等方面知识,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类课程中最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门课程。本文结合机械原理课程的特点,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并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尝试。在考核形式上变单一考核形式为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灵活多样,既考核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核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达到更科学、全面地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反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一、工科类少课时整合性课程的特点分析 1.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新知识增多 整合性课程通常是在原来的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而来的,因此其内容覆盖面大大加宽了。例如,在过去的课程体系中,机械类专业通常有金属工艺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零件)、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但在改革后,相当多的教学计划中将金属工艺  相似文献   

5.
《机械基础》是职业技术院校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的纽带,在课程设置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理论性、实践性强。传统的教学借助于教室、黑板、粉笔,以教师为中  相似文献   

6.
"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以机械分析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是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机械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采用情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高职非机类《机械基础》课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程开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非机械类专业《机械基础》课是以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液压与气动、机械制造等传统机械类课程内容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随着工科非机械类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整合重组、使传统教学内容受到冲击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没能建立起大家认同的课程目标定位标准。导致了没能建设好合适的教材。在教学计划中,虽将传统的机械类课程进行了综合,但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课程名称形式上综合了,而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分离的局面。并未达到课程综合的真正目的。因此,对该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研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了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开展了以"依托专业、突出特色、传授知识、提高能力"为一体的机械类专业课程群改革的研究,从根据知识结构建立机械类专业的课程群、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多个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和实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机械类专业课程群的改革。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上研究对高校工科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和改革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研究热点.根据机械类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特点,提出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设计的4种方法.鉴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结合该课程的具体章节,详细介绍应用有关方法设计思政案例的思路和过程,以期为机械类其他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谢丽初 《考试周刊》2012,(39):178-179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师应通过整合机械类和近机械类部分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及有关的实践环节等内容。形成一门新型的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核心基础课程。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浙江省中职教育中机械类专业的相关调查访问、分析归纳、总结和研究,对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学制、课程设置的改革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王襄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7):41-42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必需、够用”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原则,加强课程体系内容建设和重点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专业建设,而课程体系构建则是高职专业建设的核心。从保障高职课程体系"职业性"特征着眼,论述课程开发渗透职业性要素的价值与意义,说明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中应当适时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五大要素,以切实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遵循高职教育应突出职业性和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摒弃学科导向的课程模式,按照理论与实践教学渗透,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构建了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并对实践教学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能力本位与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应以能力本位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根据人才能力结构将课程体系设计为专业理论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和综合素质培育课程。课程建设实践中,应以工学结合为基本原则,实现课程设置市场化,课程内容能力化,课程实施项目化,课程建设开放化,素质课程立体化,基础课程职业化,实践课程重点化,课程建设精品化。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通过与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设置来体现,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课程设置落实。实践证明,职教课程设置有5条应予遵循的规律:必须有利于"做中学"和"做中教",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动态的相对稳定;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培养目标实际、办学水平实际、服务对象实际;必须防止"一刀切",照顾地域差异性、专业多样性和生源分层性。  相似文献   

17.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高等性特征,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地位的不确定性和学术研究水平的影响,使得相应的课程论定位处于比较灰色的地带。为此,应以专业思维来研究高职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把专业课程论作为高职教育课程论的学科定位,并着重研究专业课程论的概念、范畴、研究定位、基本原理、体系结构、实践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课程能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中的一个迫切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权利,这对教师提出了课程能力的专业要求。作为教师专业支撑的课程能力的发展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因此,在目前,应加快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变革,重建学校课程制度以提升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使其在参与课程发展的行动研究中实现课程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职汽车专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来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遵循适应性、应用性、产学结合等原则,将课程分为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理论、实践融会贯通,知识与技能同步养成.  相似文献   

20.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但就整体而言,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化地认识专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系统化地思考和设计专业建设规划,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专业教学团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质量评价体系和专业教学管理系统等方面全面推进专业建设,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