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祁跃 《丽水学院学报》2007,29(2):124-126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影响中国男篮后卫培养与提高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中国男篮后卫培养与提高的因素有: 金牌战略因素;选材理念因素;篮球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因素;国家男篮与国际高水平球队交流的因素.提出了相应措施: 继续完善CBA赛制,增加CCBA联赛;改善篮球选材的"唯高"理念;建立各级各类篮球学校或学院,提高运动员文化水平;"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国际高水平球队的比赛交流.  相似文献   

2.
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学业投入度理论,在自编问卷的基础上,对湖北省9所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学业情况进行调查,从高水平运动员学业投入的三个维度,即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水平运动员学业投入处于一般水平,其中学习行为投入较为不足;不同个体特征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业投入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内部学习动机、专业志向和院校学业环境支持度对学业投入有正面影响;训练压力对学业投入有负面影响。基于上述结论,各高校可从高水平运动员个体特征差异、学训安排、院校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推进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高校是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主要阵地之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培养国家高水平运动员的重任。我国历来对高校体育培养工作十分重视,国家体育局在1987年4月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并首次发布了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招收资格的21所高校名单。紧接着国家教委于1995年提出了组队参加世界大运会的目标,并随后确立了53所具有招收高水平运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选择符合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现阶段实际情况需要的运动员培养模式。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现阶段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培养模式以学校自办培养学生运动员为主,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数量逐年增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后勤保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就业保障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后勤保障的重要内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作为高校培养的新型人才,如果没有掌握一门扎实的文化专业技能,而仅靠运动技能毕业后很难在社会中立足.因此,注重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只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乒乓球运动是一种短兵相接的对抗性运动,要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并且在比赛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水平运动员必须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中进行心理训练.本文对郑州大学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在参赛准备期的心理素质训练进行分析和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观察法,提出了注意力集中训练、意志品质训练和培养自信心的训练三种方法,旨在为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经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教委批准,今年黑龙江省在参加高考的考生中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和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员。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有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相似文献   

8.
王磊磊 《中国教师》2009,(Z1):210-210
从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办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工作通知》以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生活、训练、管理长期的关注。通过20多年的研究总结出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存在着实际的问题,比如:教练员的执教能力、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学校的制度管理、运动队的经费来源等,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很多很多,但是这些问题仍然在兴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存在。针对这些建议与方法,我们值得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何问题始终不能解决?本人通过中国知网,输入检索词"高水平运动队"与"高校运动队",查看了不同阶段的研究文章共计二十余篇。  相似文献   

9.
根据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训统一”双重身份的现实状况,运用心理训练的“意志和心理素质训练、情景模拟训练、自我暗示训练”等相关手段,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建立高校运动队“以学生为主体,教练为主导,协助心理辅导,协调和管理服务”并重的四级心理服务体系,做好高水平运动员赛前、赛中与赛后的心理疏导,使运动员在各种环境下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全面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建设。通过在高水平运动队运用心理训练与心理服务体系,探究了培训高水平运动员的有效途径与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竞技体育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杨娜 《华章》2013,(20)
关于中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一直是中国体育界和教育界倍加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本文就“我校高水平运动员专业教学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及对策”作为选题,进行剖析研究。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围绕“我校高水平运动员教学管理的”有关现状与发展对策进行分析。谋求找准我校高水平运动队员专业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邹红  王志刚 《西部素质教育》2019,(24):196-196,207
文章首先分析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退出训练的原因,然后提出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退出训练的对策,包括提升高水平运动员的内部动机、建立完善的高水平运动员奖励机制、建立完备的高水平运动员保障机制、打造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  相似文献   

12.
“体教结合”培养运动员模式的出现,是时代呼唤人文精神回归的一个体现。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走学院化之路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走访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具体方法和对策,旨在为我国高校培养优秀的学生运动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江苏省11所高校培养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力求探寻出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提出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应采取的对策。目的在于进一步探讨其科学训练管理的新路,为迅速提高运动成绩,进一步办好高水平运动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高等院校的倾向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认为: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高等院校的倾向性趋于体育专业院校和武术专业;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倾向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个人和社会,而不是家庭;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就读普通院校的压力会相对较大.文末,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赵春梅  赵乐亭 《考试周刊》2012,(40):106-107
目前,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员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高水平运动员在校的学习及生活逐步凸显出学习动因不足,学业情况不佳;交友范围狭窄,社交状况堪忧,成就动机模糊,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基于此,高校在引进、管理、教育高水平运动员时,除了要考虑运动队成绩和学校的影响力外,更应立足于学校的育人目标,以人为本,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处理好运动员训练与学习的关系,激励运动员的成就动因,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状况,注重运动员健全人格的培养,促进其健康成才,并积极拓展运动员就业渠道,提高其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6.
对北航男排学生运动员的培养目标、招生录取、文化教育、运动训练以及管理过程进行分析,并对厦门理工学院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作对照思考,为高校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在理念和方法上的朦胧认识,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制约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训练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等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应该对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加强人文素质培养途径,旨在为我国体育教育领域这一特殊群体的发展,即高水平运动员更好的适应时代要求的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几乎是一夜之间,"哈佛小子"林书豪火了。这位华裔篮球新锐带领球队连战连捷,然而给记者留下更深印象的是他一边看书、一边拍球的"混搭搞笑训练法"。林书豪证明了非专业体制下的训练模式也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华人篮球运动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泸州高中田径队跳高运动员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在中学开展跳高训练一定要抓住跳高的项目本质,结合中学生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训练手段,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中学生运动员。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四川高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在项目规划、资金来源、培养模式、人才建设、学训矛盾处理等方面进行强化.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运动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