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雯 《英语广场》2023,(13):54-58
《敌人,一个爱情故事》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巴·辛格在大屠杀题材小说中的代表作。辛格采用空间作为表征大屠杀创伤记忆的主要叙事策略,空间不仅是创伤记忆再现的场景,还参与到人物创伤记忆的动态建构和创伤疗愈中。本文从空间叙事的视角切入,结合创伤理论,从空间的神圣性、异质性以及时间性三个方面对小说中的空间进行分析,以深入理解后大屠杀时代美国犹太移民群体的创伤记忆以及辛格的创伤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2.
小说《白噪音》是美国后现代作家唐·德里罗的一部"生态灾难小说"。作者以深度讽刺的笔触展现了后现代社会自然生态与科技发展的矛盾,美国人精神上的压抑、焦虑和异化现象,以及由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导致的失衡的社会生态环境。本文从自然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和社会生态危机三个核心维度探讨德里罗生态思想,以期引发人们对当下严峻生活环境和人类精神失衡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游戏+言情类型网络小说呈现出三重虚拟性特征。游戏虚拟成为玩家身份认同的一种存在和情境,提供情感诉求的体验场景,推动网游情缘的发生。爱情虚拟满足了青年对爱情的憧憬,虚拟调和了现代人对爱情的不安全感以及对浪漫爱情期盼之间的矛盾。现实虚拟保证了小说的“真实性”,为反映年轻人的精神困境提供了更多表现空间。游戏+言情类型网文的三重虚拟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现实虚拟中的人生经历奠定了人物自身形象的定位,爱情虚拟与游戏虚拟交互推进,同时,游戏、爱情虚拟中的交往又反过来促进现实虚拟世界的发展,增加个体与社会空间相互渗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李佩甫的小说《生命册》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情怀,围绕主角吴志鹏的故事均是在城乡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小说中的生态意识颇具悲观主义色彩,体现了多层次的生态问题。在自然生态层面,小说将人的存在与植物的繁衍相类比,被扭曲的植物隐喻复杂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生态层面,小说创建了一错位的社会生态系统,小说中的人物陷入困境却无法改变;在精神生态层面,小说将社会生态问题归咎于精神生态失衡,并在表现精神焦虑之外期待重寻灵魂的安宁。  相似文献   

5.
《分成两半的子爵》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寓言小说。在战争的戕害下,小说主人公梅达尔多子爵进入阈限之中,成为非此非彼的阈限人,不得不面临社会关系的坍塌与自我身份的失落。小说通过书写梅达尔多子爵在阈限之中的挣扎与自救,试图为以梅达尔多子爵为代表的遭到现实侵蚀与割裂的身份失落者寻求一条自我疗愈之道。《分成两半的子爵》蕴含深刻的社会历史维度,展现作家对现代性情境下个体身份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汪希平 《巢湖学院学报》2023,(4):143-148+154
《拯救溺水鱼》是美国当代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幽灵叙事与多重视角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了一群美国旅行者的离奇遭遇和文化冲突,而异域风土人情的背后隐藏着叙事者陈璧璧的创伤故事。文章立足创伤叙事视角,以叙事者的个体创伤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其死亡创伤、童年创伤、文化创伤的记忆与重演方式,并阐释其言说创伤、重塑自我的创伤疗愈过程,指出陈璧璧的创伤再现与疗愈是现代社会华裔群体创伤的写照。小说以创伤叙事方式来展现现代社会的创伤,揭示作者所寄寓的社会思考与人文情怀,凸显创伤书写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盛美 《海外英语》2023,(16):212-214
身体书写是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特丽·坦皮斯特·威廉斯所著《心灵的慰藉》中的重要主题。威廉斯通过对家族女性患病身体的关注勾勒出美国西部家族与地域交织的密切关系,将身体的概念由人类身体拓展至土地、鸟类等非人类主体,以身体话语表达其对于社会问题的态度立场。该文通过对作品中身体书写的梳理,探讨威廉斯何以借助身体书写破除疾病隐喻实现个体心灵疗愈,揭示身体作为自然、社会、文化象征隐喻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8.
《月亮与六便士》是威廉·毛姆于1919年发表的小说,其情节引人入胜、内容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小说以法国艺术家保罗·高更为原型,讲述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对于艺术梦想的极致追求。本文以列斐伏尔空间理论为视角,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个方面探讨思特里克兰德在追求艺术梦想的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克·乔·罗塞蒂的文学作品立足于自我的成长空间,关注空间对女性身份建构的影响,揭示人的生存空间与自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家庭空间内的漠视、囚禁折射社会空间失衡给个体带来的身份焦虑;以文化空间的错位传达由个体文化身份的丧失而引发的身份焦虑;以社会空间内的道德焦虑带来个体对身份的焦虑继而转向对宇宙中神秘力量的虔诚与敬畏;以女性细致人徽的观察力和丰厚的精神特质,通过诗性的言说方式,传达自身对空间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童年创伤走向复原需要疗愈。社会支持作为创伤疗愈的重要影响因素,发挥着强有力的中介作用。正确认知、合理利用、修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可有效促进童年创伤个体从创伤走向复原。  相似文献   

11.
在医学上,"疗愈"是指通过干预特定的健康状态促进身体或精神自愈的过程。卡塔西斯具备天然的治疗因素。自亚里士多德以降,西方学者多以卡塔西斯对身体的导泻作用喻指文艺作品对情绪的整合作用。事实上,"宣泄"、"顺势治疗"等具有疗愈特性的原初涵义,已然把卡塔西斯理论变成了一个从身体范畴投射到情绪与精神范畴的隐喻。挖掘其精神疗愈潜能,能为提升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做出贡献。本文把卡塔西斯看作独立的研究对象,在梳理其医学上的疗愈内涵增衍变化的基础上,尝试分析悲剧理论、精神分析和戏剧疗法中与之相关的论述,探讨以精神疗愈为旨归的卡塔西斯的运行机制。借由精神上的顺势疗法宣泄内心郁积的心理能量,卡塔西斯以一种蕴涵哲理价值的诗性智慧为人类走出生存困境铺就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生命宇宙化倾向是新文学最值得注意的命题之一。创造社小说以突出自我意识为表征,以扩展生命时空为策略,以强化主体精神为目标,将个体生命置放在宇宙这个宽阔的时空中,去展现其存在、追求以及价值。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契合,生命体验与社会体察的交融,生死界线与生命境界的言说,拓展了创造社小说生命宇宙化的思考空间。生命宇宙化在创造社作家那里,是一种生命的自然性境界,彰显了个体生命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空间批评关注空间的社会文化等属性,文本中的空间是一种蕴含多维意义的指涉系统。乔伊斯在其短篇小说《阿拉比》中分别从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三个角度呈现精神瘫痪的都柏林。景观空间反映出都柏林社会的沉闷压抑、毫无生气、令人窒息;社会空间为情节提供了发展的广度;个人空间则折射出主人公压抑的心情。这三种空间成为小说中的一种指涉系统,成功地展现了都柏林这座瘫痪中心的全景。  相似文献   

14.
纪慧雅 《英语广场》2023,(10):68-72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两姐妹埃莉诺和玛丽安曲折而复杂的婚恋风波。本文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将小说的叙事空间划分为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维度,分别研究对应空间内城市与乡村的对峙、理智与情感的交锋、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三重矛盾冲突,揭示中产阶级女性的身份困境、男尊女卑的不公待遇,从而展现埃莉诺姐妹对女性独立意识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教育传统是教育发展和现实改革的重要基础,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构成了我国教育传统的社会存在生态,血缘本位,情感机制、入世意向形成了其化精神生态;儒、佛、道三家的教育共同建构了其主体结构生态,这三个方面共同组成了一个稳定的精神流程,构造了我国教育传统的基本人生态,它以个体的生命关怀为出发点,以维护社会秩序为基本旨归,以人格陶冶为核心内容,成为我国教育传统的深层化机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锋,也是为数不多的具有超前生态意识的现代主义作家,其小说《奥兰多》中主人公跨越性别、穿越几个世纪的奇特经历展现了人类回归自然、寻求真我的自我定位过程。伍尔夫意在通过小说表达个人精神生态的和谐需要理性与感性才能达到完美融合;追求个体生命与时间流逝之间的平衡,方可实现现代生态意义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今天,难民问题依旧是当代英语作家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巴基斯坦裔英国作家莫欣·哈米德的《西去》是一部聚焦难民问题的小说,它讲述了以萨伊德与纳迪亚为代表的难民艰辛的心路历程。从跨国难民所遭遇的源自地理、文化以及精神等三重空间变动,难民在接纳国身份调适的多重障碍以及难民的身份建构等三方面展开,重点探讨小说中难民在接纳国的身份建构问题,从而试图为难民问题寻求积极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以奥尔德斯·赫胥黎、伊夫林·沃、乔治·奥威尔为代表的作家继续发扬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意境,创作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讽刺小说来抨击资产阶级中上层社会的腐败与堕落。本文以赫胥黎的三部主要作品为例探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滑稽个体人物及群组人物。  相似文献   

19.
《都柏林人》呈现出了个体、社会和景观三个不同层次的城市空间,文本中的空间描述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实体,表达了乔伊斯对城市的深刻理解,揭露了都柏林令人窒息、毫无生气的社会现状。这三种空间成为了小说中的一种指涉系统,共同展现了都柏林这座瘫痪城市的全景。  相似文献   

20.
滕学明 《文教资料》2013,(20):16-17,39
唐·德里罗的《白噪音》被誉为美国后现代文学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从生态伦理的角度而言,小说展示了美国后现代社会中人们愈来愈担忧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的矛盾,生动地刻画了当代美国大众的各种精神生态危机,是一部优秀的生态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