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自尊心与个性都比较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如果不恰当,往往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心理暗示法可以解决许多棘手问题。心理暗示要求被暗示者接收暗示信息,没有苛求,是一种没有批判的教育。心理暗示可以在没有冷战、没有对峙、没有对抗的条件下,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和教学环境等收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暗示的作用     
暗示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影响,常有意想不到的作用,本着重讨论暗示的分类及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心理暗示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有效的渠道和途径,也是自我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心理暗示的定义以及心理暗示的分类,阐述了心理暗示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讨了利用心理暗示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心理暗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暗示是教学中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对激发学习兴趣、克服情感障碍、挖掘学生潜能具有特殊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积极暗示,实施间接暗示,引导学生自我暗示,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史颖珠 《成才之路》2011,(26):64-65
心理暗示是指受暗示者在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和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暗示手段,就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达到高速、高质量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相应的学科知识和训练必备的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然而,课堂教学毕竟不同于心理教育,心理暗示只能以一种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使之既不淹没学科特点,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6.
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用好暗示教育意义非凡.本文着重论述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7.
在人们的生活中,心理暗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本文结合心理暗示的种类,阐述了心理暗示在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成长的作用,以及幼儿老师如何合理运用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生,我们一般都采用比较直白的教育方式,而暗示是一种比较含蓄的教育方式。有时,适当采用暗示来教育学生,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喜人效果。可能会有教师怀疑:我天天对着学生千叮咛万嘱咐,学生还是不听,如果采用暗示这种比较隐晦的教育方式,会起作用吗?教师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还没有真正了解暗示法的独特的教育功能。暗示虽然表达含蓄,但是对人的心理具有很强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9.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其教育作用已逐渐凸显。本文通过明确心理暗示的分类,并借鉴拉斯韦尔的"5W"模式分析了心理暗示过程中的五方面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同时探析了心理暗示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10.
心理暗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心理暗示,对学生建立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分析了心理暗示的概念、特征及作用,探讨了环境暗示、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修养暗示等心理暗示方法,指出了运用心理暗示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李兆军 《现代教育》2011,(Z2):59-59
暗示是一种可以把握、操纵、驾驭个性的思维智慧术,是一种可以开掘的人的潜能。暗示使人的心境、兴趣、情趣、爱好、心愿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又使人的某些生理功能、健康状况、工作能力发生变化。暗示的最大效果是要影响其心理,让他自动自发,不是完全听命于人。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它是一种能创造出奇迹的教育手  相似文献   

12.
心理暗示虽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活动,但它却能使人的心理潜能得以激发、活化,极大地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近几年来,我们将心理暗示的有关理论应用于高职化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学习成绩原无显著性差异的2000名学生做分组对比,八个月后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化学课的喜欢程度等方面出现显著差异.现总结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暗示是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的意见和观点或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较间接的形式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暗示方式是指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教育教学的不同载体和渠道。去探索、激发、挖掘和整合学生自身内在的潜质,变心理的被动承受为心理的积极自我维护和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生,我们一般都采用比较直白的教育方式,而暗示是一种比较含蓄的教育方式。有时,适当采用暗示来教育学生,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能会有教师怀疑:我天天对着学生千叮咛万嘱咐,学生都不听,采用暗示这种比较隐晦的教育方式,会起作用吗?教师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还没有真正了解暗示独特的教育功能。暗示虽然表达含蓄,但是对人的心理具有很强的作用力。实验证明,暗示具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只要创设一种心理情境,实施某种心理暗示,就会对被暗示者的心理和生理起到明显的作用。当然,这种作用除了消极的,更有积极的。如对重症病人…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用幽默的话语进行暗示教育,它没有命令和强制,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心理暗示,避免了受教育者理性和感性的矛盾,意识和无意识的失调,使二者和谐统一起来。幽默不仅使人发笑,更能使人在高兴之中接受你的观点,不是吗?与其强制学生做某件事,不如让其自觉地去做某件事。幽默既然能达到这种效果,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相似文献   

16.
教育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具有特殊的心理机制及功能,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恰当地运用教育暗示规律,能够促使教育对象的无意识心理倾向与有意识心理倾向有机结合,发挥教育活动的最优效应。  相似文献   

17.
解决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较差问题的关键是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在系统分析心理暗示概念、分类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即构建多元化的暗示源网络、选择合适的心理暗示类型和注重心理暗示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动的过程。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暗示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消极心理暗示会抑制学生的优势与潜力,不利于学生矫正错误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是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主要包括互助式心理探究、互助式心理暗示、互助式心理激励、互助式心理训练和互助式心理辅导等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职生特殊的心理状态,心理教育渗透德育课程在中职教育中有着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好心理渗透教育的关键在于找准德育课程与心理教育的恰当切入点,选择合适的心理引导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