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具有批判性思维,实证性强,突出体现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学科特征。[1]黄牧航老师撰写的《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一书,从教学和评价角度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剖析[2];《历史教学》近期刊发了《近五年我国中学历史“史料实证”教学的进路与审视》一文,对研究史料实证素养的论文进行了总结。[3]本文着力探讨在高中历史命题中如何体现对史料实证素养水平层级的考查。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中提到:“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态度和方法。”[1]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只有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描述历史,解释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才能不断接近历史真实”[2]。历史学是“有中生有”的学问,历史教学就要传承历史学的优良品质,使历史知识与概念在史料(或材料)探究的基础上产生。本文以区内教师的一堂示范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以下称课例)为例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一、问题的提出在当今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尤其在新的高考评价体系的影响下,历史教学越发注重史料的发掘与使用。为了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新材料新情境’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命题思路”[1]。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就列举了多种史料: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应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这与“概念为本”的教学所提倡的“推动学生从事实性知识走向概念性理解”[1]2“能够使用相关证据、准则和明确的标准,找出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1]69等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5.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了五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水平分层,其中史料实证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和方法。新课标定义“史料实证”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1]。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笔者拟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为例,  相似文献   

6.
<正>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具有历史学科本质特征的关键能力,《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时空观念水平4要求“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1]。究竟何为恰当的时空尺度?如何把握恰当的时空尺度?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为例,聚焦恰当的时空尺度,从目标分层、达成路径与综合应用三方面出发,对以上内容进行探讨。[2]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的课程目标一致。初高中是一个连贯的学习过程,同时“由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个方面的分类初高中是一样的,这意味着必须解决核心素养培育的分层问题”。[1]  相似文献   

8.
<正>《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其内容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1]为使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实更具操作性,“新课标”将史料实证素养划分为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四个素养水平。高中历史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正>历史解释指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事实上,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1]然而,历史解释存在着质量高低之别,历史解释中体现的思维存在局限性与开阔性、浅表性与深刻性的差异,要达成高水平层次的历史解释素养,需要以史料为依据,以严密的逻辑为器[2],运用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的方法对历史现象和事物进行本质性、联系性、批判性和规律性解释。笔者以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一课为例,  相似文献   

10.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建构历史解释,其内容包括确定史实、叙述经过和结果、分析原因和影响、揭示经验和教训等。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对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要求,是衡量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水平,判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准。民国国学大师傅斯年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1]  相似文献   

11.
<正>历史认识论是对人们关于历史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的哲学分析,主要解决历史认识主体(史家)如何认识历史客体以及历史认识的性质等问题。[1]历史认识论研究的对象是历史认识,即对史家用概念陈述的历史进行再认识。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认识教育。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2]  相似文献   

12.
<正>历史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做出历史解释的过程。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辨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1]据此可知,历史解释要求学生基于史料,描述历史、解释历史,从而理解历史。历史本身是死的,但却因解释而有活力,历史之所以常讲常新,  相似文献   

13.
<正>大概念源于西方教育界,威金斯等人较早对大概念作了界定。[1]国内关于大概念的研究多见于2018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之后,2020年的修订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下称“20版新课标”)也提及大概念。[2]从学术视角看,学界强调大概念教学的旨趣是“追求理解”。如威金斯主张以“追求理解”作为大概念教学的目标。[3]也有学者认为大概念教学的追求是从讲授专家结论转向培养专家思维。[4]但仅将教学目标定为追求理解是不够的,本文将尝试结合课例探讨寻求认同的大概念历史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4.
<正>回顾近三十年各国历史教育界的探索和改革,“无史料不教学”已成为共识。1991年英国“历史科国定课程”将“历史资料的使用”作为6至11岁学生须达到的三个“成就目标”之一;1995年扩充为五个“核心要素”:时序、历史知识与理解的广度与深度、历史解释、历史探究、组织与沟通。我国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1]无论是英国上世纪末的改革,还是大陆近年来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正>史料实证作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到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史料教学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一种理念和实践”[1]。只有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经历史料考证、探寻历史的过程,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实证精神,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教科书中的历史结论与观点,很难有机会通过实证作出自己的解释,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基于历史场馆的史料实证活动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正>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社会学科。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1]一般而言,教师经常会采用文字史料、影像史料和实物史料。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影像史料大多处于文字史料陪衬的地位。作为影像史料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地图,其涵盖内容丰富、表达形式直观,不仅有利于增强历史学习的生动与趣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2]除了地图上直观展示的信息外,充分挖掘历史地图背后的信息,设计适当的问题链,能够更好地发挥地图史料的实证作用。因此,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一课中“红军长征史”部分为例,探讨如何高效利用历史地图,充分挖掘教材史料,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正>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浑然一体,教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往往是对几个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学生解答高考历史试题也是对几个核心素养的综合运用。但每个素养又各有侧重,自成体系,基于“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社会学科”[1],本文选取史料实证素养进行深度分析,探讨其在高考历史试题中的考查层级。一、史料实证素养的内涵“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2]从概念上来看,  相似文献   

18.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可见,历史解释以真确的“史料”为出发点,解释过程中隐含了解释者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而能否做到“理性”和“客观”则是评判历史解释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笔者通过对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第45题的赏析,探寻以历史解释为接榫口的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打通“教”“学”“评”之间的脉络,  相似文献   

19.
<正>从历史学科特点看,历史核心素养又聚焦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它们构成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框架……历史核心素养的各构成要素是系统性的有机整体,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各构成要素相互包容……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对历史核心素养各构成要素作系统性融合,并将其融入具体历史事件的教学设计[1]。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的“科学探究”主题强调科学探究的作用,注重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2]明确指出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是五大学习主题之一,主题内容包括化学科学本质、实验探究、化学实验探究的思路与方法、科学探究的态度及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等五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