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难点,一方面是在学习整数应用题的基础上的继续与深化,另一方面又具有本身的特点与解题规律。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量”与“率”之间的关系与整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比较,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抽象。解答分数应用题时,首先遇到的就是判断确定单位“1”的量,其次是找已知量的对应分率。我们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揭示“量”与“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要善于发现“量”与“率”之间的隐蔽条件,根据分数的意义准确地列式解答。当然,学习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靠单一的思路难以找出解题突破口,只有平时多总结规律,才能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2.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数应用题的“数”与“量”都比较抽象,小学生往往把解答分数应用题与解答整数应用题混为一谈。能否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关键是是否能正确找对“标准量”,也就是被看作是单位“1”的量,这是学习分数应用题的难点。  相似文献   

3.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而分数应用题则是应用题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相当复杂 ,乘法、除法易混淆 ,又由于受整数应用题“比多”、“比少”的影响 ,“甲比乙多几分之几”常被误认为“乙就比甲少几分之几” ,从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如何学好这部分内容呢 ?关键是找准“1” ,利用“1”。掌握了“1” ,就等于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灵魂。这里的“1”指的是单位 1,又叫标准量 ,它是对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的概括表述。在实际应用中 ,如何辨认单位1,就成了解题的突破口。首先 ,可以从题目中反映两个数量之…  相似文献   

4.
分数乘法应用题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应用题中,已知数是分数,但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都与整数应用题相同;另一部分应用题是由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而新出现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是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李亚军 《辽宁教育》2002,(11):52-53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与“学”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其一,是学习整数应用题的发展和深化,又是进一  相似文献   

6.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与整数应用题不同,它有比较明显的解题思路和可以遵循的解题规律。分数应用题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解题方法也多种多样。因此,如何帮助小学生能够准确地弄清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快速准确找出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九义”六年制数学第十一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整数乘除法应用题抽象得多,教学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讲清分数乘法意义,为学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做好铺垫分数乘法的意义是分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也是列式解答的依据。教学前必须...  相似文献   

8.
乔斌 《山东教育》2004,(28):48-48
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一些涉及分数除法的应用题,表示单位“1”的数量是未知的,需要通过一定的逆向思维来寻找所求数量与已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加上条件比较复杂,一些题目往往需要先求出单位“1”的量,再转而去求其它的数量,这就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造成学生在思维和解答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错误。由于“比”在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中所独有的灵活性,使我们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利用“比”的意义,有效降低思维的难度,更加灵活而巧妙地解答分数应用题。例如,(1)小明看一本书,…  相似文献   

9.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六年级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这是因为它一方面是在整数应用题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另一方面又有其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在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数量之间以及量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整数应用题比较,显得有些复杂、抽象,这就给正确地分析、解答这部分应用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有着共同的特点,解答方法基本相同。现以分数应用题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做法与体会。 一、挖掘教学的教材因素,加强基本训练 正确地理解概念是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在进行这部分应用题教学中,特别重视讲好一步…  相似文献   

10.
“分数应用题”主要是指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应用题。它 是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十册的重点数学内容。现行教材 在编排分数应用题时’强化了方程的解法’这样’无论是乘法还 是除法应用题都是紧紧扣住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根据数量 间的相等关系来列式或方程的。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 要使学生善于找单位“ 1 ” ’能说数量关系’学会画线段图。  相似文献   

11.
议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你们猜猜看,这个课题的内容会是什么? 生:解答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生:与除法应用题有关的数量关系。 生: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解答除法应用题。 师:你们是怎样猜测的? 生:这个课题与前面学过的“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类似,所以,我想本课一定是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解除法应用题。 师: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来解答除法应用题。那么,你们知道有哪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呢? 生:单价×数量=总价,单产量×数量=总产量,速度×时间…  相似文献   

12.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数应用题中的“数”与“量”都比较抽象,且数量之间的逻辑性、灵活性较强。因此,小学生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比整数应用题图难得多。能否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关键是否找对“标准量”,也就是被看作单位“1”的量;这一点是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把握关键? 一、从整数乘、除法应用题入手,找出规律,确定“标准量”。其基本形式有:  相似文献   

13.
分数应用题在小学六年级乃至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都是一个难点。分数应用题连接整数、小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有不少学生因分数应用题没学好,导致其整个六年级数学学不好。一直以来分数应用题因其数量关系抽象,致使学生不易掌握,涉及的量复杂,致使学生对其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在上六年级以前,所学习的应用题是在整数、小数范围内的,即使分数加减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也和整数,小数的解题思路相同。但是到了六年级,由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与整数、小数的解题思路不同,导致一些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5.
分数应用题和整数应用题是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分数是在整数的基础上产生的。那么,分数应用题与整数应用题是否存在着联系呢?下面把整数倍数三类应用题和分数(百分数)三类应用题列成表格。通过对右表进行对照比较发现:整数倍数应用题突出的是“倍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突出的是“分数”。如果把整数倍数三类应用题中的“倍数”分别换成“分数”,便分别变成分数(百分数)的三类应用题,其它的条件和问题则完全相同。由此可见,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与整数倍数应用题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可以认为.分数(百分数)三类应用题是分别由整数倍数三类应用题扩展延伸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乘 除法应用题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虽仍属简单应用题,但探讨的出发点不同,其重点是研究用乘除法解答的一些实际问题中常见的、应用最广泛的数量关系,使“应用”更加系统化、概括化,为以后学习复合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奠定基础。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在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只通过一道例题揭示一组常见的数量关系中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即把一个乘法数量关系式变形为两个除法数量关系式。其余三种数量关系,则是留给学生在“做一做”和练习题中自己概括、应用,并整理为关系式。因此,教学时,教师应…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79页分数应用题例3,实际上是“和倍”问题的变形,在数量关系上与“和倍”问题是一致的。不同之处仅仅是把已知条件的倍数关系变成了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那么这节课如何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把整数应用题同分数应用题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做准备呢?我认为,教师除了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外,还应扮演好“欣赏者”的角色。一边欣  相似文献   

18.
张瑞才 《云南教育》2002,(25):41-42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分数应用题,通常指那些运用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解答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相应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些应用题数量关系抽象复杂,学生不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能否正确地判断单位“1”,正确地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联系运算的意义正确地选择运算方法,是学生能否顺利地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决定因素。本册教材强调了方程解法的重要作用,引入方程统一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法,删去了原来的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算术解法,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突…  相似文献   

19.
工程问题是特殊结构的分数应用题,是典型应用题之一。不能误认为凡涉及“工程”事理的应用题即为工程应用题。更不能按数的种类。错误地划分出“整数工程问题”、“分数工程问题”。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不是固定不变的;工程问题的解题的思路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个别应用题。新教材中大量引入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知识,并不能使“工程问题”失去其典型性。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课程中,分数应用题是较难的一个专题板块。低年级阶段,学生只是进行整数的基础四则运算,而分数运算本身就较抽象,放在应用题当中更加大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对于这部分内容的传统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这不利于有效提升学生对分数运算的学习兴趣,因此就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